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潘家園舊貨市場

潘家園

潘家園舊貨市場位於北京東三環南路潘家園橋西南,占地4.85萬平方米[1]。市場分為地攤區、古建房區、古典家具區、現代收藏區、石雕石刻區、餐飲服務區等六個經營區[2]。主營古舊物品、珠寶玉石、工藝品、收藏品、裝飾品,年成交額達數十億元。市場擁有4000餘家經營商戶,經商人員近萬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經營者來自北京以外的二十八個省、市、自治區,涉及漢、回、滿、苗、侗、維、蒙、朝鮮等十幾個民族[3]。市場坐店商鋪全年365天開市,地攤每周末開市,周末開市日客流量達六、七萬人,其中外賓近萬人。現在的市場形成於1992年,是伴隨着民間古玩藝術品交易的興起和活躍逐步發展起來的,現在已成為一個古色古香的傳播民間文化的大型古玩藝術品市場[4]

快速導航:關係表

著名景點 :特色街區、古董、古玩

所屬國家 :中國

占地面積 :4.85萬平方米

地理位置 :北京市朝陽區華威里18號

所屬城市 :北京市

外文名稱 :Panjiayuan Market

適合旅遊季節 :四季皆宜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門票價格 :免費

氣候類型 :北溫帶季風氣候

中文名稱 :潘家園

開放時間 :周一-周五8:30-18:00,周六、周日4:30-18:00;

展開:

目錄

基本簡介

天然翡翠

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人氣最旺的古舊物品市場。市場整體風格古色古香,有典型的老北京特色,給顧客以貼心,舒適的感官。市場坐店商鋪全年365天開市,地攤每周末開市,

周末開市日客流量達六、七萬人,其中外賓近萬人。市場整體風格古色古香,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遊客在這裡交融。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人希拉里、美

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泰國公主詩琳通等數十位外國政要曾來這裡遊覽購物。「登長城、吃烤鴨、

游故宮、逛潘家園」已成為外國遊客到中國旅遊的重要項目。市場是全國品類最全的收藏品市場。經營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珠寶玉石、舊書刊、瑪瑙

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骨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服裝服飾、文革遺物等。市場是藏品展示的窗口,藏家交流的平台,藏友淘寶的樂園。市場是全國最大的民間工

藝品集散地。有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東海的水晶、宜興的紫砂、陝西的青銅器、雲南的服

飾、緬甸的翡翠、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和田玉、撫順的琥珀、台灣的交趾陶等。同時市場也是珠寶玉石的批發市場。這些不同民間特色的工藝品從全國各地匯聚潘家園,又

從這裡銷往全國和世界。為了保證市場內銷售的產品質量及鑑別真偽,提高市場服務質量,規範經營者行為,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潘家園舊貨市場內駐有國家首家批准認

證的國家級鑑定機構北京大學寶石鑑定中心潘家園分部,權威,科學。內有多位國家註冊質檢師及大型鑑定儀器,技術實力雄厚。

潘家園舊貨市場2004年在「首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頒獎大會」上,通過社會公眾投票,被評為「全國十大古玩市場」。2013年3月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和「北京十大商

潘家園

業品牌」榮譽稱號。「潘家園」已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成為一種特色的文化象徵,一個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無形資產。

如今,把信息化條件下的傳統文化進行全新推廣,推動並建立了文化藝術品收藏類購物網站-潘家園網,在以實體市場為依託的基礎之上,致力於把其打造成為無國界、無地域局

限性的國內外知名藝術品收藏類旗艦品牌和先鋒社區。

具體地址

潘家園地圖

潘家園舊貨市場在潘家園橋上來西100米,(潘家園橋東頭有一個麥當勞)。 

在西頭往西100米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或者從機械局黨校走,在那往南一個紅綠燈往東走,200米也到 坐:34、36、51、99、674、300 華威西里站或潘家園站下車即到。

乘坐地鐵可以從10號線潘家園站下車,B口下車,向西走大約100米,左側即到。

開市時間

  開市時間:周一至周五 早上08:30-下午17:30;周六、周日 早上04:30-下午17:30。坐店商戶每日開放,周四、周五增加開放大棚二區,周六、周日市場全面開放

發展歷史

  

老外逛潘家園

市場形成於1992年,是伴隨着民間古玩藝術品交易的興起和活躍逐步發展起來的,現在已成為一個古色古香的傳播民間文化的大型古玩藝術品市場。 乘坐300,300快,957快2,

957支等在潘家園橋北下車;乘坐28,368,627,638,938專,974,976,運通107在潘家園橋下車;乘坐674,34,802在潘家園橋西下車即到 。地鐵10號線潘家園站正在建設中,

請您在勁松橋站下,沿三環向南行1公里左右。 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人氣最旺的古舊物品市場。市場坐店商鋪全年365天開市,地攤每周末開市,周末開市日客流量達六、七

萬人,其中外賓近萬人。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遊客在這裡交融。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人希拉里、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

總理納斯塔塞、斯里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泰國公主詩琳通等數十位外國政要曾來這裡遊覽購物。「登長城、吃烤鴨、游故宮、逛潘家園」已成為外國遊客到中國旅遊的重

要項目。市場是全國品類最全的收藏品市場。經營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瑪瑙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骨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

