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口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口鄉,人口21667人(2017年),面積82.87平方千米(2017年)。轄8個村委會。潘口鄉地處湖北十堰市竹山縣竹山縣城西郊,因境內的潘口河而得名。東北與城關鎮相鄰,西與溢水鎮毗連,南與田家壩鎮接壤,是潘口水電站、小漩水電站、縣220KV變電站所在地。全鄉版圖面積82.87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14140.4畝,轄有7個村(居委會),33個村民小組,21667人(2017年)。鄉政府位於小漩居委會,距縣城1公里。[1]

中文名: 潘口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湖北十堰市竹山縣

電話區號: 0719

面 積: 82.87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數量: 21667人(2017年)

車牌代碼: 鄂C

耕地面積: 14140.4畝

文化遺蹟

境內發現有舊石器時代古生物化石,在懸鼓洲、小漩顧家場考古發掘出漢代的磚、瓦、陶器。境內有文物古蹟6處,其中華佗廟位於地處潘口鄉魚嶺村9組,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後在道光六年、十二年進行過維修和增添設施。該建築座東北朝西南,利用白雲峰懸崖峭壁處的一個山洞,經人工開鑿修飾而成,仿木石結構建築,石刻選料考究,造型小巧玲瓏,技藝高超。

著名人物

潘口自古能人輩出。

在60年代,龍王溝村就出了一個全國勞動模範陳正寬。他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號召,發動農民育苗,實現自育自栽。他不僅帶頭造林,還摸索出了樹苗漿根移栽的經驗在群眾中推廣。1957年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以後,不僅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同年潘口鄉也被評為植樹造林先進單位。

基礎設施

竹山的母親河堵河在潘口鄉境內有14公里。蘊涵着巨大水能資源的堵河河水流金淌銀,悄無聲息的流逝,恆古不變。2002年,縣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態水電大縣」的重大舉措,裝機51萬KW的潘口水電站和裝機5萬KW的小漩水電站幾經波折終于于2007年5月初動工興建,潘口人民40多年的期盼一朝變成了現實,潘口成為竹山縣建生態水電大縣的主戰場。潘口鄉全體干群正以高昂激奮的精神狀態,以開明、開放的主人姿態,以細緻、周到的服務協調服務電站建設。

交通

305省道自東而西貫穿全境,竹柳公路途經魚嶺村、村村組組通公路,達125公里,具有水陸交通便利,運輸快捷。移動、聯通、小靈通覆蓋率達到100%。全鄉具有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市場廣闊等優勢。

經濟發展

黨委、政府高舉發展的大旗,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到2006年底,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5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003元,實現財政收入45.5萬元,實現了經濟結構的新轉型和經濟效益的新突破。以潘口河為主的板栗、以水十路沿線的核桃、以縣城近郊的鮮果為主特色產業面積已經達到9000畝。以305省道沿線精品蔬菜的面積達到200畝,帶動全鄉農民種植蔬菜面積達到8000畝。標誌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一般農業向特色農業的歷史性轉變。以潘口河村劉家台子400畝板栗基地為樣板,僅潘口河一個村就發展板栗3300多畝,年產量達到10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200萬元,人平增收800元。成為全縣扶貧開發的樣板工程,為全鄉乃至全縣探索和積累科學種植提供了有效的借鑑;以小漩居委會50畝大棚蔬菜和小漩村50畝白玉春蘿蔔為主的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反季節蔬菜暢銷縣城市場,滿足了集鎮對蔬菜的需求。積極搶抓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機遇,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全鄉進一步完善了退耕還林工程和天然林保護工程,不僅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安全,還為建設山綠水秀、鳥語花香的人居環境創造了條件。堅持科技興農不動搖,在精耕細作的基礎上,狠抓良種的普及和先進耕作技術的推廣,通過推行兩段育秧、地膜水稻、油菜高壟雙行、溝廂配套等技術,有效維護了糧食生產的安全與穩定。

2006年工業總產值達到5600萬元,比上年增長24%。

視頻

竹山縣潘口鄉健身隊《中國歌兒最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