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禮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潘禮德 | |||
---|---|---|---|
導演 | |||
原文名 | Rithy Panh | ||
別名 | 里希·帕恩 | ||
國籍 | 柬埔寨 | ||
出生 |
1964年4月18日 柬埔寨金邊 | ||
職業 | 導演、編劇 | ||
教育程度 | 巴黎高等電影學院 | ||
代表作品 | 場地2、稻田裡的人們、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殘缺影像、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 | ||
獎項
|
潘禮德(Rithy Panh),1964年4月18日出生於柬埔寨金邊,柬埔寨導演、編劇、製片人。
1989年,獨立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場地2》。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稻田裡的人們》,該片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998年,自編自導戰爭電影《戰後的一夜》,該片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2000年,執導紀錄片《遊魂之地》。2003年,執導紀錄片《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該片獲得第1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執導紀錄片《紙包不住火》,該片獲得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1]。
2011年,執導紀錄片《杜赫:煉獄魔王》[2],該片入圍第3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2013年,執導紀錄片《殘缺影像》[3],該片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4]。2017年,擔任紀錄片《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的製作人[5]。2020年2月29日,執導的紀錄片《輻射》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遇見單元最佳紀錄片獎[6]。
人物經歷
1975年,在潘禮德11歲時,潘禮德的祖國柬埔寨開始了波爾布特領導下的紅色高棉統治。他的家人在大屠殺中離世,而他也被關進了勞改營。
1979年,從勞改營逃出,並在泰國短暫逗留。
1980年,以孤兒的身份前往法國,在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
1989年,潘禮德以泰國柬埔寨難民營為題材,獨立執導了個人首部紀錄片《場地2》。
1994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稻田裡的人們》,該片入圍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1998年,自編自導戰爭電影《戰後的一夜》,該片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
2000年,執導紀錄片《遊魂之地》。
2003年,執導紀錄片《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7],他以當年大屠殺的倖存者的身份,用遠距離的心態看待事件,抓住了事件的形態,獲得第1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弗朗索瓦·加萊獎。
2005年,執導戰爭紀錄片《被燒毀的劇院的演員們》。
2007年,執導紀錄片《紙包不住火》,該片獲得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
2008年,執導由伊莎貝爾·於佩爾、加斯帕德·尤利爾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2011年,執導紀錄片《杜赫:煉獄魔王》,該片入圍第3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2013年,執導由蘭德爾·杜絲、讓-巴蒂斯特·普山合作主演的紀錄片《殘缺影像》,該片講述了1975年至1979年間柬埔寨共產黨紅色高棉統治時期,柬埔寨國內發生大規模屠殺的經過,入圍第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8]、第2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 [6] 。
2015年,執導紀錄片《法國,我們的祖國》。
2016年,執導由蘭德爾·杜絲主演的劇情電影《放逐》,該片入圍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眼睛獎。
2017年,擔任紀錄片《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的製作人,該片由安吉麗娜·朱莉執導。
2018年,自編自導紀錄片《無名冢》。
2020年,執導由安德烈·維爾姆斯主演的紀錄片《輻射》[9],該片入圍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10],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遇見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0年 | 《輻射》 | 紀錄片 |
2018年 | 《無名冢》 | 紀錄片 |
2016年 | 《放逐》 | 電影 |
2015年 | 《法國,我們的祖國》 | 紀錄片 |
2013年 | 《殘缺影像》 | 紀錄片 |
2011年 | 《杜赫:煉獄魔王》 | 紀錄片 |
2011年 | 《飼育》 | 紀錄片 |
2008年 |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 電影 |
2007年 | 《紙包不住火》 | 紀錄片 |
2005年 | 《被燒毀的劇院的演員們》 | 紀錄片 |
2003年 |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 紀錄片 |
2003年 | 《吳哥人民》 | 紀錄片 |
2002年 | 《Wide Angle》 | 紀錄片 |
2001年 | 《Que la barque se brise, que la jonque s'entrouvre》 | 紀錄片 |
2000年 | 《遊魂之地》 | 紀錄片 |
1998年 | 《戰後的一夜》 | 電影 |
1996年 | 《愛的新章》 | 電影 |
1996年 | 《Lumière sur un massacre》 | 紀錄片 |
1996年 | 《Bophana:一個柬埔寨的悲劇》 | 紀錄片 |
1994年 | 《稻田裡的人們》 | 電影 |
1991年 | 《柬埔寨,在戰爭與和平之間》 | 紀錄片 |
1989年 | 《場地2》 | 紀錄片 |
1988年 | 《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 | 紀錄片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0年 | 《輻射》 | 紀錄片 |
2018年 | 《無名冢》 | 紀錄片 |
2013年 | 《殘缺影像》 | 紀錄片 |
2011年 | 《杜赫:煉獄魔王》 | 紀錄片 |
