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瀾滄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瀾滄縣是雲南省普洱市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雲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國境線長80.563公里。縣城勐朗壩,海拔1054米。截止到2006年,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下轄3個鎮、17個鄉。2013年,瀾滄縣常住人口達49.6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為39.48萬人,占總人口的79.46%。2013年,瀾滄縣實現生產總值478511萬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1.8:39.5:28.7。瀾滄縣主要旅遊景點有哀牢山、千年萬畝古茶園、糯福鄉基督教堂等景點。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1月9日,憑藉拉祜族擺舞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1]

歷史沿革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瀾滄地為古代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永昌郡由漢朝派郡守與"詔達光"(哀牢王)共同治理;公元76年,"詔達光"(哀牢王)與漢朝郡守發生矛盾、起兵反漢,漢朝軍隊與"勐達光"軍隊多次激戰,部分傣族先民為躲避戰亂、遷至"勐達光"南境與各種蠻族部落雜錯而居;今瀾滄地得到進一步開發。

公元299年,晉朝所轄永昌郡不韋縣(今隆陽、施甸、昌寧等地)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永昌郡治由不韋縣遷至永壽縣(今鎮康、永德、耿馬、滄源等地),同時在永壽縣南部增設南涪縣(今西盟、瀾滄、孟連、勐海、景洪等地); 今瀾滄地屬永昌郡南涪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 今瀾滄地的傣族先民以"勐"(盆地)為單位、各自形成獨立小邦。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瀾滄地屬永昌節度。

公元937年,原"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設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調整八府、四郡、四鎮; 今瀾滄地先屬永昌節度、後屬永昌府。

公元1254年,大蒙古國滅大理國後,忙於攻打南宋,無暇顧及大理國偏遠地區; 今瀾滄地的傣族首領據地自治。

公元1289年,元朝(原大蒙古國)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在孟定路東南設木連路; 今瀾滄地屬木連路。

公元1329年,元朝分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原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所轄的木連路、銀沙羅甸設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瀾滄地屬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公元1348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傣族聯盟國家"勐卯龍"(漢譯"麓川國")吞併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今瀾滄地屬"勐卯龍"(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龍"(麓川國)歸附元朝、其控制區域設平緬宣慰司; 今瀾滄地屬平緬宣慰司、仍由"勐卯龍"君長節制。

公元1384年,"勐卯龍"歸附明朝、其控制區域設麓川平緬宣慰司; 今瀾滄地屬麓川平緬宣慰司、仍由"勐卯龍"君長節制。

公元1406年,明朝分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孟璉長官司(轄今薩爾溫江以東的撣邦地及瀾滄江以西的瀾滄、孟連、西盟等地);今瀾滄縣境屬孟璉長官司。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龍"(麓川國);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併孟璉長官司;今瀾滄縣境又屬"勐卯龍"(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勐卯龍"(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孟璉長官司復置;今瀾滄縣境屬孟璉長官司。

公元1521年以後,孟璉長官司廢置,"孟璉與孟養、孟密諸部仇殺數十年,司廢";公元1585年,孟璉土官歸附明朝、復設孟璉長官司;公元1606年,孟璉土官歸附東吁王朝;今瀾滄縣境隨孟璉土官一起夾在明朝與東吁王朝之間。

