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潛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潛山鎮肥西縣地處安徽中部、合肥西南、巢湖之濱,1948年建縣。現轄4鄉8鎮4園區,面積16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8萬,戶籍人口85.6萬,素有「淮軍故里、花木之鄉、工業新都、巢湖明珠」美譽。先後榮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國家衛生縣城、「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稱號。

肥西縣交通便捷,合安高鐵,合九、寧西、合武鐵路,合寧、合界、合葉、濟祁高速和206、312、330國道穿境而過,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坐落高劉鎮。東依全國五大淡水名湖——巢湖,南擁國家5A級景區、千年水鄉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三河鎮,西攬全省唯一國家生態公園——官亭林海,中有國家森林公園——紫蓬山,縣城緊臨中國中部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三崗,派河、潭沖河等四水婉轉環繞,是一座宜商宜居的現代化濱水花園城市。境內有清代淮軍將領莊園圩堡群等重要遺址,是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故鄉和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客居地,境內的「劉銘傳故居」是省內唯一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山南鎮小井莊是中國農村「包產到戶」改革發源地。

2021年肥西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8.7億元,同比增長13.7%,成為安徽省首個「千億縣」,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和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縣域綜合實力連續12年蟬聯全國百強縣、目前位居第46位。[1]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肥西縣廣為第四系土壤堆積物覆蓋,僅在中西部部分有較多基岩出露,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全境大部分為中新生代陸相地層。縣境西北高,東南低。中北部屬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嶺自西向東北橫穿而過,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綿延25千米,大潛山海拔289米,為全縣最高點。地形起伏多變,崗沖相間,落差較大。東南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狹長的沖積平原。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攝氏度,平均降水量1000毫升,平均濕度70%。

區位優勢

肥西縣處於合肥經濟圈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地帶,與合肥濱湖新城、高新區、經開區、科學城和政務文化新區無縫對接,是合肥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交通便捷,合九、寧西、合武鐵路,合寧、合蕪、合界、合葉高速和206、312國道穿境而過,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坐落肥西北部,建設中的1000噸級派河航道經巢湖可通江達海。

歷史沿革

古代

歷史悠久,商、周為"淮夷"之地,戰國時為楚國地,漢為九江郡合肥、成德二縣地,東晉後全屬合肥縣。

1948年12月,析、取合肥縣西、南鄉建立的新縣,以位於淝水之西得名。

肥西境內很早就有人類活動,考古部門發掘鑑定,共發現新石器晚期人類居住遺址4處,商、周時期人類遺址100多處。

商周時期,肥西為"淮夷"之地。西周時,縣境北邊有"虎方",南面有"群舒"部落,西邊有"六"國。春秋時期,肥西為吳、楚交爭。戰國時屬楚國。

秦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肥西屬九江郡。

漢初,肥西先後屬英布的九江王國,劉長、劉安的淮南王國。公元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分天下為十三州 ,淮河以南屬揚州;淮南王國廢,設九江郡;郡下設縣,肥西東南部屬合肥縣、西北部屬成德縣。

東漢,劉秀封堅鐔為合肥侯,肥西分屬合肥侯國和成德縣。

三國時,合肥、成德二縣屬魏國淮南郡,魏揚州刺史駐合肥。

西晉,合肥、成德縣皆屬揚州淮南郡。

東晉,成德縣廢,其地分入壽縣、合肥縣,肥西全屬合肥縣。

南北朝時,江淮間為南北政權反覆爭占,歸屬屢變,但肥西主要屬南朝。

宋:合肥僑置南汝陰郡及汝陰縣,隸於南豫州。

齊:合肥仍宋制。

梁:初,合肥為北魏所占。公元506年(梁天監五年)合肥歸梁,先後置豫州、南豫州,郡縣仍宋、齊制。547年(梁太清元年),南豫州遷壽陽,改合肥為合州,轄合肥至江北之地。太清三年,合州為東魏所占。

陳:573年(宣帝太建五年),合州入陳。郡縣仍舊。後廢汝陰郡,汝陰縣屬合州北陳郡。579年,合州為北周所占。

隋代,改合州為廬州,"廬州"之名,是由漢、晉時"廬江郡"而來。北陳郡及汝陰縣皆廢,恢複合肥縣,屬廬州。大業三年,改廬州為廬江郡。

唐初,改廬江郡為廬州;627年(貞觀元年),全國分十道,廬州屬淮南道;742年(天寶元年),又改廬州為廬江郡;758年(乾元初年),復改郡為州。合肥縣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合肥先後屬吳、南唐、後周。