2011年 | 《飼育》 | 紀錄片 |
2008年 |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 電影 |
2007年 | 《紙包不住火》 | 紀錄片 |
2005年 | 《被燒毀的劇院的演員們》 | 紀錄片 |
2003年 |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 紀錄片 |
2003年 | 《吳哥人民》 | 紀錄片 |
2002年 | 《Wide Angle》 | 紀錄片 |
2001年 | 《Que la barque se brise, que la jonque s'entrouvre》 | 紀錄片 |
2000年 | 《遊魂之地》 | 紀錄片 |
1998年 | 《戰後的一夜》 | 電影 |
1994年 | 《稻田裡的人們》 | 電影 |
1989年 | 《場地2》 | 紀錄片 |
製作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0年 | 《輻射》 | 紀錄片 |
2019年 | 《浮俘》 | 紀錄片 |
2017年 | 《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 | 紀錄片 |
2014年 | 《大門》 | 紀錄片 |
2014年 | 《The Storm Makers》 | 紀錄片 |
剪輯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20年 | 《輻射》 | 紀錄片 |
2013年 | 《殘缺影像》 | 紀錄片 |
2011年 | 《杜赫:煉獄魔王》 | 紀錄片 |
2011年 | 《飼育》 | 紀錄片 |
攝影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8年 | 《無名冢》 | 紀錄片 |
2011年 | 《杜赫:煉獄魔王》 | 紀錄片 |
2003年 |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 紀錄片 |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2016 | 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眼睛獎 | 放逐 | 提名 |
2013 | 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一種關注大獎 | 殘缺影像 | 獲獎 |
2003 | 第5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弗朗索瓦·加萊獎 |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 獲獎 |
1998 | 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注目」單元 | 戰後的一夜 | 提名 |
1994 | 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稻田裡的人們 | 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2020 |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輻照 | 獲獎 |
2020 |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輻照 | 提名 |
歐洲電影獎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2013 | 第2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 | 殘缺影像 | 提名 |
2007 | 第20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 | 紙包不住火 | 獲獎 |
2003 | 第16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 | 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 | 獲獎 |
法國電影凱撒獎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2016 | 第4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 殘缺影像 | 提名 |
2013 | 第38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 | 煉獄之王 | 提名 |
倫敦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2013 | 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殘缺影像 | 提名 |
奧斯卡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2013 | 第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 殘缺影像 | 提名 |
影視類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獲獎結果 |
---|---|---|---|
Jan-22 | 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11] |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提名 |
Feb-22 | 第7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藝術貢獻銀熊獎[12] | 《一切安好》 | 獲獎 |
人物評價
在電影《殘缺影像》中,用五彩卡通感的粘土人偶來表現一段沉重的歷史,這本就是一個天才的想法,而導演潘禮德的執行力也分毫不弱。他讓靜止的人偶進行「演出」,製造了一種簡潔的美感。他充分動用了鏡頭內外的空間,偶爾動用的一些特效雖簡單,效果卻非常出色。靜態的畫卷非常需要聲音的支持,而在這方面該片完成得很到位。獨白貫穿始終,不僅是對事實的描述,還有對心理的勾畫,大大豐富了影片的內在,將之單拆出來就是一篇章文筆優美、飽蘸哀思的文章。逼真的環境音效也使觀眾融入片中的情境中。在該片的結尾,導演跳出本國的屠殺史,對整個人類的困境進行批判,堪稱升華全片的妙筆 [16] (《看電影》評)。
參考文獻
- ↑ 歐洲電影獎揭曉 《四月三周兩天》大獲全勝(圖) 新浪娛樂
- ↑ 斷片| 家人被屠殺、勞改四年,沒人比他更適合講述紅色高棉 澎湃新聞
- ↑ 以革命的名義之《殘缺影像》鳳凰網
- ↑ 戛納一種關注單元:《殘缺影像》獲大獎 新浪
- ↑ Film Review: 『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A Daughter of Cambodia Remembers』 variety
- ↑ 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新浪網
- ↑ 不是昭雪的訴狀 是殘忍的詩歌 鳳凰網
- ↑ 第86屆奧斯卡獎提名揭曉 《宗師》憾別最佳外語片 鳳凰網
- ↑ 第70屆柏林電影節落幕 伊朗導演折桂 1905電影網
- ↑ 第70屆柏林電影節公布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 新浪網
- ↑ 柏林電影節公布主競賽片單,海清主演國產片《隱入塵煙》入圍 新京報
- ↑ 第72屆柏林電影節獲獎名單出爐 洪尚秀作品獲銀熊獎 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