服裝服飾、文革遺物等。市場是藏品展示的窗口,藏家交流的平台,藏友淘寶的樂園。市場是全國最大的民間工藝品集散地。有衡水的鼻煙壺、楊柳青的年畫、江蘇的繡品、東

陽的木雕、曲陽的石雕石刻、山東的皮影、江西的瓷器和水晶飾品、宜興的紫砂、陝西的青銅器、雲南的服飾、西藏的佛教用品、新疆的白玉、台灣的交趾陶等。這些不同民間

特色的工藝品從全國各地匯聚潘家園,又從這裡銷往全國和世界。

  潘家園舊貨市場2004年在「首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頒獎大會」上,通過社會公眾投票,被評為「全國十大古玩市場」。「潘家園」已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成為一種特色的文化象徵,一個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無形資產。

  2001年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的工藝品大棚。每末都有許多專業或業務的書畫家在此直接銷售自己的書畫作品,因此價格比別處便宜,北京許多畫廊也從這裡進貨。

  在潘家園市場上有許多經營古舊書畫的攤位,特別是各個年代的宣傳畫,是影視作品中反映時代特點的重要道具,也是一些人收藏的對象。

鬼市由來

  要解釋「鬼市」的由來,先要澄清一個概念——開市時間。過去北京的鬼市又叫夜市,也稱為曉市。此夜市非彼夜市。現在的夜市始於黃昏左右,一直延續到前半夜,也有通宵的,用一句趕時髦的話說就叫「夜生活」。而過去的夜市指的是從後半夜開始,以天亮為限,天亮就收攤,百姓形象地稱它為「三更半夜撂地攤的買賣」。據說從晚清到民

國在京師很是有名,如崇文門外的「東曉市」、宣武門外的「夜市」和德勝門外的「曉市」等。潘家園的鬼市屬於老北京鬼市,凌晨4點來鍾就有人進入市場了。 再談為什麼

叫「鬼市」。一說晚清時期,時局動盪,國之將亡,皇帝都保不住,何況臣子們。許多清廷遺貴,破落富豪,家道敗頹後無以糊口,只能靠變賣祖宗留下來的那點家產苟且維

生。但是總歸曾經顯赫一時,哪裡放得下架子丟得起面子?於是趁着天亮前半明半暗的光線,拿了古董偷偷到街邊擺攤販賣,既躲開了熟人還做成了買賣。北京是皇城,當年是

官僚世家集中地,此時破敗的顯貴也不少,久而久之,沿襲成市就是「鬼市」了。 又一種說法是鬼市開市時間早,天還沒亮,又沒有電燈,烏漆抹黑的,窮人打燃火石,富人

提着燈籠,幽幽晃晃如鬼火一般簡陋的照明設備下,人影穿梭停走,飄忽不定。鬼沒半隻,鬼氣先有了。再加上很多梁上君子也到此脫手一些見不得光兒的玩意兒,更有造假者

趁亂兜售一些贗品,兩者又都是鬼鬼祟祟的。前前後後總之是離不開「鬼」字,鬼市由此得名。 再往下就愈髮帶有傳奇色彩了。說鬼市開在陰陽交替之時,周遭又忽明忽暗影

影綽綽,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所以不光陽世間的生人來往,更引得了陰間神鬼的興趣,搞不好前腳從您處買下東西,後腳就躺回棺材裡去了。各種傳說中最為有趣的是相傳

慈禧太后過六十大壽,非得讓手下小太監們準備狐裘,那時正逢國難當頭,上哪裡弄狐狸皮去呀?眼見着時限將至腦袋不保,小太監無奈之下燒香拜佛,還真有了回應,趁着夜

色在鬼市上買來了極品狐狸皮,而賣家竟一個轉身化作一縷青煙而去,再摸狐狸皮竟還是熱的,小太監這才醒悟那賣家是狐仙化身,脫下皮來救他一命。 不管潘家園的鬼市到

底是哪種出處,也不管可信度有多少,各種傳說都為潘家園平添了神秘感,商戶們樂意傳,遊客們也樂意聽,反正雙方都開心。潘家園鬼市更成為了京城一景,在現代化都市裡

保持着古代的情趣,這也是潘家園作為「文化市場」的獨特魅力吧。

地名由來

潘家園   十幾年前,潘家園本是北京一個並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幾年來隨着潘家園舊貨市場的紅火,這裡便成了 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園」之名家喻戶曉。

  潘家園位於朝陽西南部,臨近勁松小區,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當時被稱為潘家窯。早年間在護城河東邊有不少磚窯瓦場,潘家窯是其中的一家,因窯主姓潘,於是窯場以窯主的姓氏而得。據傳這潘窯主是位山東濟寧人,年過五旬,原是燒琉璃瓦出身。當初來到這裡,他本想開家燒制琉璃瓦的窯場,但燒了幾次之後,便不再燒了,因為這裡的土質疏鬆,不宜燒制琉璃瓦,於是改燒小方磚。當時這一帶有七八家磚窯,彼此競爭很激烈,潘窯主初來乍到,又是改行燒磚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棄,因為他看準了這裡臨近京城,地理位置好。於是他私下裡在各個窯場轉了幾天,回來後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磚的質量,二是在經營上下工夫。

