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野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澳洲野狗,在生物學分類屬於灰狼的一個亞種。純種澳洲野狗只見於澳大利亞中部和北部,有部分群落分散分布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和新幾內亞。棲息於熱帶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壞境中,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有的敢於在村莊附近活動。集群生活,食譜很豐富,除了捕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外,狗群經常合作捕獵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等大型獵物。澳洲野狗壽命8-13歲。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食肉目
科: 犬科
屬: 犬屬
種: 狼
亞種: 澳洲野犬
( Meyer, 1793 )
體長:81-111厘米
身高:肩高40-65厘米
體重:11-22公斤
生命:8-13歲
食性:鼠、兔、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
繁殖:每胎通常4-5仔
習性:適應力強,集群生活,晨昏活動
分布:大洋洲、亞洲
外形特徵
澳洲野狗頭體長81-111厘米,肩高40-65厘米,尾長31厘米,重量11-22公斤。雄性明顯大於雌性。 澳洲野狗具有優雅的長腳,動作非常敏捷,其運動、速度和耐力都極優秀。皮毛體色豐富,總體是典型的沙質色,包括姜色、金色、紅色、褐色、乳白色,甚至還發現過純黑和純白色的個體,外貌與普通家犬無異。胸部的霜毛、腳和尾巴尖顏色較淡。個別的澳洲野狗身上有黑褐色和白色的斑紋。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狗往往比亞洲的野狗大,濃密的尾巴比其他野狗更近似狼,該物種具有食肉類動物才具有的較大的犬齒。
生態習性
澳洲野狗棲息於熱帶森林、草原、沙漠、高原等自然壞境中,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有的敢於在村莊附近活動。集群生活,每群3~12隻,由一對夫婦領導,等級制度森嚴,群體占據10~20平方公里的領地,晨昏活動覓食,正午炎熱時分躲在陰涼處休息。澳洲野狗的食譜很豐富,幾乎找到什麼就吃什麼,除了捕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外,狗群經常合作捕獵袋鼠、袋熊、綿羊、牛犢、巨蜥等大型獵物,分布在澳大利亞的種群60%的食物是高蛋白的肉類,而亞洲種群則主要以水果、魚、甲殼類、蛙類、蜥蜴類以及人類的垃圾為食。主要天敵是人和鱷魚,還有家犬和胡狼。有時候不同群落的野狗會相互殘殺。老鷹也會抓走小野狗。
生長繁殖
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狗3-4月間發情交配,而亞洲種群則推遲到8-9月,母狗的妊娠期平均為63天,每胎1-10仔,通常4-5仔,小狗由全體成員悉心照料,三個星期大時小狗第一次走出洞穴。在出生八個星期後,小狗斷奶徹底離開洞穴。主要在成年犬的陪伴下在離洞穴三公里以內的範圍漫遊。在新生小狗9到12個星期大時群體中的成年犬會為它們帶來大塊的固體食物,通常大狗把食物囫圇吞下再反芻給小狗。哺乳期約2個月,3-4個月大時即可獨立活動,2歲左右性成熟。野生澳洲野狗壽命8歲,人工餵養的壽命是13歲。
地理分布
澳洲野狗雖然名字叫澳洲野狗,但實際上這一物種並不局限分布於澳大利亞本土,中國、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印度、老撾、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均有分布。野生種群主要生存在澳洲和泰國,不過有部分群落分散分布在東南亞其他地區和新幾內亞。
野生野狗和家養的狗混血的情況非常嚴重,純種的野狗只能在澳大利亞中部和北部的幾個被保護的國家公園才能找到。
動物學史
澳洲野犬,是澳大利亞一種黃色的土著犬,是一種即將滅絕的生物。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卻指出:澳洲野犬是一種古老犬類的一個小分支,這種犬可能是5000年前由東南亞的移民者們帶到澳洲的一小群犬里進化而來的。
2005年,由瑞典、美國、新西蘭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澳洲野犬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的犬進行了基因測試。這個測試共收集了211隻澳洲野犬的DNA樣本,以及亞洲和歐洲大陸其它676隻犬以及38隻狼的DNA樣本。隨後,科學家們對這些樣本中的某種特定的DNA線粒體進行了研究。由於這種特定的脫氧核糖核酸線粒體經由母親傳到女兒的過程中變化微乎其微,一旦確定這種線粒體有相似之處,就可以判斷出兩種動物必然存在着某種血緣關係。