公元1662年,孟璉土官歸附清朝、其控制區域置孟連長官司;今瀾滄縣境屬孟連長官司。

公元1709年,孟連長官司升級為孟連宣撫司;今瀾滄縣境屬孟連宣撫司。

公元1764年,孟連宣撫司由永昌府劃予順寧府;今瀾滄縣境仍屬孟連宣撫司。

公元1799年以後,孟連宣撫司北境、勐勐巡檢司南境的倮黑人逐漸脫離傣族土司掌控,武裝奪取傣族土司的領地;公元1888年,清朝出兵平定倮黑人後,將孟連宣撫司北境八土目轄地和勐勐巡檢司析出設直隸鎮邊撫夷廳、由內地派出直隸同知管轄;公元1891年,耿馬宣撫司所屬的勐董、勐角土目與耿馬土司發生仇殺事件後,勐董、勐角由耿馬宣撫司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892年,倮黑五佛主暴動,清朝鎮壓過程中招降"三佛主"李通明,承認他為西盟土目,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公元1894年,孟連宣撫司由順寧府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所屬上允土把總、下允土千總析出由直隸鎮邊撫夷廳直轄;今瀾滄縣境屬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904年,勐勐巡檢司土巡檢被廢黜; 公元1905年,勐勐巡檢司所屬的勐勐壩區、四排山區劃予緬寧廳,直隸鎮邊撫夷廳保留上改心山區。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裁直隸鎮邊撫夷廳、改設鎮邊縣;公元1915年,鎮邊縣改為瀾滄縣;公元1928年,瀾滄縣上改心縣佐(上改心山區)與緬寧縣四排山縣佐(勐勐壩區、四排山區)由原隸屬地劃出設雙江縣;公元1937年,瀾滄縣所屬勐角、勐董、大蠻海、岩帥等土官地析出設滄源設治局。

公元1949年2月,中國共產黨迤南邊區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占領瀾滄縣,成立瀾滄專員公署,下設瀾滄縣、上允縣、東朗縣、孟連縣、溯濤(寧江)縣等臨時人民政府;公元1949年12月,瀾滄區專員公署撤銷,瀾滄縣、上允縣、東朗縣、孟連縣合併為瀾滄縣, 成立人民政府。

公元1953年4月,瀾滄縣分設准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公元1953年7月,原寧江縣所轄新營盤區、雅口區劃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公元1954年5月,瀾滄縣所轄孟連區、南卡區合設准縣級孟連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區;公元1955年1月,瀾滄縣撤銷,所轄西盟山區併入准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公元1956年10月,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所轄西盟山區劃出、設立西盟縣。

公元1959年12月,准縣級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公元2001年8月,雅口鄉改為糯扎渡鄉。

公元2006年1月,東郎哈尼族鄉與謙邁鄉的看馬山、布老、包麥地3個村民委員會併入勐朗鎮;糯扎渡鄉改為糯扎渡鎮,謙邁鄉的竜山、謙邁、落水洞3個村民委員會併入糯扎渡鎮;新城鄉併入謙六彝族鄉。

行政區劃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轄3個鎮(勐朗鎮上允鎮糯扎渡鎮),17個鄉(謙六彝族鄉、東河鄉、大山鄉、南嶺鄉、酒井哈尼族鄉、惠民哈尼族鄉、東回鄉、拉巴鄉、竹塘鄉、富邦鄉、安康佤族鄉、文東佤族鄉、富東鄉、雪林佤族鄉、木戛鄉、發展河哈尼族鄉、糯福鄉)。[2]

地理環境

位置

瀾滄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因東臨瀾滄江而得名。地處東經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緯22度01分~23度16分之間。瀾滄縣總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雲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縣境與景谷、思茅、勐海、孟連、西盟、滄源、雙江7縣(市)相鄰,西部和西南部有兩段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公里。

地形

瀾滄縣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南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五山六水縱橫交錯,主要山脈有公明、孔明、帕令、芒黎和扎發谷5座,山峰綿延縱橫,僅海拔2000米以上山峰就有150多座。最高海拔2516米(新城鄉麻栗黑山),最低海拔578米(雅口鄉勐礦)。山區、半山區占98.8%。較大的黑河、南朗河、芒帕河、上允河等,均屬瀾滄江水系。河谷壩子有上允壩、勐朗壩、勐濱壩、下允壩、回革壩、細允壩等,其中上允壩面積達6.36萬畝。

氣候

瀾滄縣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氣候主要屬南亞熱帶夏濕冬干山地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雨季分明。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其中海拔700米以下的瀾滄江、小黑江、黑河等河谷地區為北熱帶,700~1400米之間的大部分壩子河谷低丘地帶為南亞熱帶,這兩個氣候帶的面積約占瀾滄縣總面積的44%,氣溫高,熱量足。縣城勐朗鎮年均氣溫19.2℃,年降雨量1624.0毫米,年日照2098.0小時。[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到2007年,瀾滄縣有耕地面積318.2萬畝,其中水田39.58萬畝,雷響田4.55萬畝,旱地273.9萬畝,菜地0.11萬畝,旱地中輪歇地占50%。有荒草地130.15萬畝,占未利用土地面積的49.1%。