  首先他嚴格把好每一塊磚的燒制環節,絕不偷工減料,所以燒出的磚成色好,光潔度高、硬度很強,不易破碎。同時在銷售上,他也比別人技高一籌,當時賣磚是以「丁」為單位,一「小丁」磚是二百塊,一「大丁」磚是八百塊,但他在碼磚時,一「小丁」要碼二百二十塊,一「大丁」要碼八百五十塊——價格上與別的窯場差不多,可數量上卻暗自比別人多了一些。同時又雇了三輛馬車,凡買主在十里地之內的,一律免費送磚上門。一些買主在他這裡買了幾次磚後,就發現他的磚不但質量好,而且數量比別的窯場多,還能免費送貨,便經常來他這裡買,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窯場就紅火起來,並很快出了名,甚至連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來他這裡買磚。於是這潘家窯場越開越大,據說最多時有二三百人在這裡幹活,車進車出的,很是熱鬧,而另外幾家窯場因經營不善便相繼關了張。以後在潘家窯場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窯場之名,得地名潘家窯。

  到了民國後期,這一帶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許多大水坑和窪地,再取土燒磚很是困難,於是潘家窯暫時關閉,不久便遷到了房山一帶。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這裡的水坑和窪地被逐漸填平,並開始建設居民區,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一大片居民區,並以「潘家窯」之名而稱。但叫了沒有多久,人們就覺得不雅,因為老北京人通常將妓院叫「窯子」,所以就改為「潘家園」,這個「園」字,便是「家園」的意思,並將附近新修的道路稱為潘家園路。後來在修建三環路時,在潘家園東側修建了一座立交橋,便得名「潘家園橋」。 1992年以後,在這裡逐漸形成一個舊貨市場,短短几年時間便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寶者和遊客。 而今,「潘家園」已不只是一個街道或一個地域的名稱,幾乎成為古玩市場的代名詞。

畫展作用

  連環畫展火了潘家園

  1角錢一本的《三國演義》、2角錢一本的《西遊記》,這些曾經伴隨大家成長的「小人書」,如今是不是還能在您的書櫃裡找到蹤跡?

  為期4天的連環畫展讓潘家園舊貨市場再現摩   連環畫攤主

肩接蹱的熱鬧景象,展覽期間舉行了全國首次連環畫專場拍賣,場面火爆異常。1957年由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瓦崗寨》(兩本一套)以2萬元拍出了全場最高價,1957年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虎符》拍出19100元。小人書以收藏品的身份又一次走入人們的視線。

  「連迷」老版四大名著最火

  看球有球迷,聽戲有戲迷,收藏「小人書」的也有自己的圈子,叫「連迷」(連環畫迷)。56歲的安徽人於登雲就是一個地道的「連迷」。

  老於在潘家園名氣不小,只要來潘家園打聽連環畫,沒有不認識他的。

  18日早上剛開門就有人登門賣書,一位北京的「連迷」就來推銷存貨——一套83版30冊的《水滸》。老於一邊談生意,一邊給記者當起了師傅。

  老於淫浸此道已快20年,早就練出一副火眼金睛。「舊書分品相,最好的就是"十品"(十成新),沒有任何破損、污漬、摺痕。現在老版的十品書基本都不會拿到市面上交易,都是暗地裡交易。」邊說着,老於拿着這套《水滸》端詳了起來,「邊角折了,封皮有污漬,而且這個版本出版挺多的,也就是七品。」一番討價還價,100元成交。「一般來說版本越老、品相越高越值錢,價格差距很懸殊。」

  交易做多了,「連迷」們一來二去的都成了朋友,許多人都有了自己收藏的愛好。「有的專收解放後出版的一些老版,如57版、58版、60版的四大名著,現在一套八品都能賣五六萬,還缺貨,有價無市。」

  書看品相,人也分類別。現在的「連迷」上至七十歲,下到「80後」全都有,三十歲以下的買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的新版連環畫,四五十歲的主要收文革時期的革命題材小人書,而六十歲以上的就主要收藏解放前後出版的小人書。「各有所需,但主要是歲數大的人收,一種懷舊情結吧。」

  作者畫小人書是個辛苦活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連環畫創作走入低谷,其中不光有外在競爭,行業本身也存在一些「先天缺陷」。

  編創一頁腳本的稿費從50年代1角4分錢,到80年代3元至5元,再到現在的8元。繪畫一頁從50年代2元至3元,漲到現在的30元到50元。但這樣的稿費與編繪者付出的辛勞相比,並不高。

  曾參與繪製《三十六計》的北京日報原美術部主任穆永瑞說:「連環畫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構圖,還有製作。連環畫作者就是導演,不僅管演員、還得管服裝、道具、場景。比如繪製歷史題材連環畫,就得考慮各歷史時期的服裝、服飾特點,為了增加各方面修養而進行的案頭工作也很多。」

  穆永瑞說,影視、卡通豐富了各年齡段讀者的生活,沒有了市場,連環畫就很難風光再現。而所有針對老版老畫的炒作和收藏也恰恰反映了現在連環畫的窘境。「炒出天去,也都是老作品,沒有新東西。」

