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灝 |
灝(拼音:hào)是漢語常用字 ,最早出現於篆文 ,"灝"的本義指豆汁,豆汁呈乳白色。"水""顥"為"灝",又義為白色的水體。水勢如果浩大,則遠看是白茫茫的一片,由此,"灝"又假借為"浩",表示浩大。 是人名用字。 形聲字兼會意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灝
注音字母; ㄏㄠˋ
拼音; hào
筆畫; 18
部首; 氵
總筆畫; 21
五筆; IJYM
倉頡; EAFO
平水韻部; 上聲十九皓
字級; 二級(6459)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704F
結構; 左中右結構
字源解說
形聲字兼會意字。篆文從水,顥聲,顥也兼表白色之意。隸變後楷書寫作灝。 灝,從水,頻聲。《說文》:"灝,豆汁也。"桂馥義證引趙宦光日:"釋氏以灝浴身,故四月八日以豆浴佛。"《玉篇·水部》"灝,煮豆汁。"又,用同"顥"明淨。又,常假借為"浩"。灝所從聲符"顥"因"頁"簡化作"顥"。
古籍解釋
廣韻 灝溔、水勢逺也。
說文解字
豆汁也。從水。顥聲。乎老切。
說文解字注
豆汁也。豆者、尗也。從水。顥聲。乎老切。二部。《廣韻》曰。灝溔、水勢遠也。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下老切。《韻會》合老切。$音皓。灝溔,水勢遠也。
又灝灝,夷曠也。揚子《法言》:商書灝灝爾。注:灝灝,猶漫漫也。通作皡。
又《說文》:豆汁也。《長箋》:禮用豆汁沐發,故特製字。釋氏以灝浴身,故四月、八月用豆浴佛。
又《集韻》古老切。音杲。
又《廣韻》《集韻》$古禫切。音感。義$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