宋代,廬州隸淮南道,後改為淮南路。1072年(熙寧五年),淮南路分東、西兩路,廬州屬淮南西路,隸於保信軍節度使。肥西有段寨、山南、新倉三鎮。南宋時,淮西制置使駐廬州,合肥縣屬之。

元代,初置淮西總管府於合肥,不久改為廬州路,隸屬於淮西江北道。後創行省,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肥西有長城鎮巡檢司,至明代裁撤。

明代,梁縣併入合肥縣。合肥初置江淮行省,後撤,領於南直隸。

清初,廬州府合肥縣隸於江南省,1667年(康熙六年),分置安徽省。合肥縣隸之。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肥西設官亭巡檢司轄西鄉,青陽巡檢司轄南鄉。

近代

中華民國:1912年(民國元年),撤廬州府,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15年設道,合肥屬安慶道,1929年撤道。1933年設行政專員督察區,合肥縣屬三專區。1938年6月,合肥縣城被日軍侵占,縣政府遷至肥西潛山鄉鴿子籠圩子。1945年抗戰勝利後,縣政府遷回合肥城內。

1948年12月底,肥西民主縣政府在楊新圩成立,肥西建縣,屬中共皖西三地委領導。1949年1月初, 肥西民主縣政府移駐農興鄉小梁崗、周新圩。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駐合肥市。肥西民主縣政府改稱肥西縣民主政府,直屬皖北行署。6月,縣民主政府移駐上派河鎮。另外,三河鎮自1949年1月解放後設市,屬巢湖專區。

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肥西縣民主政府改稱肥西縣人民政府。1950年,肥西縣隸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4月,三河撤市設區,併入肥西縣。1952年2月,肥西縣改屬皖北行署六安專區。1952年8月,皖南、皖北行署合併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肥西縣隸屬安徽省六安專區。1958年9月,肥西縣劃屬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縣又劃歸六安專區。1983年7月,肥西縣復屬合肥市轄。

行政區劃

1948年析合肥縣地置肥西縣,因位於合肥之西而得名。肥西縣轄:上派鎮三河鎮花崗鎮、高劉鎮、官亭鎮、小廟鎮、山南鎮、豐樂鎮桃花鎮農興鎮、新倉鎮、肥光鄉長崗鄉高店鄉聚星鄉煙墩鄉北張鄉袁店鄉、孫集鄉、嚴店鄉、清平鄉、大柏鄉、金牛鄉、金橋鄉、洪橋鄉、四合鄉、董崗鄉、劉河鄉、柿樹崗鄉、江夏店鄉南分路鄉、防虎鄉、南崗鄉雷麻鄉、城西橋鄉、河東鄉、青山鄉、洪店鄉。

1998年,肥西縣轄12個鎮、19個鄉,27個居委會、560個村委會:(其餘缺)北張鄉、柿樹崗鄉、袁店鄉、孫集鄉、嚴店鄉、清平鄉、大柏鄉、金牛鄉、洪橋鄉、四合鄉、董崗鄉、金橋鄉、劉河鄉。面積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西縣轄12個鎮、19個鄉。

2002年,肥西縣轄12個鎮、19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高劉鎮、官亭鎮、小廟鎮、山南鎮、豐樂鎮、南崗鎮、農興鎮、新倉鎮、長崗鄉、高店鄉、江夏店鄉、南分路鄉、聚星鄉、煙墩鄉、北張鄉、柿樹崗鄉、袁店鄉、孫集鄉、嚴店鄉、清平鄉、大柏鄉、金牛鄉、洪橋鄉、四合鄉、董崗鄉、金橋鄉、劉河鄉。

2004年,肥西縣鄉鎮由31個調整為29個:清平鄉併入三河鎮,北張鄉併入上派鎮。調整後,上派鎮常住人口12.9萬人,加上流動人口等達15萬多人。2004年底,肥西縣轄12個鎮、17個鄉。

2013年,全縣轄9個鎮、4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高劉鎮(合經區託管)、官亭鎮、山南鎮(金牛鄉與洪橋鄉併入)、豐樂鎮、紫蓬鎮、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有1個開發區、2個合作園區。縣境西寬東窄,南北長55千米,東西寬64千米,總面積1961平方千米。總人口87.57萬人,全縣耕地面積為90萬畝。全縣共有14個鄉鎮、2個管委會,共轄村295個,居委會29個,社區10個,總計334個基層自治組織。

