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把(廖春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火把》中國當代作家廖春波的散文。

作品欣賞

火把

在我童年,農村尚未通電,照明靠煤油燈,手電筒少。記得柑橘成熟季節,為了防盜,生產隊派人夜巡時,配有一支。那是多麼耀眼的光芒,每逢巡邏到我家歇息喝水,便死纏硬磨,借出玩一會兒。一般只准我摸,若允許照射院壩、樹林、田野、河谷、山樑,無不歡天喜地。可惜用不長,光線就減弱,他們節省電,趕緊奪回去。當時我想,假如有價廉物美經久耐用的乾電池,該有多好。

幸虧,家裡備足火把,堆放牆角,我們或送客夜行,取之不盡。材料多為葵花稈,也有乾枯的篾片,還有青竹筒,倒入煤油,口塞棉花,點燃即可。不過,燃油成本高,主要還是前兩種。特別是葵花稈,各家各戶大量種植向日葵,采籽將秸稈放進堰塘浸泡,在烈日下曬乾,燃燒畢剝作響,持續時間長,十分明亮。枯篾紮成的把子也管用,只是寒磣,待不住客。此外,芝麻、玉米、稻麥等秸稈也可挽火把,用於短途。

老家離縣城遙遠,坐船要花大半天,每日僅一個航班。雖是機動船,卻陳舊窄小,停靠碼頭多,擁擠不堪,經常拒載。甩下擠不上去的乘客望而興嘆,有的只好「打旱」,也就是沿長江徒步進城,途中饑渴難耐,遇酷暑或風霜雨雪,令人慾哭無淚。我隨大人上街時,沒少吃這樣的苦,走了一整天,雙腳打起泡。所以,三五成群打着火把趕早船,成為山鄉常見的苦澀景象。我們從仙鶴村出發,背着背簍,挑着籮筐,裝滿待售的榨菜、紅桔、洋芋、大米、麵條、臘肉和雞鴨鵝蛋之類農副產品,下山、穿河溝、爬坡、平行、過懸崖,通常要耗費兩個多小時,才能抵達觀音堂。船是凌晨五點左右來載客,汽笛聲聲,負重奔跑,一路上跌跌撞撞,不知灑下多少辛酸的汗水。

然而,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又使大家其樂無窮。在火把照耀下,每個人笑容滿面,總是充滿希望和信心。的確,曙光在前,我追趕着,踩着泥濘小道,也踩着夢想走,最終考上學,變成城裡人。在農校讀書時,又愛好上文學。一次晚自習,偶見俄國作家柯羅連科寫的散文《火光》,讀着滾燙的文字,我不禁熱淚盈眶:

「很久以前,在一個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亞一條陰森森的河上。船到一個轉彎處,只見前面黑魆魆的山峰下面,一星火光驀地一閃。

「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

船夫扭頭朝身後的火光望了一眼,又不以為然地划起槳來。

『遠着呢!』

……

「然而,火光啊……畢竟……畢竟就在前頭!……」

這不正是兒時所見的驅散黑暗、閃閃發亮的火把嗎?在校期間,我還看了劉白羽的小說《火光在前》,此乃作者在渡江戰役結束後趕寫的優秀作品。那種為撲滅「黑夜裡災難的火光」赴湯蹈火,為迎接「黎明前勝利的火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鬥志,更值得欽佩,我心馳神往。

現在,故鄉的公路四通八達,客輪沒多大生意了,昔日的山道雜草叢生,人跡罕至。手機自帶照明,電筒少用得上,火把亦不需要。可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我再不像過去一樣吃苦耐勞,心中的火把也差點熄滅了。如果不是回顧往事,誰還記得火把時代?

啊,火把,我懷念你,但願在暮年,有你陪伴我,讓生命之火,越燒越旺盛! [1]

作者簡介

廖春波,重慶仲裁委國際仲裁員,萬州區司法局二級調研員、公職律師,自由譯者,愛好文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