  同時,連環畫創作需要時間。湖北連環畫創作者汪國新、鄭桂蘭夫婦花了十年創作了長篇連環畫《長江三部曲》。

  從1980年到1990年,夫婦倆自費赴長江源頭、成都、重慶、武漢、南京、杭州、上海等地20多次,他們的兒子就這樣被背在背簍里,跟着風餐露宿從1歲長到10歲。

  《長江三部曲》自1982年到1990年,出齊10冊,共1666幅畫,其中沒有一幅畫構圖相同,並在創作中運用了很多電影手法,摘取了全國第三屆連環畫評獎中的繪畫二等獎和文學腳本二等獎。

  「她寫一頁腳本稿費3角錢,我畫一幅畫稿費3元錢,根本談不上賺錢。能堅持下來全靠對長江的感情和對藝術的信念。」汪國新提起當年的堅持依然很感慨。

  編輯現代連環畫經歷了三次高潮

  從1953年調到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冊編輯室,到1985年主持成立中國連環畫出版社,姜維朴的一生與連環畫結下了不結情緣,他的回憶之中處處閃現着連環畫的蹤跡。

  

中國古代就有連

  在中國古代就有用連續圖畫表達故事的形式。1983年,姜老在洛陽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中考察發現,墓室壁畫中用白描手法刻畫了8幅畫面,完整地敘述了齊景公「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而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是用連環畫記錄南唐重臣韓熙載家宴的故事。

  據介紹,明、清時期出版的許多章回體文學書籍都繪有線描插圖,有些書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圖,俗稱「回回圖」,也叫「繡像」。雖然插畫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連環畫,但採用的繪畫手法和方式都可以算是現代連環畫的雛形。

  從1887年海外的石印技術伴隨着插圖插頁形式的書籍流入中國,上海出現了「點石齋」等畫報,刊登了一些表現時事新聞的連環畫,深受讀者歡迎,現代意義上的連環畫由此誕生。

  現代連環畫離不開 魯迅

  1889年,第一本石印本連環畫《三國志》由上海文藝書局出版,被認為是現代最早的連環畫。從1925年到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西遊記》《水滸》《三國志》《封神榜》《岳傳》等5部長篇連環畫,封面都印有「連環圖畫」的字樣。從此,人們就把這種圖文結合,繪有連續性圖畫的讀物統稱為「連環圖畫」。

  可當時的文化界並不接受連環畫是一種繪畫文化,普遍覺得它是一種庸俗產業,難登大雅之堂。在連環畫發展陷入口誅筆伐時,1932年,魯迅用一篇《連環圖畫辯護》首次公開提倡連環畫,他說:「連環畫不但可以成為藝術,並且已經坐在"藝術之宮"的裡面了。至於這也和其他的文藝一樣,要有好的內容和技術,那是不消說的。」

  正是魯迅旗幟鮮明地提倡連環畫,整個中國文化界風向才發生了變化,一大批知名畫家投入到這個行業的創作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大批優秀作品的問世,連環畫迎來了現代史上第一個發展高峰,誕生了連環畫界四大名旦:趙宏本、嚴紹唐、錢笑呆、沈曼雲,此外還有周雲舫等一批名家。

  30冊《水滸》出了30年

潘家園

  1949年12月,中央在北京成立了大眾圖畫出版社,1951年合併成立了人民美術出版社。1953年,姜維朴調 到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冊編輯室,負責主持連環畫編輯工作。

  從1953年開始,姜維朴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出版《水滸》,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套長篇連環畫,集合了當時國內最優秀的六位連環畫大家:徐燕蓀、卜孝懷、墨浪、陳緣督、任率英、吳光宇。

  「那時畫連環畫是用毛筆一筆筆地畫,連畫面下的文字都是毛筆寫的小楷,非常精美,但費時費力。」《水滸》第一版根據七十一回腳本只出了21冊,敘述到梁山英雄排座次,6位大家畫了2年多時間。

  1957年21冊《水滸》出版後,其它名著以及大量革命題材連環畫也陸續出版,全國掀起了一股連環畫熱潮,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農民群眾,幾乎人手一本,連環畫迎來了發展的第二撥高潮。

  「後來政治鬥爭頻繁,到了文革開始後,古典文化被完全否定,所有古典連環畫全部停止出版,改出革命題材的,《水滸》的版樣都給造反派銷毀了。」說起往事,姜老有點痛心。

  文革結束後,連環畫又迅速恢復了活力,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每年連環畫出版數量達到2000餘種,姜維朴也完成了一個心愿——《水滸》30冊的最終版面世,一次最高印刷了160萬套。1981至1983年,全國連環畫平均每年印刷8億冊,發展達到了頂峰。

潘家窯

  「潘家園」本是「潘家窯」

  十幾年前,潘家園本是北京一個並不太知名的地方,近幾年來隨着潘家園古玩市場的紅火,這裡便成了收藏愛好者「淘寶」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園」之名家喻戶曉。

  潘家園位於朝陽西南部,臨近勁松小區,解放前只是北京城外一個小小的村落,當時被稱為潘家窯。

  早年間在護城河東邊有不少磚窯瓦場,潘家窯是其中的一家,因窯主姓潘,於是窯場以窯主的姓氏而得。據傳這潘窯主是位山東濟寧人,年過五旬,原是燒琉璃瓦出身。當初來到這裡,他本想開家燒制琉璃瓦的窯場,但燒了幾次之後,便不再燒了,因為這裡的土質疏鬆,不宜燒制琉璃瓦,於是改燒小方磚。當時這一帶有七八家磚窯,彼此競爭很激烈,潘窯主初來乍到,又是改行燒磚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棄,因為他看準了這裡臨近京城,地理位置好。於是他私下裡在各個窯場轉了幾天,回來後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磚的質量,二是在經營上下工夫。