2014年3月高劉鎮正式劃給蜀山區管轄,並委託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調整後肥西縣轄8個鎮、4個鄉:上派鎮、三河鎮、桃花鎮、花崗鎮、官亭鎮、山南鎮、豐樂鎮、紫蓬鎮、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

2019年,全縣8個鎮(上派鎮、官亭鎮、紫蓬鎮、山南鎮、花崗鎮、豐樂鎮、三河鎮、桃花鎮),4個鄉(高店鄉、銘傳鄉、柿樹崗鄉、嚴店鄉),4個園區(肥西經開區、新港工業園、柏堰科技園、紫蓬山管委會),共轄村152個,社區128個(其中城市社區38個,農村社區90個),總計280個基層自治組織。[1]

2022年6月,根據合肥市民政局《關於同意肥西縣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合民〔2022〕49號),撤銷嚴店鄉、高店鄉,設立嚴店鎮、高店鎮,原嚴店鄉、高店鄉行政區域,變更為嚴店鎮、高店鎮行政區域,嚴店鎮、高店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資源

肥西縣林業資源豐富,縣境植被以農作物為主,遍布全縣。農隙地、山地、湖河灘地及淺水廣布野生草本、灌木等植物。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區,以大潛山、圓通山、紫蓬山、英山等國營林場作業區和部分鄉村林場較集中。此外,小蜀山、孤山、部分高崗以及集鎮、村莊、道路、渠道等處有成片或成行樹木分布。

1982年林業資源調查:全縣森林覆被率·5.69%。全縣有樹種100多種,主要有:用材林馬尾松、黑松、火炬松、濕地松、麻櫟、栓柏、栓皮櫟、小葉櫟等。

肥西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在山區較多;其次為混生少量常綠闊葉樹種。木本植物有61科231種(含變種)。

人口

肥西居江淮之間,元末明初,遷入大量外籍人口,移民多來自江西、江南等地。肥西縣人口增減幅度較大,除正常出生、死亡、遷移等因素外,區劃變動頻繁,對人口變動有較大影響。

肥西縣全縣常住人口為967508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45030人相比,增加222478人,增長29.86%,年平均增長率為2.65%。

全縣共有家庭戶328584戶,家庭戶人口為815205人;集體戶42638戶,集體戶人口為152303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48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28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506811人,占52.38%;女性人口為460697人,占47.6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5.05上升為110.01。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50573人,占15.56%;15—59歲人口為671971人,占69.45%;60歲及以上人口為144964人,占14.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371人,占12.2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0.88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1.13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2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84個百分點。

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7621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834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80542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0253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9141人上升為2249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658人上升為1429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300人下降為28996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25010人下降為20933人。全縣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23年。

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12477人,占63.30%;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55031人,占36.7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28.70個百分點。

現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綜合

發展勢頭迅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肥都市圈建設等重大機遇,發揮縣域優勢,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保持「增長穩定、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活力增強、保障有力」的良好態勢。2022年肥西縣實現GDP1068億元,總量在千億台階上繼續躍升,大項目呈井噴態勢,全年招引百億項目5個,50億元以上項目10個,10億元以上項目20個,總投資超600億,達產產值將超過1900億。榮獲2022年度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稱號、平安安徽建設示範縣稱號、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範縣、成功創建升級創新性縣​。縣域綜合實力實現新攀升,經濟總量穩居全省縣域首位,綜合實力穩居全國50強,百強縣排名由上年第46位晉升至第44位​

2021年,肥西縣生產總值(GDP)101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7%,成為安徽省首個「千億縣」。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05億元,增長7.2%;第二產業增加值434.16億元,增長16.0%,其中工業增加值334.94億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517.46億元,增長12.9%。三次產業結構為6.6:42.6:50.8。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9307元,比上年增加16927元。榮獲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和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縣域綜合實力連續12年蟬聯全國百強縣、目前位居第46位。

新興動能不斷增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8.9%,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為59.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9%,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0.0%。市場銷售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4.45億元,增長77.0%。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35萬戶,增長16.2%;年末實有各類市場主體8.11萬戶,增長18.8%。

