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蔭日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潘祖蔭日記》,潘裕達,潘佳 整理,出版社: 中華書局。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元旦,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之一,由我國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陸費逵(伯鴻)先生在上海創辦[1]。中華書局從1912年至2012年,共出版圖書3萬餘種,獲獎圖書累計563種,其中國家圖書獎[2]和中國出版政府獎的獲獎數量在全國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內容簡介
潘祖蔭(1830-1890),字東鏞,別字朝陽,號伯寅、鳳笙、鄭庵,齋號滂喜齋、功順堂等。諡文勤。清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潘祖蔭出身於簪纓世家,其祖父潘世恩歷事四朝,官至軍機大臣加太子太傅銜。咸豐二年(1852)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遷侍讀,入直南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讀學士,歷官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入直軍機。居官曆三朝近四十載,文字衡校、山陵巨役、大議典禮,悉肩其任,中外倚重。博通經史,儲古書金石甚富。刻書近百種。迭掌文衡,謙恭下士。光緒十六年(1890)冬,潘祖蔭因賑災京畿積勞成疾,卒於任上。着有《攀古樓彝器款識》《鄭庵詩存》《鄭庵文存》等,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等。
潘祖蔭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朝廷任職。他在公務之暇收藏文物、考校文史,尤其對古文字頗為用心,是晚清重要的金石古籍收藏家和學者之一,其收藏青銅器以「攀古樓」名之、收藏古籍善本以「滂喜齋」名之。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同好的友朋、門生,推動了晚清金石學的高潮,其門生王懿榮、吳大瀲、葉昌熾、趙之謙、沈增植、繆荃孫等皆為一代名家。
潘祖蔭與晚清大部分士人學者一樣,有記日記的習慣。據其弟祖年在《潘文勤公年譜》卷末記載:「戊申以後雖有日記,公家之事又皆慎而不言。」可知潘祖蔭的日記起於戊申年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迄於光緒十六年(1890)去世之前,長達42年。可惜的是,流傳至今的並不完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所涵蓋的時間,大體來看自咸豐八年(1858)起至光緒十六年止,主要集中在光緒七年(1881)之後。這些殘存的日記,依然具有時間相對連貫和主題集中的特點,對後世學者研究潘祖蔭本人的生平、學術及晚清社會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現存潘祖蔭日記,根據文本形態分為稿本和印本兩大類,根據着錄和出版分為七種。
參考文獻
- ↑ 中華書局,中國出版集團公司
- ↑ 中國國家圖書獎歷屆獲獎書目(第1-8屆),豆丁網,20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