  首先他嚴格把好每一塊磚的燒制環節,絕不偷工減料,所以燒出的磚成色好,光潔度高、硬度很強,不易破碎。同時在銷售上,他也比別人技高一籌,當時賣磚是以「丁」為單位,一「小丁」磚是二百塊,一「大丁」磚是八百塊,但他在碼磚時,一「小丁」要碼二百二十塊,一「大丁」要碼八百五十塊——價格上與別的窯場差不多,可數量上卻暗自比別人多了一些。同時又雇了三輛馬車,凡買主在十里地之內的,一律免費送磚上門。一些買主在他這裡買了幾次磚後,就發現他的磚不但質量好,而且數量比別的窯場多,還能免費送貨,便經常來他這裡買,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窯場就紅火起來,並很快出了名,甚至連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來他這裡買磚。於是這潘家窯場越開越大,據說最多時有二三百人在這裡幹活,車進車出的,很是熱鬧,而另外幾家窯場因經營不善便相繼關了張。以後在潘家窯場附近形成村落,便依窯場之名,得地名潘家窯。

  到了民國後期,這一帶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許多大水坑和窪地,再取土燒磚很是困難,於是潘家窯暫時關閉,不久便遷到了房山一帶。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這裡的水坑和窪地被逐漸填平,並開始建設居民區,幾年的時間就出現了一大片居民區,並以「潘家窯」之名而稱。但叫了沒有多久,人們就覺得不雅,因為老北京人通常把妓院叫「窯子」,所以就改為「潘家園」,這個「園」字,便是「家園」的意思,並把附近新修的道路稱為潘家園路。後來在修建三環路時,在潘家園東側修建了一座立交橋,便得名「潘家園橋」。

  1992年以後,在這裡逐漸形成一個舊貨市場,短短几年時間便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寶者和遊客。

  而今,「潘家園」已不只是一個街道或一個地域的名稱,幾乎成為古玩市場的代名詞。

獨我潘家園

  「似乎每一個人都說潘家園是享譽全國,甚至世界的古玩交易市場,但我去卻不是為了古董,那種滿是塵土和時間滄桑的老舊容顏,無法引起我的絲毫興趣。個性中潛伏的倔強,讓我不願意墨守成規踩着別人的老路,即使古玩市場也是如此。我只愛獨我的張揚。

  潘家園,讓我輕掀你的面紗,給你一個不同的裝扮。

  信步在人潮洶湧的甬道,頭頂上籠着磚紅色的翹檐棚頂,身邊千年的歷史長卷徐徐展開,恍惚間時光交錯歲月斑駁,宛若置身異世,而我則滿足於漫無目的的閒散,遊逛着並不急於購買。有人總覺得只要去販賣貨物的地方,那麼目的必然是買東西了,我卻獨獨欣賞那種遊走停挪的愜意。

  閃亮着寶石光澤的鸚鵡螺化石也許是不錯的選擇,又或者憑海臨風的水墨畫?還是張牙舞爪的銅獸?還是五色清透的皮影?玉佩呢?樹雕呢?每一樣都觸動人心靈。喜歡的真不少,但是遲遲沒有問價,我期待着讓我眼前一亮的心動。

  一排彩釉碟子就這樣跌進我的眼底。那是靠近棚區外側的一個角落,在白色的瓷器浪潮中,小巧地色彩斑斕地悄然而立,許多隻疊在一起,顏色極鮮艷,花紋極漂亮。也不知原本是做什麼用的,難道是供桌上點香的祭器?依我看倒像是壽司料理中放調料的餐碟。好巧,家中盥洗台上恰恰缺一隻肥皂盒,這真是一個絕好的主意,白色的瓷盆配上波光流動的玻璃隔欄,在淺藍色的圍牆的映襯下,於碟底笑得端莊的米色楓葉,會是怎樣的風采?想一想都令人興奮!

  也許是彩釉的肥皂盒觸發了開關,眼裡看的都不由往衛浴方面捉摸。於是很快捉到一對紫銅的麒麟,巴掌大小,昂着頭,翹着尾,四蹄飛踏,瑞意而安詳,還帶着隱隱的霸氣。翹起的小尾巴……正好正好!伏在淡紫色的瓷磚上,再掛上HelloKitty或者小熊維尼的毛巾,雍容典雅得散發着後現代主義的囂張,簡直棒極了!兩隻一百六?不怎麼值,但是怎樣都砍不下價,攤主固執得簡直可以和我媲美,爭論後以百元拿下,竟然還是最後兩隻了,幸好旁的攤子上也有同樣的,又買了四隻。