農業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84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糧食作物7.44萬公頃,增長1.8%;油料0.60萬公頃,增長3.4%;棉花0.07萬公頃,下降36.4%;蔬菜1.57萬公頃,增長5.4%;瓜果0.15萬公頃,增長7.1%。

全年糧食總產量44.05萬噸,比上年增長3.0%;其中,稻穀34.61萬噸,增長1.8%;小麥8.66萬噸,增長7.7%。油料產量1.97萬噸,增長4.8%。棉花產量0.05萬噸,下降27.3%。蔬菜產量37.58萬噸,增長8.5%。瓜果產量3.97萬噸,增長8.3%。

年末全縣生豬存欄14.47萬頭,比上年增長53.9%;全年生豬出欄45.44萬頭,增長48.1%。肉類總產量10.67萬噸,增長13.0%,其中豬牛羊肉產量3.61萬噸,增長47.3%。禽蛋產量5.47萬噸,下降8.4%。水產品產量3.90萬噸,增長1.8%。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63.7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6%。農用拖拉機2.33萬台,下降7.9%。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8.59%,比上年提高1.53個百分點。農村用電量2.72億千瓦時,與上年基本持平。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5%。

工業和建築業

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9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48戶、比上年增加20戶,超10億元企業14戶,超100億元企業2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0%,其中,股份制企業增長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21.5%,其他企業增長114.6%。

分行業看,27個工業大類行業有21個增加值保持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八大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8.0%。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5.0%,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4.3%,汽車製造業增長14.6%。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99.45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年末納入統計範圍的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85戶、比上年增加116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37戶、增加7戶。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83.15萬平方米,增長15.4%;房屋竣工面積263.14萬平方米,增長3.1%。年末建築業從業人員4.74萬人,增長22.8%。

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97.96億元,比上年增長11.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7.48億元,增長6.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4.04億元,增長12.1%;金融業增加值34.37億元,增長9.0%;房地產業增加值126.21億元,增長26.3%;其他服務業增加值185.65億元,增長8.3%。年末全縣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83戶,實現營業收入63.74億元,增長23.6%。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科學研究技術等新興行業為代表的規模以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26.7%。

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10萬輛,比上年增長2.3%;其中私人汽車8.11萬輛。

全年郵電業務收入9.77億元。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58億元,電信業務收入8.19億元。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32萬戶,比上年減少0.0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14.77萬戶,增加6萬戶;寬帶用戶35.58萬戶,增加5.43萬戶。

全年接待遊客總量45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4%;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0億元,增長20.0%。年末全縣星級飯店3家,4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6處。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09.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7.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7.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0.1%。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8%,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8.4%,民間投資增長23.0%。

全年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308個,比上年增加18個,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29個,增加14個;計劃總投資億元以上施工項目227個,增加4個,其中新開工項目74個。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23.29億元,比上年增長0.7%。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199.55萬平方米,增長63.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32萬平方米,增長53.6%。

商業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19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06.97億元,增長17.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7.22億元,增長21.0%。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216.06億元,增長16.1%;餐飲收入38.13億元,增長32.6%。

年末全縣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企業(單位)97戶,全年實現零售額53.32億元,比上年增長23.3%。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09.5%,煙酒類增長14.0%,日用品類增長62.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6.5%,汽車類增長15.2%。

全年進出口總額10.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4%。其中,出口9.67億美元,增長51.7%;進口0.49億美元,增長14.7%。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1億美元,與上年持平。

財政和金融

全年財政收入91.52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03億元,增長8.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8.36億元,下降3.8%。其中民生支出75.68億元,占全部支出的85.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從重點支出項目看,城鄉社區支出增長14.4%,科學技術支出增長4.5%,教育支出增長0.6%。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929.2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5.68億元,增長15.6%。其中,住戶存款510.77億元,增長16.3%。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61.1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1.03億元,增長18.9%。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79元,比上年增長10.7%;人均消費支出24152元,增長13.8%。

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595元、增長10.2%,人均消費支出27982元、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64元、增長10.8%,人均消費支出18523元、增長15.2%。

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15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85萬人,失業保險人數7.0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7.3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8.52萬人。

全年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2.42萬人次,其中城鎮0.17萬人次、農村2.25萬人次。

