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道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道根日記

潘道根(1788-1858)字確潛、晚香。一字潛夫,又號徐村老農崑山周市鎮人。

潘氏勤奮好學,凡六經四書、漢唐訓詁、聲韻文字、醫方藥書,無不研求。曾在崑山發起成立「櫟社」詩社。平生致力於地方文獻、掌故的考證,以教書行醫為生,布衣以終。著有《隱求草堂詩文集》、《三禮今古文疏證》、《臨症度針》等。其傳世日記《潘晚香日記》學術價值很大。

道根自幼穎悟,相繼從吳映辰等5位老師刻苦研習詩文經史、音韻訓詁文字之學。與同邑王學浩吳映奎等前輩結成忘年交,時常請益,學術愈邃。加入邑之詩社 「櫟社」,常與詩友們相酬唱。畢生致力實學,不事科舉。咸豐元年(1851),知縣王省山欲保舉其為孝廉方正,作書力辭不就。生平好讀書,因家貧,無力購 置大量書籍,每逢善本必藉以抄錄成副本,孜孜不倦,至老未休。尤其留心地方文獻,網羅搜集鄉邦文史資料、掌故軼聞不遺餘力,並精心拾遺補缺,考訂偽誤,為 地方保存了不少珍貴文獻。光緒初和民國初,纂修《昆新兩縣續修合志》、《昆新兩縣續補合志》時,就採用了大量他所搜集和考訂的資料。平生著述頗豐,有《國 朝崑山詩存》32卷(與同邑張潛之合輯,清道光廿八年刻本,今存)、《崑山詩徵稿》6卷(今存)、《邑志補遺訂訛》3卷(今存)、《崑山縣城隍廟續志》 (今存)、《新陽縣城隍廟志》、《崑山名賢墓志銘》12卷(今存6卷)、《崑山藝文志考》、《隱求堂詩文集》4卷(今存)、《梅心後集》(今存)、《徐村 詩文稿》(今存)、《潛夫文稿》2卷(今存)、《晚香詩鈔》6卷(今存)、《潛夫雜著稿》(今存)、《隱求堂日記節要》18卷(民國24年刊本,今存)、 《晚香書札》(峭帆樓叢書刊本,今存)等20多種。還校讀過清初邑人葉奕苞編纂的《崑山縣誌》手稿(現藏蘇州圖書館古籍部,經校點,1994年已由江蘇科 技出版社出版)。

潘氏除詩文經史外,酷嗜岐黃之術。對《內徑》、《傷寒論》等中醫經典著作無不細讀精研,時借方書抄閱,故而極精醫理,為人治療,每多奇中。道光四年(1824)年,37歲時正 式懸壺應診,治病療疾,活人甚多,名揚遐邇,蘇州、太倉等地病家亦慕名屢邀出診。性樂善好施,遇貧病者就診,不取其酬,反贈以錢,深受遠近鄉親愛戴。診療 之餘,勤於著述,所編著之醫籍現存者就有《飯香道人醫案》不分卷(道光十九年九月撰)、《讀傷寒論》2卷(道光卅年春撰)、《醫學正脈》不分卷(道光卅年 撰)、《外台方染指》1卷(道光年間輯著)、《臨證度針》7卷(咸豐三年冬撰,已缺首、末兩卷)、《徐村老農手抄方》不分卷(咸豐三年輯)等6部,除《外 台方染指》藏南京圖書館外,余均藏於蘇州醫學院圖書館。按目前所知,潘氏還批註、抄錄了大量前代他人醫書,現存者尚有13部,其中還有若干孤本,或加批 注,或作跋文,亦頗有獨到之見解,對傳播、推廣和保存祖國醫學學術經驗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民國後,為紀念這位邑先賢,將其生前居住地命名為晚香鄉(又稱道根鄉),至民國36年(1947)才改名為金雞鄉。建國後,行政區劃累經變遷,該鄉轄地曾分屬崑山市陸楊、周市、新鎮等鎮,今屬周市鎮。[1]

參考文獻

  1. 潘道根. [201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