  再然後好像本次潘家園之旅註定要與小件東西結緣了,在皮影的近旁發現了鏤空雕花的銅製柜子角。這個店賣的都是極細膩的小件銅器,年年有魚的門鎖,富貴牡丹的抽屜拉環……古人把各種美好的寓意傾注在身邊的瑣碎里,創意無限令人欽佩,倒便宜了這些拿來主義的現代人。看中了蝙蝠樣式的柜子角,一開始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問過店主之後才知道是鑲在柜子角上的,一方面起裝飾作用,一方面又可以防止磨損。好東西呀好東西,粘在硬皮的日記本上或者妝點英文的《荊棘鳥》,也貼在四個角吧,稍微裹了一點銅綠的卷翅小蝙蝠捧着書中心的標題,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禮物,摯友生日時不知會奪得多少人的艷羨!想一想,決定再買下一雙飛蝶,送給自己,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時不時獎勵自己一些小禮物,喚回險些忘記的淡定心境。

  銀子花光了,收穫也不少,打道回府嘍。潘家園,這個似乎與時尚絕緣的代名詞,也可以玩出別樣的玩法,正像羅丹說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願上天賜給我一雙慧眼,發現世間的每一處靈動。」

網上潘家園

  歷史悠久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在如今的互聯網新經濟大潮中,緊跟時代步伐,在實體市場的基礎上推出「潘家園網」,為廣大商家、藏家提供了一個淘寶貝、話收藏的「網上潘家園」。

網上潘家園

  潘家園網是北京市潘家園舊貨市場唯一的官方網站,是國內外知名的集藝術品、工藝品、禮品、收藏品交易及專家諮詢、論壇交流於一身的行業網站。潘家園網上商城是專業的藝術品收藏類購物平台,網羅珠寶玉石、古典家具、民間工藝、紅色藏品等數十個門類的藝術品、工藝品,門類齊全、價格合理。

  「潘家園網」不僅擁有在線交易、在線拍賣、線上訂購等諸多功能,網站的論壇版塊更有來自北大珠寶鑑定中心(該中心就設在潘家園舊貨市場)等行業內多種門類的專家入駐。專家專欄緊密結合行業發展狀況對市場進行趨勢分析,為商家指明方向,為廣大收藏愛好者答疑解惑,更為藏友們提供在線交流、與專家直面對話的平台。

  潘家園網依託「潘家園」的文化地標意義,致力於打造成為無國界、無地域局限性的國內外知名藝術品收藏類旗艦品牌和先鋒社區。潘家園網承載着「潘家園」獨特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紅色收藏

  「紅色收藏」(簡稱「紅藏」)逐漸成為藝術品收藏界的熱門話題。「紅色收藏」是指對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在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革命戰爭、建設新中國等活動中涉及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遺存的收藏。

紅色收藏

  以毛主席像章、毛瓷等為代表的紅色藏品,承載着中國特殊歷史時期的精神文化,成為一代人獨特的紅色記憶。潘家園網設有紅色收藏專區,內容涉及紅色收藏最新的業內動態、紅色收藏故事、紅色收藏研究、紅色藏品鑑賞、紅色藏品拍賣等方面,是現在最為專業的紅色收藏網站。

紅藏之風

  前些年,紅色藏品還沒處於很少有人問津的尷尬境地,而如今卻備受追捧、價值連城。1975年1月,江西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秘密研製了一批供毛主席專用的生活用瓷。30多年過去了,這批瓷器也由當初的幾十元翻了數萬倍:一隻調羹10萬元,一個小瓷碗170萬元,一壺十杯的一套酒具200萬元!

收藏回憶

  紅色收藏愛好者認為,紅色藏品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非常具有情感意義和歷史價值。收藏「紅色記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緬懷和紀念,更是對於孩提時代夢想的重溫。熱衷紅色收藏的收藏家們一般都有着了解歷史背景的優勢,他們經歷過的年代,正是那些藏品「大爆炸」的時代。如今這些承載着一代人共同回憶的歷史紀念品已經越來越稀少,其市場價值也逐漸攀升。

潘家園網

博物館

  北京的傳統文化不僅在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玻璃展櫃裡,不僅在縱橫交錯的胡同深處,還在一個叫「潘家園」的舊貨集市里,在手遞手的 古玩和工藝品交易中展示着。

  潘家園舊貨市場是一個經營古舊物品、工藝品、收藏品、裝飾品的市場,位於北京東三環南路潘家園橋西南,占地4.85萬平方米。

  市場分為工藝品大棚地攤區、古建房區、古典家具區、現代收藏區、石雕石刻區、餐飲服務區等六個經營區,共有4000多家經營商戶,其中坐店商鋪每天開市,大棚地攤區為周六、周日全天開放。    潘家園

市場經營的主要物品有仿古家俱、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瑪瑙玉翠、陶瓷、中外錢幣、竹木牙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服裝、服飾、「文革」遺物及生活用品等。

  「極其豐富的古舊物品、傳統的古玩交易方式、巨大的客流和人氣、獨特的民俗環境……這些是潘家園成為中國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的重要原因。」潘家園舊貨市場中心辦公室主任王麗梅告訴記者。

  據介紹,這裡的經商人員達近萬人,他們來自全國28個省市區,涉及十幾個民族。高峰期的客流量達五六萬人次,其中外賓近萬人,包括許多國家的政要和各界名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里、希臘總理希米蒂斯、泰國公主詩琳通等數十位外國政要曾來這裡遊覽購物。

  如今,潘家園已成為許多外賓到北京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作為北京朝陽區重要文化創意產業之一,潘家園已經成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象徵,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