教育、科技和文化

全縣共有中等職業學校5所,在校學生0.51萬人。普通中學38所,在校學生2.95萬人,其中高中9所,在校學生1.23萬人;初中29所,在校學生1.72萬人。小學48所,在校學生4.48萬人。幼兒園149所,在園幼兒3.42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206人。全縣專任教師8229人,其中,普通中學2741人、小學3057人、幼兒園2000人、特殊教育學校21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全年授權專利4693件,比上年增長37.0%,其中發明專利458件,增長16.5%。

年末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3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31.23萬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銘傳舊居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古埂崗遺址、三河大捷遺蹟及古民居、三河鎮三縣橋、唐五房圩轉心樓

肥西縣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毛墩頭遺址、陳墩遺址、王古城遺址、白庵廟墩遺址、西涼城遺址、瞿家 城遺址、大墩遺址、大面積遺址、張馬墩遺址、鄭大墩遺址、霸王墩遺 址、方橋大墩遺址、黃花墩遺址、 高店城墩遺址、貞祥寺大墩遺址、北張 城墩遺址、棗樹棵城墩遺址、袁小墩遺址

古墓葬:舒王墩漢墓、宋墩東漢墓、亂墩子古墓群、馬鞍墩古墓葬、亂墩古 墓群、曹操河遺 跡及漢墓群

古建築:董氏宗祠、城西橋、龍潭寺碑刻、西廬寺大王殿、清真寺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周老圩舊房、張老圩舊房、童祠堂門廳、三 縣橋、馬子中烈士墓、 張璋烈士墓、周味韶墓、解正新墓

衛生和社會服務

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75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3個,衛生院12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急救中心1個,民營醫療機構150個,村衛生室205個,其他衛生機構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85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357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36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27人,註冊護士813人。

年末全縣擁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機構21個,床位4154張。

=交通

地處合肥都市圈和皖江示範區的核心地帶,是合肥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中心城市」重要組成部分。縣域交通便捷,合安高鐵,合九、寧西、合武鐵路,合寧、合界、合葉、濟祁高速和206、312、330國道穿境而過,建設中的2000噸級引江濟淮派河航道經巢湖可通江達海,4E級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坐落肥西北面,構築了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

旅遊

紫蓬山創4A景區圓滿成功,三河創5A景區有序推進,紫蓬鎮榮獲全省最佳旅行鄉鎮,山南鎮、銘傳鄉榮獲全省優異旅行鄉鎮,A級景區、星級農家樂總量持續堅持全市第一。紫蓬山腹地公路全線貫穿,西廬寺復建、三河美食城等一批旅行項目推進。

古鎮三河:三河位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西南部,與巢湖、六安兩地交界,因豐樂河、小南河與杭埠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A級景區、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中國美食文化古鎮。三河以水鄉古鎮為特色,形成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民居、古茶樓、古廟台和古戰場景觀。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賈雲集之地,素有「小南京」、「小上海」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淵源,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創造了豐厚的人文景觀和獨特的地方文化。三河名人輩出,楊振寧、李鴻章、張樹聲、劉秉璋、孫立人等都在此留下足跡。三河美食融南匯北、博採眾長,是徽菜之精品,享譽皖中大地。

主要景點

劉同興隆莊、宗賢根雕藝術館、董寅初紀念館、大夫第、望月閣、仙姑樓、楊振寧舊居、鑫樾閣、孫立人故居、萬年禪寺、古娛坊、鶴廬、古城牆、挑花島。

門票價格:50元(四景聯票)

營業時間:8:00—17:00(冬季),8:00—18:00(夏季)

聯繫電話:0551——68757113

景區地址: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

交通路線:合肥長途汽車站或南門換乘中心乘坐合肥至三河汽車到三河客運中心下即可

自駕游路線:公路:從合安公路轉至合銅公路到肥西三河

高速:合安高速從嚴店或舒城、三河道口下到肥西三河

紫蓬山:

