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潮州刺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潮州刺繡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潮州刺繡是廣東潮州地區漢族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包括廣繡、潮州的潮繡)、四川的蜀繡等因為刺繡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潮繡具有鮮明的漢族文化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五個字,即鋪、墊、釘、接、綴。潮繡的題材除了人物、花鳥、動物走獸、器皿博古、龍鳳之外,經常用魚蝦以及南國的佛手、菠蘿、林檎等瓜果這一類題材,甚有特色。

基本簡介

潮州刺繡是廣東潮州地區漢族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包括廣繡、潮州的潮繡)、四川的蜀繡等因為刺繡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粵繡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廣州刺繡和潮州刺繡兩大派系。潮州刺繡簡稱為潮繡,主要包括以潮州市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

歷史記載

唐·蘇鶚《杜陽雜編》載:貞元元年(785),南海奇女子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點劃分明,細如毫髮」。秦、漢時,潮州曾隸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縣,故上文之「微繡奇女」,其籍里應屬南海縣。不過唐代嶺南繡藝既已如此精細,同處一道(省)的潮繡多少能得其沾溉、影響,似在情理之中。

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里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畫舫在綠漪荷香中徐行,微風輕拂,在麗日輝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繡屏。遲至明代,則可知在嘉靖萬曆年間,刺繡已經是潮州婦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戲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繡」一出,寫五娘在閨中思念戀人陳三,婢女益春請她刺繡解悶。

據記載,潮繡在明朝民間已經非常普及,民間用的枕頭巾、手帕、被、鞋、衣服以及官服、官袍等都可以看到潮州繡花。民間的迎神賽會,祭祀的神袍,不但數量多,而且工藝精美,這時縣府衙門已經設立了專職繡花匠,說明明朝時期潮繡已經非常發達。

萬曆刻本《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中,也有「金花挑繡」一出。這兩齣戲,非常具體地描寫了明代潮州民間刺繡的種種情況。婦女在繡房、繡廳刺繡,依繡床,張繡篋,針黹用具針線箱、剪刀、金針、五色絨共線,還有用來畫花的粉筆。繡品內容,有孤鸞戲牡丹、鸚鵡枝上宿、犀牛望月、四時光景等等,正是民間工藝美術最常見的題材。到清代,地方志書對潮州刺繡也多有記載。乾隆《潮州府志》「術業」條說:「婦女多勤紡績,凡女子十一二齡,其母即為豫治嫁衣,故織紉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

潮繡就是在這樣一種厚實的民間工藝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時期,本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為潮繡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熱烈,與此並生的地方戲劇的繁榮,造成對刺繡的需求,以刺繡為業的店鋪應運而生。據潮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州市志》記載,乾隆時期潮州已有繡莊二十餘間,分布在城外西門的天地壇、布梳街和開元寺附近,「繡品出口至南洋群島等地。至咸豐年間,潮繡品年出口值在1000萬元以上。」潮州的刺繡工藝開始商業化。而商品競爭又促使刺繡藝人用心鑽研技藝,並學習吸收外地繡種的長處,潮州的刺繡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鮮明又比較穩定的風格特徵。潮繡這一流派於是形成。

藝術特色

潮繡具有鮮明的漢族文化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五個字,即鋪、墊、釘、接、綴。所謂鋪,就是在一張畫稿上,將需要薄墊或墊底的地方用粗紗平鋪一層;墊,就是用紙棉絮進行墊底,呈浮雕狀,突出物象;釘,就是在鋪線或者在墊釘、墊棉上釘上金線、銀線;貼,就是將物象拆分成小塊釘繡,而後把已經繡好的各個部分進行拼貼成整體,成為整幅;綴,就是在整幅作品組合完成之後,進行調整修飾,點綴配物,如同中國畫調整修飾畫面一樣。這五種繡藝的技術處理,常常使繡品呈現象浮雕似的藝術效果:立體、金碧輝煌、構圖飽滿。潮繡的藝術特色具有與蘇繡、湘繡、蜀繡不同之處,是潮繡最大特色具有立體感。

內容種類

潮繡題材內容與圖案紋樣,獨具特色。潮繡既是民間藝術品又是實用欣賞品。它在明清時期,既不受文人畫的影響,又未受外洋藝術滲透的衝擊。即使在現代,新美術工作者的介入,也難於改變其固有的民間刺繡的特色。這主要的原因是:無論過去或現在,都有一批從事刺繡設計的畫師,他們紮根於民間,融會了潮州木雕、潮繡、潮州木偶等民間工藝,形成了豐滿浮凸、有起伏而又多變化、有條理而不紊亂、色彩富麗、組織細蜜、豐富多彩的總體風格,給人以高貴典雅、熱鬧歡樂的藝術效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潮繡與其他繡品的功能不同,主要在官方和民間。

潮繡與其他繡品包括蘇繡、湘繡,在歷史上用項及其功能不同:蘇繡、湘繡主要是服務於宮廷、官員的服飾,而潮繡則服務於當地的民居、祠堂、廟宇的裝飾為主。一句話,潮繡是從遠觀效果出發,因此整體感覺比較粗獷;而官服給人的感覺是近距離的,其繡藝比較精緻,用途不同,欣賞角度不同,也產生不同的效果。潮繡沉重、粗獷、耐看,與整個建築物相結合,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潮繡的題材除了人物、花鳥、動物走獸、器皿、博古、龍鳳之外,經常用魚蝦以及南國的佛手、菠蘿、林檎等瓜果這一類題材,甚有特色。

潮繡由於繡制材料的差異,可以區分出五種繡種,既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絨繡,線繡以及洋金銀線繡。用金、絨相結合叫混合繡;以金銀線為主,色絨線為輔叫釘金繡;用電光紗或化纖類線來繡叫線繡;以及用頭髮繡的,叫頭髮繡。總之,潮繡所用材料比別人多。[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