水能資源

截至到2007年,瀾滄縣年降水總量135億立方米,地表水總徑流量62.5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為19.7億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人均為1.77萬立方米(2003年減為1.75萬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有水2500立方米(2003年達6650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不含瀾滄江幹流)25.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8.4萬千瓦,已開發1.48萬千瓦,國家正在興建的585萬千瓦的瀾滄江糯扎渡水電站就在瀾滄縣與翠雲區交界處。有溫泉40多處,一般水溫40~50℃,最高99℃,只有縣城附近的兩處被開發利用。

森林資源

截至到2007年,瀾滄縣有林業用地面積780萬畝,森林覆蓋率53.9%,活立木總蓄積量2784.4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到2007年,瀾滄縣林木類主要有思茅松、水冬瓜、木荷和各種櫟類、竹類,以思茅松和櫟類為多,珍貴樹種有三棱櫟、鐵力木、紫柚木、紅椿、樟樹等。野生動物有野牛、馬鹿、熊、豹、野豬、懶猴、岩羊、水獺、穿山甲、貓頭鷹、孔雀、鸚鵡、白鷳、蟒蛇等。

礦產資源

截至到2007年,瀾滄縣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鉛、鋅、銀、銅、錫、錳、金、煤、石灰石、石膏、石英砂等。以鐵、鉛、鋅、褐煤為富,其中瀾滄縣鐵礦儲量達21.8億噸(僅惠明鐵礦儲量就達11.27億噸),占雲南省鐵礦儲量的50%以上,位居第一;鉛鋅僅老廠鉛鋅礦儲量就超過30萬噸;褐煤儲量1.03億噸。

人口民族

2013年,瀾滄縣常住人口達49.68萬人,同比2012增長0.24%。其中,女性24.04萬人,占總人口的48.39%。鄉村人口37.8萬人、城鎮人口11.88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76.09%和23.91%。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39.48萬人,占總人口的79.46%;自然增長率達5.85‰;城鎮化率達24.0%。[4]

經濟發展

概況

2013年,瀾滄縣實現生產總值47851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增長1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201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8.8%;第二產業增加值18914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137351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8.3%。非公經濟創造增加值184032萬元,占瀾滄縣生產總值的38.5%,同比2012年增長10.0%。三次產業比重為31.8:39.5:28.7。

第一產業

2013年,瀾滄縣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264353萬元,比2012年增長11.1%,其中:種植業產值146697萬元,增長10.0%;林業產值29194萬元, 增長2.4%;畜牧業產值 70024萬元,增長12.8%;漁業產值14250萬元,增長4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188萬元,增長4.3%。

2013年,瀾滄縣糧食總產量達24.2萬噸,比2012年增長8.2%,農民人均有糧達392公斤。2013年,瀾滄縣大牲畜存欄150869頭,同比2012年增長9.7%,其中,黃牛106065頭,同比2012年下降10.8%。生豬存欄頭,同比2012年增長%,其中,能繁母豬507686頭,同比增長32.5%;羊存欄27065隻,同比2012年增長38.5%

第二產業

2013年,瀾滄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281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9.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6947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9.3%,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同比2012年下降11.9%,重工業增加值同比2012年增長43.9%。

2013年,瀾滄縣內建築企業 6 家,從業人員1220人。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2436 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7 %。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09億元,增長8.0%。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73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35.4%;房屋竣工面積10.19萬平方米,同比2012年下降35.6%。

第三產業

2013年,瀾滄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232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4%。按城鄉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4659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4573萬元,分別占零售總額的 65.5%和34.5 %。按經濟類型分:公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6548萬元,非公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122684萬元,分別占零售總額的5.6%和94.9%。分行業看:批零業完成零售額114584萬元,住餐業完成零售額14648萬元,分別占零售總額88.7 %和 11.3%。