  「皮影、花窗、古玩、服飾……這些都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物質縮影。很多人來潘家園即使不買東西也能逛上半天,因為能在這裡找到他們的記憶,或滿足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想象。」王麗梅說,潘家園相當於一種文化和歷史的博物館。

  喜歡逛潘家園的不少是收藏家、古玩商。收藏古書畫和雞血石已有十幾年歷史的湯先生告訴記者,他逛潘家園是多年的習慣,每年都要花費數萬元在這裡購買藏品,「正是潘家園的古物培養了他的鑑賞力」。

  潘家園買賣舊貨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那時有很多沒落貴族拿了家中的古玩來此站街變賣。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市場在潘家園自發形成,一些當地居民在路邊上擺攤,把家裡的瓷器、舊家具等東西拿出來賣。後來,外地的商販也慕名而來。

  到1995年,路邊的攤販達到了上千,當地政府開始介入管理,不久實現了「退街進場」,開發了現址,並定名「潘家園舊貨市場」現在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市場,年成交額達數億元。

  據王麗梅介紹,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會,潘家園不久前剛建成了3層的立體停車樓,以及一個有200多個車位的平面停車場。此外,為了服務好奧運期間大量遊客,還把西餐、咖啡廳、刷卡機等都搬進了市場。

  市場在西區新建了集餐飲、茶室、酒吧和戶外休閒為一體的服務區,為賓客提供用餐和休息場所。市場內還設置了液晶屏,不僅可以直播奧運賽況,還能及時地播放疏導人流的信息。

書的歸宿

  書的歸宿在哪裡?是醉臥零亂紛繁的廢品收購站,還是隱身於狼藉不堪的故紙堆當中?是冬天裡的一把火,還是夏季清晨中的一盞燈?是書蟲走後留下的余香,還是書生嘴裡咀嚼的「之乎者也」?是在烈火中永生,還是被浮華湮沒?是老師們雙手所捧,還是學生們「千夫所指」?是黃金屋,還是田萬頃?是顏如玉,抑或是發如雪?

  但可以肯定,書的歸宿不是天堂,也不在地獄,人間的潘家園就是一個好去處。

  首都北京的「潘家園」該算是全國最大的古舊物品集散中心之一,其中的書市也很了得。平日自不必說,每逢周末更是人山人海。周六清晨四五點鐘,書商們就趕集似地排起了長隊去「搶坐」,特別在冬天,天未見亮,園子門口的三輪車已經摞起了雙層。道口周邊車行緩慢,許多司機徘徊了許久都找不到車位——車燈漸欲迷人眼,人頭已能沒車身。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匯成一道道洪流。其間,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送水的、賣吃的;兜售布袋子的、出租小推車的;蹬三輪的、開出租的;跑堂的、傳話的;翻譯的、砍價的……林林總總。早晨七點,許多書商開始甩賣:「兩塊錢一本了啊!」其實前一輪搶購潮已經過去,但還有許多買家正鉚足了勁兒往裡沖。即便你不睡懶覺,六點趕到,也不見得撈到便宜——淘寶的大軍正在行動。

  許多書商在這裡買書,不論作家,不管出版社,只數麻袋,稱重量;不少小販在這裡出書,不問價格,不看新舊,只裝三輪車。這裡,有久居高堂的「坐商」,有臨時租賃的「短商」;有固定場地的「交易商」,也有走街串巷的「游擊商」。這裡,有步履蹣跚的老者,也有呀呀學語的幼童;有大腹便便的膀爺,也有身材窈窕的淑女;有腰纏萬貫的黃金萬兩,也有入不敷出的鋼鏰亂響。這裡,有大部頭,也有小人書;有陽春白雪般經典,也有下里巴人的庸俗;有千本湊不齊一套的不易,也有「獨生子女」的一冊難求;有新嶄嶄的上品,也有皺巴巴的古董;有稀奇古怪看不懂的外國文字,也有橫豎繁簡交錯的漢語字體;有以照片作書籤的閨中密友,也有不成體統的殘羹冷炙;有大名鼎鼎原著者的墨寶,也有無名小輩窮極無聊的塗鴉;有送人留念的雅,也有當墊腳磚頭的粗;有一目中的的喜,也有木已成舟的憾。

  這就是潘家園:一個無論新舊,無論名氣,無論身份,無論籍貫,無論出處,無論來路,無論長幼的地方。這裡是所有作家的歸宿,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裡是天然的圖書館,甚至比圖書館館藏還要豐富多彩;這裡是練攤磨眼力的好地方,是鍛煉耐性的好去處,是考驗嘴功的好環境,也是尋找知識的天堂。於是,每周末都會來這裡——走走過場,考考眼力,會會文友,學學名家。

  每天,書從四面匯聚於此,又向八方散開。朋友,常來這裡逛逛!也許,你不僅能找到心儀已久的書的歸宿,能發現彷徨困惑的坐標,還能頓悟到自己發展的方向感。

1280後看

  潘家園

  「說到古玩市場、文化市場,北京人都知道三個地方:潘家園、琉璃廠、報國寺。「潘家園」說的是位於東南三環的潘家園舊貨市場;「琉璃廠」說的是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文化街;「報國寺」說的是廣安門內的報國寺文化市場。

