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塔納爾沼澤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塔納爾沼澤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潘塔納爾濕地是世上最大的濕地,地勢平坦而略微有所傾斜,並擁有眾多曲折的河流,她位於南美洲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之間,濕地部分在玻利維亞及巴拉圭境內,總面積達242,000平方公里。

基本內容

中文名:潘塔納爾濕地

地理位置:南美洲巴西馬托格羅索州

面積:242000 km²

濕地成因

潘塔納爾是由於安地斯山脈形成之前的大規模地殼運動擠壓所形成。地殼擠壓造就了內部的三角洲的存在,而高原上幾條河流的匯集,多年來不斷將沉澱物及土壤侵蝕的殘餘物沖積於潘塔納爾地區內,造就了潘塔納爾濕地。

濕地概況

潘塔納爾坐落於一個巨大的,有輕微傾斜的盆地中,它的四周被高地所圍起:東至Serra de Maracaju山區,南至Serra da Bodoquena,西至巴拉圭和玻利維亞查科,北至 Serra dos Parecis 和 Serra do São Geronimo。

潘塔納爾在每個雨季到來時幾乎就會泛濫,超過80%面積會被水所淹沒,是全球最豐富的水生植物集中地。潘塔納爾被譽為是全球動植物最密集的生態系統之一。雖然看上去潘塔納爾濕地與鄰近的亞馬遜雨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實際上兩者是同樣充滿生機的熱帶區。

潘塔納爾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000~1,400毫米,濕地的平均溫度為攝氏25度,溫度從0度至40度之間波動。12月至5月為潘塔納爾的雨季,濕地的水位線會上升約3米。正如尼羅河每年的泛濫造就肥沃的土地一樣,潘塔納爾水位的上升不但滋養了當地的生產者,也滋養了當地的物種。

潘塔納爾濕地是天然的水質處理設備,具有強大的沉積和淨化作用。流水進入濕地後,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成為濕地植物的養料,其中的有毒物質被迅速分解。但是,假若這個淨化系統負荷過重,濕地的物種就會遭殃。近年來,隨着人類過份占用資源,潘塔納爾內接近99%的土地被私人擁有,特別用作農耕及經營大牧場,保護潘塔納爾濕地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動物與植物

這個生態系統擁有已知的有3,500種植物、超過650種雀鳥、超過400種魚類。潘塔納爾濕地亦是藍紫金剛鸚鵡的家園。此雀鳥因其高達10,000美元的黑市價,被大量捕捉以至瀕臨絕種。區內其他瀕危物種包括美洲豹、鬃狼、大水獺(Giant Otter)、巨犰狳(Giant Armadillo)、水豚(Capybara)及巴西貘(Brazilian Tapir)。

面臨危機

潘塔納爾濕地的生態系統正面臨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危機,包括不受監管的釣魚消遣、狩獵、偷運瀕危物種(美洲鱷、美洲豹、山貓、鸚鵡)、不受監管的旅遊活動、森林砍伐(Deforestation)、火耕。在過去的雨季,泛濫的水位很高,淹沒了很多的耕地。洪水退卻將大量殺蟲藥沖入河道及湖泊,殺死大量的魚。

2020年9月,世界最大的濕地,位於南美洲的潘塔納爾濕地發生創紀錄的火災,過火面積達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行政劃分

潘塔納爾馬托格羅索國家公國

位於巴西境內的潘塔納爾濕地部分被劃為潘塔納爾馬托格羅索國家公國(Pantanal Matogrossense National Park)並加以保護。國家公園成立於1981年9月,占地1,350平方公里,位於馬托格羅索州的Poconé自治市,古魯匹河(River Gurupi)及Bahía de Sao Marcos的河口之間。公園於1993年5月24日根據濕地公約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管理規定

近年來,巴西為了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了對當地居民進行環保教育,並加強管制措施,例如在濕地的一些主要入口設立檢查站,嚴禁捕殺獵物和砍伐樹木,並且對可捕殺的水生動物的種類和大小進行了嚴格規定。政府更規定,凡是牧場的牛遭到美洲豹襲擊,均可向政府申請獲取賠償,但嚴格禁止獵殺美洲豹。

潘塔納爾濕地私人自然遺產保護區

日本證券交易監管委員會潘塔納爾濕地之類私人自然遺產保護區(珍藏特別做Patrimonio自然監管潘塔納爾濕地之類)是一個私人擁有的儲備在巴西,成立於1998年,878.7平方公里(339.3 sqmi)的大小。它位於東北部的部分,被稱為「Pocone「潘塔納爾濕地之類,而不是遠離潘塔納爾國家公園。這是一個混合的永久性河流、季節性小溪,永久和季節性泛濫平原淡水湖泊,濕地和灌木主導季節性泛濫森林,都致力於自然保護,並被指定為國際重要濕地網站下的濕地公約。

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大的濕地:潘塔納爾濕地是世上最大的濕地,位於南美洲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之間,濕地部分在玻利維亞及巴拉圭境內,總面積達242,000平方公里。(吉尼斯世界紀錄)[1]

參考文獻

  1. 潘塔納爾沼澤地道客巴巴網,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