紫蓬山風景區位於合肥市西南部,景區通過「森林大道」與市區相通,距合肥市區僅18公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紫蓬山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近百平方公里,森林生保持良好,名勝古蹟眾多,有山丘自然生態景觀、佛教文化景觀、淮軍故里圩堡群人文景觀和體育訓練基地形成了四者並重,全國景區內有紫蓬山、圓通山、周公山、大潛山等大、小山峰100餘座,全區擁有森林面積3500多公頃,各種植物470多種,植被覆蓋率96.3%以上,棲息鳥類120多種,僅鷺鳥就有10萬餘只,自然生態保持良好。主要名勝古蹟有:始建於三國的「皖中名剎」——西廬寺;西漢大將李陵後代、三國魏將李典之墓;宋抗金名將葛升之墓;太平天國將領、重修西廬寺,教寺的名僧袁宏謨故居,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故居劉老圩、淮軍名將張樹聲故居張老圩、周盛傳故居周老圩等。著名的景觀還有21米高的如來大佛、阿彌陀佛、藥師大佛,15米高的彌勒大佛摩崖塑像和鳩摩羅什、五百羅漢塑像,以及白雲寺、潛山廟、文昌閣、周瑜讀書處、洗硯池等等。革命史跡有張璋烈士墓、中共合肥中心縣委及皖西北特委和皖西北獨立游擊師誕生地,肥西縣建初期縣政府舊址小梁崗等。景區內山水相依、動靜相宜,眾多的湖、河、塘、泉、星羅棋布,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中。大雁湖,風情多姿;仙人湖,俏麗沉靜;磨墩水庫,碧波蕩漾;潛南乾渠猶如一條長龍在層巒疊嶂間宛然舞動。

紫蓬山風景區1992年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88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AA」級旅遊區,2004年被國家自行車協會確定為國家自行車訓練基地,2009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AAAA」級旅遊區,2011年被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命名為省級地質公園。近年來,紫蓬山管委會本着「適度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以「淮軍故里,福地名山、健身王國、生態家園」為規劃發展定位,通過全區廣大幹群的共同努力,旅遊開發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地址:安徽合肥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

聯繫電話:0551——68582166

門票價格:主景區免票

營業時間:全天24小時對外開放

交通路線:公交專線車:合肥西門換乘中心——紫蓬山森林公園;

自駕游路線:沿繁華大道往西走向直接到達景區

停車信息:景區廣場設有收費停車場,藍牌車輛10元,黃牌車輛20元,不限時。

古埂崗古文化遺址:在肥西縣上派鎮東1.5公里處,遺址呈台形,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07年,在古埂遺址附近,建設了肥西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古埂公園。

肥西小井莊:

小井莊村是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發源地,被確定為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2011年12月20日,小井莊村上榜第三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2015年4月30日,合肥市委市政府授予小井莊村第三屆合肥市文明村鎮稱號。

1978年9月15日,肥西縣山南區決定實行包產到戶。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同志首肯肥西縣山南人民的首創精神,在《關於農村政策問題》一文中指出「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肥西縣小井莊因此作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發源地之一而載入史冊。


小井莊村附近有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三河古鎮、肥西老母雞家園、紫蓬山國家森林公園、官亭林海等旅遊景點,有豐樂醬干、肥西老母雞、三河米酒、滷牛肉、三河水豆腐等特產。

小井莊包產到戶紀念館於2005年5月1日對外開放。具有徽派風格的「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紀念館」,是中國農村首個包產到戶紀念館,設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根據功能分為旅遊、居住,生態農業三大類,劃為六大功能區:小井莊紀念館核心區、小康住宅區、生態農業區、精品綠化區、商業服務區、基本農田保護區,於2005年5月1日正式開館。紀念館正門上刻有的鄧小平同志1980年5月31日一段話語的紀念碑和原安徽省委副書記王光宇題詞的「小井莊」幾個大字,證明了這個小小的村莊曾經的輝煌和震撼。

肥西老母雞家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占地2200餘,距合肥市區僅40分鐘路程。園區山清水秀,林木茂密,擁有苗木80多萬株,構成了一個林深草密、遠離喧囂、沒有污染的天然大氧吧,是一塊修身養性、益壽延年的風水寶地。目前,肥西老母雞家園在生態養殖和苗木栽培的基礎上,已分期建成集餐飲、住宿、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農業休閒渡假園,先後被國家評為AAAA級景區、五星級農家樂。每年接待遊客60萬人次,實現銷售收入6千多萬元。

肥西老母雞家園是中國第一個以雞文化為主題的農業旅遊景點,走進肥西老母雞家園就走進了雞的世界,可以吃雞、看雞、半雞、抓雞、拜雞神、聞雞鳴、聚百雞宴、走雞湯小道等等。

