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黎母山(符志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漫遊黎母山》是中國當代作家符志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遊黎母山
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場。奇峰望黎母,何異嵩與邙。這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海南時,留下的千年詩句。正是受此詩句的感召,4月8日,我與全省戶外千餘驢友一起,響應瓊中「島心定向,朝聖之旅」黎母山徒步活動組委會的邀約,聚齊這裡。活動回來,一直想寫點什麼,權當遊記或作業,但總因公事家事纏身,又加之相片拍得滿滿的,開心之旅的SD卡數據崩潰,心情一直無法平靜,直到今日,看到頭驢大大在群里發表的《關於結伴同行的歷史和習慣文化》一文,浮躁的心才得以安靜。
黎母山位於瓊中境內,山體綿延起伏,蒼翠繁茂,景色秀麗,雲霧氳氤。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天上七仙女曾來此遊玩,桃花仙女因迷戀這裡的美麗富饒,認為可以繁衍人類,便化為金南蛇產下一卵,後經雷公劃破,躍出一位少女,號稱黎母,從此誕生黎族人。這裡,還是南渡江、萬泉河、昌化江三大河流的發源地。可以說,黎母山不僅是黎族的聖地,黎族人民的「始祖山」,更是海南島的島心,海南人民得以繁衍生息的心臟。
黎母山之驢,路線全程約15公里。10點過半,出發的槍聲終於響起,我們開始了新一天的驢徒,隊伍從大邊村開始出發,人很多,隊伍拉的很長很長,作為一個出外團隊的老驢,我情不自禁地落到最後,與驢友馬桶擔起隊伍的掃尾殿後工作。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結伴同行,創建於2006年,始於兩個小分隊重組而成,早期的驢友有臨高燈塔、笨笨、喜樂、隔岸觀景、大寶、Gm、兒媳婦等,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走到了一起。2006年8月,在臨高燈塔,即現在的大大的提議下,結伴同行俱樂部成立了。古人云,無巧不成書。2006年的9月9日是結伴同行成立後的第一次戶外徒步日,路線為波蓮至新盈,因此行18名驢友中剛好是九男九女,與開徒日的巧合,從此9月9日便成為了結伴同行的紀念日,更巧的是,9月23日第二次加來至抱美徒,也剛好是23人,故而稱為黃埔一、二期資深老驢。很榮幸,我成為9.23二徒中的一員。一晃,我們已結伴走過10年有餘的光景。
這些年,我們漫步田埂,沿海岸線沿文瀾江徒步,我們用腳步丈量家鄉的山水和土地;這些年,我們沒有領導,只有頭驢、嚮導;我們倡導積極健康的戶生活,追求奉獻與義務;我們唯一的口號是:結伴同行,你行我行大家行!
此行,可以說是我們離開家鄉,結伴活動規模較大的一次。這些年,尤其是今年,團隊裡增加了不少新人,在拉長的隊伍中,要識別隊員是有一定難度的,還好我們的隊伍中,每人都有臨高縣安監局贊助的,印有「關注食品安全」字樣的小紅帽,和臨高惠豐鎮村銀行贈送的結伴同行旗幟,可以識別身份。說到隊旗,此行中結伴同行的旗幟,可謂漫山遍野,旌旗烈烈,蔚為壯觀。
驢徒中,起初的道路是平坦的,視野是開闊的,放眼望去,山形地貌,盡收眼底,讓久居都市鋼筋水泥叢林的人,帶來輕鬆快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海拔的逐步升高,叢林也就更加茂密,曲徑更加靜幽,我們的步伐,也越發的艱難起來。
一路上,我們有說有笑,穿叢林山澗,聽涓涓溪流,仿佛置身天然音樂吧,很是享受。
一路上,剛冒新綠的橡膠林,沿着農場的坡梯瘋長,一排排,一層層,一直延伸至大山深處。
一路上,各種苗木花卉爭奇鬥豔,碩果纍纍,枝繁葉茂,還有四季常青的樟樹、傲然挺立的楠竹、素雅清新的雞蛋花、紅艷似火的三角梅,還有許多叫不出名的葳蕤雜木……
一路上,我們走走停停,十多公里的路途說長也很短,這就取決於你的心情,取決於你和誰結伴,誰與你同行。一樣的風景,不同的人看頭是不一樣的。
一路上,我們堅信,驢途中遇到的人和事,遠比目的地的風景更動人,那些在我們眼裡,並不那麼特殊的經歷和活動體驗,可能卻是別人夢寐以求的遠方。然而,我卻沒能堅守住掃尾,不知不覺中,腳步不由自主地向遠方追趕……
最為遺憾的是,在到達黎母山森林公園門口後,我們再沒往前,再沒繼續往山上走,沒能走進黎母廟一睹黎母的真容神像,因為這裡,是此次活動終點。聽說黎母廟門口有一處觀景平台,站在那裡,層巒疊嶂的黎母山脈,可以盡收眼底,那景象宛如大海的波濤,起伏不斷、雄壯澎湃。那裡,在離廟不遠處的崖壁上,還有一塊黎母石,惟妙惟肖,其形狀貌似老嫗,神態莊嚴,和廟裡的黎母神像相得益彰。據說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是黎母的誕辰,那一天黎母山人都會舉行盛大的民間紀念活動,許多黎族同胞和善男信女都會前來祭拜,在黎母石和黎母神像面前,虔誠地許下心愿。 [1]
作者簡介
符志成,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現居臨高縣臨城鎮,出版有《心路凡塵》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