2013年,瀾滄縣外貿進出口總額6540萬美元,同比2012年增長79.6 %,其中,進口 5768萬美元,增長84.9%,出口772萬美元,增長47.6 %。

2013年,瀾滄縣接待國內外遊客人數125萬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7.8%,其中,接待海外遊客0.83萬人次,增長7.8%;實現旅遊業總收入5.76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6倍。

2013年,瀾滄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754430萬元,比2012年末增長15.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28692萬元,增長17.7%。2013年末,各項貸款餘額284098萬元,比2012年末增長17.3%,其中,短期貸款餘額73993萬元,增長15.4 %;中長期貸款餘額210105萬元,增長18.0%,其中個人消費貸款47672萬元,增長36.6 %。[5]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瀾滄縣共有各類學校194所,同比2012年增長7.2 %,各類在校學生人數56270人,同比2012年增長0.1 %,其中,瀾滄縣小學校155所,同比2012年增長6.9 %,在校小學生31042人,同比2012年下降2.2%;普通中學20所,在校中學生15938人,同比2012年下降3.4%,其中完全中學4所,在校生2693人,同比2012年增長9.5%;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460人,同比2012年增長44.8%;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人數5137人。小學入學率達117.79%,初中入學率達 106.45%。瀾滄縣職業中學專任教師68人,同比2012年下降51.8%,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076人,同比2012年增長13.5%,其中完全中學專任教師192人,同比2012年增長7.9%,小學專任教師1856人,同比2012年下降 3.2%。

衛生

2013年,瀾滄縣擁有衛生機構24個,其中醫院 1100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740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4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311人。

2013年,瀾滄縣新農參合人數 396092人,參合率達96.83%。全年共有73.17萬人次享受新農合減免補償,減免補償金額達11752.54萬元。全年傳染病發病率達264.87/10萬,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3.52 %。

科技

2013年,瀾滄縣開展實用技術培訓614期6.9萬人次;送電影下鄉1900場,藝術演出112場,觀眾達20萬人次;瀾滄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為93%和97%。[6]

風景名勝

千年萬畝古茶園

瀾滄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位於雲南省瀾滄縣城東南的惠民鄉景邁、芒景兩個村委會境內,距縣城70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99°59′14″一100°33′55″,北緯22°08′14″一22°13′32″之間。古茶林山脈主要由西北向東南走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18℃。古茶樹分布範圍包括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窪等地,總面積2.8萬畝,截至到2013年實有成林成片的採摘面積1萬餘畝,年可產鮮葉200萬公斤,制干茶500噸。

糯福鄉基督教堂

糯福鄉基督教堂清宣統二年(1910年)美國基督教浸信會緬甸景棟教會派牧師到孟連東乃等地傳教 。民國五年(1916年),派撒臘比布到瀾滄傳教。民國九年(1920年),美國牧師主持糯福教務,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修建教堂。糯福教堂為瀾滄、雙江、滄源、耿馬等地的基督教會總部。為便於傳教,永偉業用拉丁字母為拉祜族創造了拉祜文字。糯福教堂總面積506.6平方米,融合西洋與當地民族建築形式。198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

風俗民情

民族文化

瀾滄縣內拉祜族有着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神話、詩歌、傳說、舞蹈等,口頭流傳的詩歌以創世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20世紀50年代曾拍攝過反映拉祜族生產生活、婚戀習俗和英勇鬥爭的電影《蘆笙戀歌》,其主題曲《婚誓》在全國至今廣為傳唱。《斑塢揀穀子》、《獵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節目獎,縣民族歌舞團曾被評為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集體。每年農曆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節日"阿朋阿龍尼"(葫蘆節)。

地方特產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有木耳、筍絲、菠蘿蜜、薏仁、多依片、魔芋片等土特產。

大山鄉有特產木耳、竹筍乾、竹製品等。

雪林鄉特產有核桃,水酒等。

糯扎渡鎮特產有姬松茸,甜麻竹。

惠民哈尼族鄉特產有茶葉,為普洱茶產地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