主要景點:半雞場、散養園、雞窩野營地、觀光湖、茅屋別墅、CS野戰營地。

地址:安徽肥西上派鎮三崗村

聯繫電話:0551—68445888

交通路線:從合肥市區,經金寨南路一直往南,到上派鎮,在合安路和合銅路交叉口前100米,右轉上三崗景觀大道,進入三崗、一直往前約7公里,到肥西老母雞家園。

人物

孫仲德(1902-1961),名家驥。先後任合肥市軍管會主任,皖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省民政廳廳長、上海第二醫學院院長、安徽省副省長等職。

段祺瑞(1865—1936),男。原名啟瑞,字芝泉,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生,城西橋鄉大陶崗人,祖父段佩是淮軍銘軍馬隊記名總兵,父親段從文是粗識字的農民。1884年(光緒十年)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學習4年,又考取留學德國學習軍事。1890年回國,任山東威海武備學堂算學、炮學教習等職。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袁世凱調段祺瑞到天津小站,協助創辦新建陸軍,任炮兵學堂總辦兼炮兵統帶。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隨袁世凱去山東鎮壓義和團。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段祺瑞又隨之到保定負責編練北洋軍,1902年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1903年12月,清政府設立練兵處,段祺瑞擔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並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1905年後,段祺瑞先後任北洋軍四、三、六鎮統制。1910年任江北提督,駐清江。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段祺瑞任北洋軍第二軍軍統,段祺瑞順應革命形勢,領銜聯名46名將領通電力促清帝退位,支持南北議和,成立共和政體。清朝統治正式結束。

1912年(民國元年)3月13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任陸軍總長,次年代理國務總理。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段祺瑞任國務院總理,掌握實權,逐步形成皖系集團。

1931後「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3年1月,蔣介石派專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國府委員」銜。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病出血死於上海宏恩醫院。12月,段家將靈柩運至北京,暫厝於西山臥佛寺。1963年秋葬於香山萬安公墓。

段祺瑞尚節儉,財產不多。執政後未回過家鄉,也未在家鄉置田產。一生酷愛圍棋,曾資助過圍棋手過氏兄弟及吳清源等,對圍棋發展頗有助益。

子段宏業,善圍棋,曾任山西井陘正豐煤礦總經理

葉志超(1838-1901),字曙青。從劉銘傳鎮壓捻軍起義,積功至總兵。光緒十五年,擢直隸提督。

顏文斗(1909-1934),革命烈士。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幹,台灣第一任巡撫,不但打退了法國艦隊的進犯,而且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為台灣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台灣近代化之父"。

唐殿魁(?-1867)字藎臣,安徽合肥人,清朝將領。咸豐十年,巡撫翁同書檄率鄉團援壽州,力解城圍。又從克合肥三河汛,解六安圍,敘千總。

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清朝將領。

袁宏謨(1828-1886),字蔭普,參加太平天國,被任命為杭州守將。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入山為僧,重修廟宇,求取真經,被尊為"中興始祖"。

張樹聲(1824-1884),字振軒,廩生出身,清末淮軍將領。歷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是地主階級開明派代表人物。

張樹珊(1826-1867)字海柯,清朝將領。

張樹屏(?-1891)字建侯,張樹聲四弟。1875年率軍鎮壓甘肅回民起義。1877年授太原鎮總兵。

張樹槐(?-1874)字爾藎,張樹聲二弟。授鹽運使銜、山東候補知府。

吳秉權(1832-1881),譜名建勛,號平軒。參加太平軍李秀成部,以戰功授將軍。後隨李鴻章在湖北、山東、河北等地鎮壓捻軍,授道員銜。

葛升,字統立,南宋抗金將領。

徐夢觀,首任合肥縣委書記。

李坦,原名安貧,字淑方,又名李味酸、李履平、李桂榮,革命烈士。1903年生於壽縣南鄉高劉集北李沖窪(今屬肥西縣)。父李少庵,系清末秀才,精通數學,善繪山水,曾創辦傳心小學。

馬子中,革命烈士。

董寅初(1915.9-2009.6.23),愛國僑領,社會活動家。中央名譽主席,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致公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盛習友,革命烈士。1971年5月24日,中央軍委授予"愛民模範"稱號,並號召全軍向其學習。

楊振寧,第一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安徽肥西人, 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植物分子遺傳學家、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榮譽

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國家衛生縣城、「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安徽省首個「千億縣」,榮獲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和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縣域綜合實力連續12年蟬聯全國百強縣、目前位居第46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