  論歷史悠久,當屬始建於遼代,明末清初便有書市的報國寺;琉璃廠形成文化街是在清朝初年;潘家園最晚,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開始漸漸為人們所知曉。論市場規模,首推潘家園舊貨市場,占地4.85萬平方米;報國寺1.8萬平方米;琉璃廠文化街全長800米。

  三家名號,三個市場,各有各的氛圍特色,各有各的獨道精妙,難分伯仲。作為「80後」的一代,我唯對潘家園舊貨市場情有獨鍾。

  潘家園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恐怕還停留在只知道它是個經營古玩舊貨的市場,以為到那裡去的人要麼是學富五車的專家學者、要麼是鑽營投機的「倒兒爺」。其實不然,如今的潘家園,同樣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我就曾在市場中多次見到和自己一樣的「80後」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穿梭於各個攤位之間,搜尋着自己心儀的書刊、玩具、飾品、擺件。

  年輕人喜歡標新立異、特立獨行,對歷史有敬畏之心,而欠缺深入探究的客觀根基,被人說作「浮躁」,卻也是社會上的普遍現象。所以,我逛潘家園舊貨市場的目的與獨具慧眼的前輩高人不同,沒做過「一夜暴富」空想,也沒有在古玩行當從事專項研究的芳情雅趣,自始至終以一顆平常心去流連觀賞,把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伶牙俐齒當作一個景致,擠身於人來人往之中聽取些許古玩行當的術語「黑話」,偶爾淘換幾件自己看着稀罕、價錢得意的小玩意兒,得其一樂。

  初入潘家園,很容易被琳琅滿目的商品「唬住」,看見什麼都喜歡,只要價錢合適,就統統搬回家。逛的次數多了,又有新的覺悟:潘家園裡可心的東西太多了,全部買上一遍顯然是不可能的,於是,多看、多選、勤走、勤問,自然成了一門必修課——同一類型的商品,要選造型精緻典雅的;同一造型的商品,要選材質上乘的。

  其實,來到潘家園,無論買不買東西,只要睜着一雙眼睛,光用看的,就已經不虛此行了。且不論藏家淘友之間津津樂道的「鬼市」奇聞、廣為流傳的「揀漏兒」逸事。單是那4000多個古色古香地鋪陳着銅壺陶罐、木雕石刻、皮影年畫的攤位,單是那格外醒目地穿戴了民族服飾向你介紹苗家繡品、西藏唐卡、和田玉石的攤主,單是那在各自的行當中早已赫赫有名的 「葫蘆徐」徐肇慶、「表醫生」劉書利、「毛筆張」張洪遠的絕活兒,就足以吸着大批的商人旅者、名流政要來此購物遊覽。這些不同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和隨之而來的風土人情從全國各地匯聚到潘家園來,又從潘家園走向了世界,使潘家園舊貨市場真正成為一個傳播民間文化、展示中華風采的藝術窗口。

  現在的潘家園,已成為國外賓客到北京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作為朝陽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軍人之一,潘家園舊貨市場帶動了周邊地區古玩市場的崛起興盛。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對藝術品、收藏品等精神層面的認識和需求不斷增加,潘家園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一個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成為一種特色鮮明的文化象徵,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無形資產。」

相關街道

  潘家園街道辦事處,位於北京市區東南角,在朝陽區西南部松榆里43號。東鄰南磨房鄉,西至廣渠門南濱河路,南與十八里店鄉和豐臺區交界,北與勁松街道相接。總面積4.3平方公里,約11萬人。潘家園街道共設有:華威北里社區、華威西里社區、潘家園社區、潘家園南里社區、潘家園東里社區、武聖農光社區、武聖東里社區、松榆里社區、松榆東里社區、松榆西里社區、磨房南里社區、華威里社區共計12個社區黨委、居委會、服務站。

邊區設施

  就近小區及寫字樓

  就近小區及寫字樓:華威西里小區 嘉禾園小區 方丹苑 潘家園東里 伊東漪龍台 潘家園南里 勁松六區 濠景閣 勁松七區 潘家園大廈 伊利大廈 勁松五區 華威北里 廣西大廈 勁松八區 勁松四區 怡龍別墅 河南大廈 勁松嘉園 弘善家園

地理位置

  潘家園 橋西第二個紅綠燈,龍潭湖公園東門,潘家園橋西第二個紅綠燈,勁松西口往南。東二環邊上,成熟的社區環境,完善的配套.適合老人及剛剛來京人士的首選

編輯推薦

《潘家園》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書本目錄

第一章血色古玩

第二章迷彩古董

第三章拍賣古董

第四章二馬投「堂」

第五章正邪交鋒

第六章行內行外

第七章索命古董

第八章法理不容

第九章吸金古董

第十章生死博弈

第十一章利劍行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劉國民,1942年生於吉林省洮南市,政府公務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曾出版《中國古錢幣星月紋圖譜》,小說散文集《一路走來終不悔》。雖退休數年,筆耕不輟,遂有文成。

參考資料: 1. 潘家園喜獲「北京十大商業品牌」榮譽稱號

詞條標籤: 旅遊 地理 地點

視頻

撿漏大咖告訴你如何逛潘家園 2017年02月20日發布

帶你足不出戶逛遍潘家園 2021年02月19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