研究的結果表明:澳洲野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一小組動物中的一隻雌性犬中,而這個時間又恰好與東南亞移民者通過大陸橋到達澳洲的時間相吻合。因此,科學家們就認定澳洲野犬其實有着亞洲的血統。當時,一群東南亞移民之所以帶着犬來到了澳洲,可能是把它作為獵犬,也可能是把它作為晚上取暖的「活毛毯」。澳洲野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那時塔斯馬尼亞島上並沒有這種物種,然而在除了澳洲的其他地方,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2000年之前。而且,在沒有人為因素的情況下,大型動物不可能從世界的其他地方自己到達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認為,澳洲野犬最有可能是通過移民者的船隻到達澳洲的。
澳洲野犬既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卻又非澳洲原產,它源自何處一直以來頗有爭議。中國科學院兩個不同科研項目分別完成的研究成果均認為澳洲野犬的祖先是中國古代家犬。澳洲野犬的祖先是東亞已被馴化的家犬,大約9900年前從中國南方出發,大約8300年前到達澳大利亞,並迅速野化。由於澳洲的特殊地理位置,澳洲野犬只會是由人類遷移澳洲攜帶過去,研究澳洲野犬的群體歷史還能反映澳洲古代人群的遷移。大約9900年前至8300年前這個時間,早於南島語系人群擴散的時間,可能是一次未知的古代人類到澳洲的遷移活動。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研究團隊與多家科研、考古機構及高校合作,完成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結果顯示,所獲26例中國古代家犬線粒體基因組大多(18/26)屬於A1b單倍型,可能與當代的澳洲野犬及太平洋島嶼殖民時代之前的家犬直接相關。該研究推測,A1b單倍型家犬可能曾廣泛分布於長江黃河流域並占據主導地位,後期擴散到中國南方、東南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及太平洋的島嶼上,同樣認為澳洲野犬的擴散早於南島語系人群擴散的時間。
該研究稱,中國古代家犬在約7500年前有一個明顯的種群擴增,這與中國農業起源及人群數量擴張相吻合,也暗示着A1b支系的家犬可能迅速隨農業人群的擴張到達整個長江黃河流域,並在可能的種群替代事件發生之前,有一些A1b類型家犬已成功向南擴散到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嶼及向北擴散到東西伯利亞的極地地區。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彼得·薩沃萊寧(Peter Savolainen)通過線粒體數據分析提出過澳洲野犬的東亞起源假說。中科院這兩個科研項目分別從現代基因組和古DNA的角度進一步發現澳洲野犬源自中國古代家犬,嚴謹一點,就是證實了它是從中國過去的最大可能性。
由於不清楚其歷史,因此澳洲野犬的分類法並不一致。在過去的數百年中,它被賦予了各種物種名稱。當前科學名稱是「Canis lupus dingo」。
進化過程
澳洲野狗是一群史前已經野化的家犬,是狼的次級亞種,可能源自伊朗狼(Canis lupus pallipes),儘管叫做澳洲野犬,但其分布並不限於澳大利亞,也不是澳大利亞的原生物種。 已知最早的澳洲野犬顱骨在越南發現約有5500年的歷史,在東南亞其他區域有發現澳洲野犬的化石自5000到2500年之久,而澳洲最早的紀錄是在3500年前。 澳洲野犬的起源始終無法確定,但應跟西南亞的狼只有關,並可能崛起於人類開始發展農業的同時。現代的看法認為現代的狗是由數支在不同時期和地區馴養的狼的混種,現代的澳洲野犬應是一種早期馴養的相當純血統的狗品種後裔。在以色列發現14000年之久的類似澳洲野犬的骨骸,在美洲發現9000年的骨骸是人狼共生關係的證據,當東遷時半馴的犬只伴隨他們,在美國東南發現的卡羅萊納犬類似澳洲野犬,並擁有其他犬種沒有的共同基因特徵。
澳洲野狗的英文介紹
The taxon Canis lupus dingo is named for its most famous and original member, the Australian Dingo, but it also includes non-Australian animals such as the New Guinea Singing Dog, the Thai Dog, and other animals which are considered taxonomically identical to the Australian Dingo, so any differences would be at the level of "variety," "landrace", or "breed". The name indicates that, like the familiar common dog, Canis lupus familiaris, it is one of many subspecies of Canis lupus, the Gray Wolf. While current taxonomy lists it as "provisionally separate" from C. l. familiaris, the current taxonomy notes that it is legitimate to view the two as united into one subspecies, the "domestic dog", while admitting that this "stretches the subspecies concept." [1] [Please purchase a license if using PhraseExpress for non-personal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