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漳州南山寺,位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1]
南山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中文名: 南山寺
外文名: Nanshan Temple
地 點: 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
面 積: 4萬平方米
建 於: 唐開元年間
開放時間: 8:30—17:00
門票價格: 5元
寺廟概況
南山寺,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
據《龍溪縣誌·古蹟》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國務院於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
歷史沿革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髮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淨室」,依隋唐以來獻宅田為寺院習俗,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後。
明萬曆《漳州府志·寺觀》卷之十二載:「南山報劬崇福寺,在城外南廂,初名延福禪寺。宋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名『報劬院』,後改曰『崇福』,今以報劬崇福並稱。元至正九年重建。國朝永樂間修後改院為寺。
重修時期
嘉靖二十四年火,寺僧圓性募緣重建。隆慶元年,寺僧行欽募緣重修。」清康熙《龍溪縣誌·古蹟》卷十一載:「南山寺在通津橋南之右,唐建,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初名報劬,後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曰『南州法罄』(註:南唐保大四年,漳州刺史董思安為避父名章諱,改漳州為南州)。明改為南山寺」。
南山寺坐南朝北,規模宏大。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左右有喝雲祖堂、陳太傅祠;石佛閣、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齋。東側還有城隍廟,後山有塔院等建築。
大雄寶殿
面積約800多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間,重檐歇山頂,弘一法師手書「妙相莊嚴」匾額懸於殿堂之上。殿中佛壇上雕塑三尊盤膝趺坐金身,並塑阿難、迦葉兩尊者站立兩旁。
正中供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高一丈六尺,是宋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重塑成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東西兩側分祀十八羅漢。在三尊大佛的背後,祀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和大行普賢菩薩。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淨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家鑑定,是一干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高6米,相傳是唐代造像,或說是宋代石雕。石佛像於1996年6月被批准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全石筍高5丈多,大半埋入地下,露出地面僅有2丈左右。1937年石佛閣廟頂被日本飛機炸塌,是時由住持廣心和尚化募重建,改名為「淨業堂」。石佛兩側,後塑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稱為「西方三聖」。1938年農曆四月初八(5月8日),弘一法師到達漳州,翌日移居該閣邊僧舍,十五日,在寺中演講佛法,聽眾百人。
寺內文物
山門匾額「南山寺」三字,為明末鄉賢、學者、名宦黃道周所書,是南山寺重要文物。匾額由書法家虞愚書。殿中祀彌勒菩薩,佛龕匾額「皆大歡喜」四字,由邑人廈門大學教授黃典誠書。左右雕塑高的四大天王。
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4米多,原為泥塑。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
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游僧膳宿的標誌(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游僧膳宿)。
視頻
漳州游 南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