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潮州廣濟橋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橋面古香古色,橋身橫跨韓江,並集梁橋、拱橋和浮橋於一體,結構十分特殊,堪稱我國橋樑世上的孤例。素有「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之說。在潮州城東門外,全長518米,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壯麗迷人。湘子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橋樑,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

目錄

建橋時間

該橋始建於宋乾道七年(1171),初築石墩1座,置大船86隻,架舟為梁,拴以大繩,成為一座浮橋。至明正德八年(1513)始建橋墩24座,其中,東段13座,西段11座。橋墩、橋樑均以巨石砌成,石樑長13米至15米,寬近1米,橋中間以18隻梭船連成浮橋。

設計參數

廣濟橋全長518米,分為三段,靠市區的西岸部分,長137.3米,計七孔八墩,每孔跨度,自8米至17.5米不等;東岸部分,長283.4米,計十二孔,十二墩、一橋台,每孔跨度,自9.4米至12.9米不等。橋墩寬從6米至13米,墩長從11米至22米不等,最小橋墩的表面積超過60平方米,大的可達200平方米以上。廣濟橋上共計有匾額43塊,楹聯25對。其中殿式閣匾25塊,亭台匾18塊。廣濟橋現有橋亭30個,其中12個為殿式閣,18個為雜式亭台。廣濟橋每跨均架四條巨大石樑,最大的長約15米,寬1米,厚1.2米,重約50噸。最小的長約12米,寬1米,厚0.8米。

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是韓江最重要的橋樑。韓江流域汛期長水量豐,所有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橋墩可以應對強大徑流。初創期的100多年裡,廣濟橋的橋樑是木質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為石樑。受架梁材料性質的限制,廣濟橋橋墩非常密集,兩墩之間最大的距離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橋墩使廣濟橋的排洪能力受到嚴重影響。浮梁結合的結構可以減少中間部分的橋墩,極大地減少對徑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開浮橋還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橋的排洪能力,使大橋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1]

建橋傳說

在古代的時候,這一個廣濟橋也是有着很多傳說的,曾經韓愈被發配到潮州任命。在路過韓江是倍感辛苦,請了韓湘子與廣濟和尚一起造橋。韓湘子造東面一段橋便請來了八仙進行幫助,而且還親自去鳳凰山取石,將石頭變成了黑,一路趕來。因為被孕婦識破石頭並沒有帶來,韓湘子所負責的東面橋沒有建成息。

廣濟和尚座修建西面一段橋,請了十八羅漢進行幫忙,親自去取石頭,但半路被惡霸阻擋,也沒有帶來石頭,因為沒有石頭而且情況緊急,八仙中的何仙姑便將手中的蓮花瓣拋向江心化成了18條梭船。廣濟拋下禪杖,將18條大船拴住成為浮橋。人們為紀念仙佛合力造就的橋,以此稱之為「湘子橋」,又稱「廣濟橋」。[2]

景點特色

  1.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舳艫編連、龍臥虹跨」的浮橋。這簡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清乾隆間有詩讚道:「湘江春曉水迢迢,十八梭船鎖畫橋。」「湘橋春漲」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樑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洪,正如《粵囊》記載:「潮州東門外濟川橋……晨夕兩開,以通舟棋。」而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湧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後來,上級甚至派人與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載:「清雍正三年(1725),由鹽運同駐潮州與知府分管橋務,東岸屬運同掣放引鹽,西岸屬潮州府稽查關稅。」 
  2. 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凌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云:「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3.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天剛破曉,江霧尚未散盡,橋上已是「人語亂魚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鋪競先開啟,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風招展,登橋者抱布貿絲,問卦占卜,摩肩接踵,車水馬龍,正如李齡《廣濟橋賦》所描寫的:『諾夫殷雷動地,輪蹄轟也;怒風搏浪,行人聲也;浮雲翳日,揚沙塵也;向遏行雲,聲報林木,遊人歌而驛客吟也;鳳嘯高岡,龍吟瘴海,士女嬉而蕭鼓鳴也;樓台動搖,雲影散亂,衝風起而波浪驚也……」活脫脫地就像一幅活動的《清明上河圖》。[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