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被借刀殺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潘仁美 |
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被借刀殺人「烏鴉好比潘仁美,早晚要把他性命追……」這是川劇名段《五台會兄》中的一句台詞。《五台會兄》講的是楊延昭深入遼國,盜取楊業遺骸,歸途經五台山,夜宿興國寺,與五郎楊延德相遇,隨後共同與遼人戰鬥的故事。《五台會兄》中,有很多台詞都在控訴奸臣潘仁美對楊家犯下的滔天大罪。1978年,四川曾公開出版過這一名段的黑膠唱片。五郎楊延德的飾演者是川劇名家吳曉雷,這張唱片是他去世前兩年(1958年)錄製的。1952年10月,吳曉雷與名生角陳淡然帶着《五台會兄》,作為川劇優秀表演項目,參加了文化部在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那個沒有電視機,收音機還屬奢侈品的年代,吳曉雷的唱段被電台反覆播放,讓潘仁美奸臣的形象在川人的心中扎了根。[1]
潘仁美的原型叫潘美
在古代中國,曲藝的素材來源,最多的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加工。深入人心的奸臣潘仁美形象,是被戲劇文藝作品歪曲了的。那麼,歷史上的潘仁美,到底有沒有害過楊家將?中國古代有二十四本史書,是被廣泛認可的正史,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二十四史」。關於宋代的正史叫《宋史》,修撰者脫脫,是元代的哈薩克政治家。中國古代歷來有後朝修撰前朝歷史的傳統,《宋史》是研究宋代歷史最靠譜的一本書。
村里人大部分都姓且,均源於同一宗族。關於且姓的由來,父親聽他的祖祖說過一個很傳奇的故事。據說,我們的祖上姓祖,是明朝的一個清官,被宦官魏宗賢所害,遭滿門抄斬,只有一個小男孩被救出。赴刑場時,不論男女均赤膊。小男孩隱姓埋名輾轉來到四川,在這個村莊落了腳。為紀念祖先,他將「祖」姓去掉「衤」改成「且」。且姓族人就這樣慢慢繁衍下來,分布到了全國各地。關於且姓的念法,還有一個讓我印象頗深的趣事。我讀初一上第一堂歷史課,老師照例點名,點到我的名字時,他念jū菲,我坐在凳子上紋絲不動。歷史老師點完名後問道:「還有誰的名字沒點到?」我舉手說:「我是qiě菲,我的名字沒念。」
下課後,老師找我談話。大致意思是,他特意去查了字典,且字作為姓氏時應該念jū。我想了想告訴他:「雖然字典上是這樣寫的,但從小我爸就叫我qiě菲。」後來,老師再也沒有叫過我jū菲了。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且姓家族總人數不過幾千人,這讓我覺得挺驕傲,物以稀為貴嘛!而且我的名字總能讓人過目不忘,沒辦法,太特別了,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這是筆名。
很遺憾的是,在這本最靠譜的《宋史》中,沒有潘仁美這個人,只有一個叫潘美的人,他是潘仁美的原型。《宋史》列傳第十七中,有對潘美的介紹:潘美,字仲詢,大名人。父璘,以軍校戍常山。美少倜儻,隸府中典謁。嘗語其里人王密曰:「漢代將終,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時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會周世宗為開封府尹,美以中涓事世宗。及即位,補供奉官。高平之戰,美以功遷西上閣門副使。出監陝州軍,改引進使。世宗將用師隴、蜀,命護永興屯兵,經度西事。
這段文字,概括了潘美的前半生。大概意思是說,潘美的父親潘璘曾是軍旅人士,潘美年少時長得很帥,又風流倜儻(參見上期《天下潘姓男女多俊秀》,可見潘姓人面相多俊秀不是亂說的),做了一個迎接賓客的小官。但這個小伙子不是個安生的人,他曾經和同鄉說:「我看漢政權差不多要完蛋了,奸臣當道,正是大丈夫求取功名的好時機。」潘美出生在925年,他所說的漢是歷史上的後漢政權,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個短命的王朝,只在947年到951年間維持了4年,是「五代」之一。潘美說這番話時,還是個20多歲的小伙子,卻已經胸懷大志。
潘美是趙匡胤的鐵哥們
在民間較早關於楊家將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中,潘仁美的兒子潘豹被楊七郎所殺,但楊七郎卻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這是潘仁美最終借刀殺人的導火索。且不說殺人不償命是法律不允許的,單憑潘美和宋朝皇室的交情,這一點還真說不通。《宋史》記載潘美的6個兒子,個個為官,沒有胡作非為之事,更沒有潘虎、潘豹、潘洪其人。
咱們先接着說青年潘美的故事。潘美年輕時所在的後漢,經歷了短命的4年後,被後周代替。這段時間,周世宗柴榮還是開封府尹。《宋史》說「美以中涓事世宗」,中涓其實和潘美原來乾的典謁差不多,還是迎接賓客的活路。這說明,潘美年輕時,已和後周的宗室攀上了關係。雖然官不大,但畢竟是周世宗柴榮的下屬。柴榮和趙匡胤的淵源,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了。柴榮即位後,潘美逐漸走上了軍旅之路。這段時間,潘美和掌管禁軍的趙匡胤關係非常好,可說是宋朝開國皇帝的鐵哥們。好到什麼程度?《宋史》上說:「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禪,命美先望見執政。」經過陳橋兵變受禪後的趙匡胤,命令潘美去見執政大臣,宣諭聖旨於中外。這麼重要的活兒交給潘美,可見他和皇室的關係之厚。可以說,潘美是一直跟隨趙氏集團闖天下的老牌下屬。而楊業和宋朝皇室的關係,卻遠遠不如潘美。因為楊業一生中的大多數時間,都站在宋王朝的對立面。
半生和周宋對立的楊業
當後漢被後周代替時,楊業和潘美的人生同時發生了轉折。潘美一路依附皇室,成了宋朝高官,而楊業卻走上了與後周的對立面。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論出身,楊業是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後漢被後周所滅,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楊業弱冠時就跟隨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因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後漢是「十國」中唯一的北方政權,經常聯合契丹與後周對着幹。長期在這個王朝做官的楊業,一直站在後周、宋的對立面,前前後後為北漢幹了29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征討北漢。楊業所守的古城被宋兵圍攻,楊業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劉繼元投降後,宋太宗派使者召見楊業,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軍隊回朝後,又任命楊業為鄭州刺史。楊業成為宋朝官員,比潘美晚了20多年。話說回來,從上述潘美和楊業分別與宋朝的關係來說,如果楊七郎真的殺掉宋朝老臣潘仁美的兒子而不被處罰,這事說得過去嗎?
