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漁光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漁光島(三鯤鯓)是座緊鄰安平漁港的小島,面積約有400公頃左右,島的外側港灣有「月亮灣」之稱,是許多民眾在此踏浪賞夕陽、新人拍攝婚紗的好去處[1] 過去曾為漁民活動的場所,但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左右才有人定居下來。大部分的居民住在南邊的「新寮仔」,但也有人住在北邊的「管頭」。

過去南北兩端曾先後與陸地相連,但現在均為安平港的港道,故陸上交通仰賴漁光大橋,與對岸的億載里往來。

歷史 

漁光里一地舊名「三鯤鯓」,是臺江內海鯤鯓之一。於清代劃為效忠里的一部分,日治初期沿用堡里,為效忠里下鯤鯓社(莊)的一部分,大正九年(1920年)行政區劃調整後,效忠里下鯤鯓莊改為永寧莊下鯤鯓大字。後來在昭和十一年(1936年)10月1日,下鯤鯓大字從永寧莊分出,併入臺南市[2]

二次大戰後,三鯤鯓一帶仍與四鯤鯓相連,劃為南區鯤明里,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設漁光里。後來因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南邊開挖安平港新港道,使得三鯤鯓與四鯤鯓分開,獨立於南區各里之外,遂於次年(1979年)改隸安平區。北邊的舊港道則陸化且修築馬路,與安平相連。

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漁光大橋完工通車,次年(2010年)舊港道重新打通。北側港道主要供安平漁港進出,南側港道則給安平商港進出。

聚落

三鯤鯓過去是安平一帶漁民冬季捕魚避風、臨時棲息之所,他們大多是在東側搭寮暫住。直到清光緒年間,才有從白砂崙來的李姓、下茄定薛姓、灣裡廟後厝林姓、大甲邱姓、蚵寮洪姓的漁民到此定居。他們來此居住時,先在今天漁光里南端一帶搭建草寮,將當地取名作「新寮仔」。不過也有一部分的人到北邊居住,因為該處相對於「新寮仔」來說在「上面」,所以稱為「管頭」(意指「上頭」)。


參考文獻

  1. 漁光島,旅遊王
  2. 《臺灣總督府府報》〈府令第七十八號〉,1936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