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被借刀殺人
潘美成為楊業的上司
北漢滅亡這一年,宋太宗馬不停蹄地與遼國進行了高粱河之戰。這是宋與遼第一次直接戰爭對話,宋太宗意圖攻取北京至大同一線的幽雲十六州。宋太宗這次決策失誤了,他以疲憊之師攻擊以逸待勞的遼國,結果宋軍大敗,宋太宗自己還中箭受傷。這場戰爭後,宋太宗開始貶斥群臣,一些在滅亡北漢中有功的大臣被剝奪賞賜。這場戰爭後的一年間,潘美任幽州行府事兼三交(今太原附近)都部署,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這是潘美和楊業成為上下級的一年。潘美是三交一帶的戰區總指揮,楊業的官職相當於三交地方部隊長官,潘美的官職比楊業大。楊業在這一代經營多年,對邊疆戰事很熟悉,這樣的官職配屬,證明了宋廷內閣希望利用楊業的戰爭經驗,但又因為他是降將而猜忌,因此派潘美遏制他。內閣的這一官職安排,和楊業之死有着微妙的關係。
潘楊有過愉快的合作
980年,遼國發動對宋的雁門之戰,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潘美則在之後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升封為韓國公。潘美是從二品,楊業是正五品,官職還是比楊業大。
這段歷史證明,楊業和潘美有着一種微妙的關係。他們有着相對愉快的合作,但潘美作為楊業的遏制者仍存在着。在潘美和楊業共事的7年裡,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有潘楊不和的記載。雍熙三年(986年),為收復後晉石敬塘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派20萬大軍分兵四路伐遼。這正是民間流傳潘美害死楊業的一場戰役。這場戰爭中,楊業是潘美的副將,統帥着一路大軍。不巧的是,在潘美和楊業搭檔的軍隊裡,皇帝安排了一個叫王侁的都監,就是監軍,相當於皇上在軍隊裡派了一個欽差大臣,替他看着指揮官。在中國的歷史上,監軍大多沒幹什麼好事兒。一有監軍,准打敗仗,要不就是沒起到什麼作用。這就像你在外面談生意,你已經想好了怎麼談,突然老闆派了一個人過來,看着你,他不親自談,你說一句話他就給老闆打電話匯報一句,這生意到最後,你說還能談成嗎?
楊業最後的計謀
雍熙北伐戰役最初,東中西3路大軍進軍很順利。隨着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以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慌了,趕緊喊四路大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隨軍內遷。《宋史》中關於楊業的列傳,詳細記載了這段歷史: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護其軍。諸軍連拔雲、應、寰、朔四州,師次桑乾河,會曹彬之師不利,諸路班師,美等歸代州。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
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侁沮其議曰:「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贊成之。業曰:「不可,此必敗之勢也。」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邏台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扞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真正的元兇不是潘美
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被借刀殺人
從歷史上記載的楊業之死來看,楊業是信任潘美的,他定下了分路出擊且戰且退的計謀,又甘願以自己為誘餌保全勝利。但王侁繼承了監軍混蛋的光榮傳統,領兵冒進。潘美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制約住王侁,讓王侁成了主導這場失敗戰鬥的臨時主帥,最終毀掉了楊業用生命鑄就的最後計謀。
戰爭過後,王侁被革職發配,潘美承擔了治軍不利的責任被降職三級。究其原因,還是內閣不放心楊業這個降將,派來了多餘的監軍。當這段歷史被民間不斷發酵,演繹成潘仁美借刀殺人的故事後,潘美開始了漫長的為內閣背黑鍋的旅程,一直到現在。楊業的死,從他半生在宋的對立國任職時就已埋下了伏筆。潘美沒有臨陣奪掉王侁的兵權,這是監軍製造成的惡果。不能制侁與謀害楊業,是有着本質區別的。這事過後,朝廷是如何處理和對待潘美的呢?《宋史》中說,楊業死後,「美坐削秩三等,責授檢校太保。明年,復檢校太師。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并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咸平二年,配享太宗廟庭。」這,就是歷史對潘美的公正評價和定論。
達州仁壽樂至有潘美後裔
潘仁美並非害死楊家將元兇 被借刀殺人
潘美子孫後代眾多,現今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貴州、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達州白鶴寨潘氏,是潘美第三子潘惟正三子潘明周的後裔,於明朝初年入川。貴州黔東南黃平、凱里等地區,也有潘明周的後裔。仁壽、樂至潘氏,是潘美第六子潘惟文的後裔,「民國」川籍將領潘文華屬於仁壽的這支潘氏。江西、湖北一帶,也有潘惟文的後裔。以湖南中方為中心的湘西地區的潘氏,是潘美第三子潘惟正長子潘貞周后裔,在該地已居住900多年。清乾隆皇帝的恩師潘士權出自這支潘氏。潘美第五子潘惟熙的後裔,目前居住在浙江、福建一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