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滴滴出行(原名:滴滴打車,Didi Taxi)是由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站式移動出行平台,於2012年9月9日上線。
它涵蓋出租車、專車、滴滴快車、 順風車、代駕及大巴等出行和運輸服務。2021年6月30日,滴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2021年7月2日,國家網信辦網絡安全辦公室發布公告,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註冊。7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布通報,「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網信辦依法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7月9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企業版」等25款App,各網站、平台不得為「滴滴出行」和「滴滴企業版」等上述25款已在應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訪問和下載服務。7月1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七部門進駐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網絡安全審查。
2021年6月30日,滴滴出行終於成功登陸紐交所資本市場。 當日,滴滴出行(以下簡稱「滴滴」)開盤價為16.65美元,較14美元/ADS的發行價上漲18.9%,市值一度超800億美元。截至收盤,滴滴報收14.14美元,上漲1%,市值近678億美元。
早在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招股書,股票代碼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華興資本擔任承銷商。 招股書顯示,滴滴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三大業務:國內出行業務、國際業務以及其他業務。其中,國內出行業務包括中國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等業務;國際業務包括國際出行和外賣等業務;其他業務則包括共享雙輪車、貨運、自動駕駛和金融服務等業務。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營業收入分別為1353億元、1548億元和1417億元,2021年一季度為422億元。其中國內出行業務是滴滴的核心業務,其收入占比在90%以上。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別淨虧損150億元、97億元及106億元。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首次錄得季度盈利,淨盈利55億元。 滴滴真的盈利了嗎?滴滴目前的市值與在非公開市場所傳言的950億美元市值相差甚遠,滴滴為何被「低估」?未來使否有機會撐起千億美金市值?本文將給出答案。
目錄
滴滴一家獨大,也難盈利
滴滴連續4年市場份額第一,即使這樣也未走出虧損泥潭。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別淨虧損149.79億元、97.33億元及106.08億元。
不過,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首次錄得季度盈利,淨盈利54.83億元,但主要歸功於投資收益的大幅增加。該季度,滴滴的投資收益為123.61億元,同比增長95.28億元,這主要源於報告期內滴滴剝離了社區團購的業務主體,確認了91億元的未實現收益,以及33億元的投資處置收益。但該部分收入與主營業務無關,並不可持續,倘若剔除該部分收入,滴滴必定虧損無疑。
一般而言,互聯網公司的特點是前期靠融資燒錢擴張,形成一定規模效應,最後獲得一定程度的壟斷並實現盈利。 網約車行業網絡效應極差,導致滴滴即使一家獨大也無法提價。
可見,網約車相對電商、外賣等平台的網絡效應較弱。
因此,在充分市場競爭中,滴滴需要持續燒錢維持目前的市場份額,不斷推高其市場費用,導致較低的毛利率空間難以覆蓋其高企不下的經營費用,深陷虧損泥淖。
滴滴毛利率處於極低水平,利潤空間較小
滴滴把消費者支付的全部金額均計入營業收入。2020年,滴滴網約車司機收入占乘客應付總額的79.1%。剩下的20.9%中,乘客補貼優惠為10.9%;企業經營成本(技術研發、服務器、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線下運營等)及納稅和支付手續費等為6.9%;網約車業務利潤率為3.1%。
實際上,滴滴作為網約車平台,應該僅能把抽取的佣金計入營收,司機收入不應該計入整體營業收入。只有自營模式,才能把全部金額進入營收。滴滴此舉雖然拉低了毛利率水平,但推高了營收規模,迎合了資本市場對規模的青睞。
高企不下的經營費用進一步壓縮了滴滴的利潤空間
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滴滴的經營費用率(運營支持費用率+銷售費用率+研發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分別為14.7%、14.95%、20.95%和26.61%,完全高於當期的毛利率,必然出現經營虧損。其中滴滴的銷售費用率持續失控,從2018年的5.62%提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12.11%。這主要源於網約車行業同質化嚴重,且用戶轉換成本低,網絡效應較差。隨着玩家不斷入場,市場競爭加劇,獲客成本水漲船高。因此,滴滴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補貼獲取用戶,導致其銷售費用率高企不下。
未來,滴滴能否打破盈利困境?
理論上而言,滴滴若想扭虧為盈,一是提高營收空間;二是提高佣金率;三是降低補貼。 但滴滴很難做到這三點。
滴滴未來營收增長受限
CNNIC數據顯示,中國網約車用戶規模從2019年6月的4.04億下降至2020年6月的3.4億,趨於萎縮狀態。而國內網約車業務是滴滴的核心業務,因此,國內網約車市場萎縮導致滴滴整體業績進入增長瓶頸期。[1]
滴滴因高佣金率而飽受市場爭議
所以,滴滴很難通過提高佣金率提高毛利率。 最後,在市場競爭加劇下,滴滴一旦減少補貼,用戶便轉向其他平台,這就會造成市場份額的喪失。因此,滴滴也無法通過降低補貼規模緩解費用端壓力。 此外,滴滴在招股書表示,隨着開發和推出新產品和技術、擴展現有和新市場以及繼續投資的平台,其費用在未來可能會增加。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滴滴都難以突破盈利困境。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網約車行業網絡效應極差導致滴滴難以具備市場支配地位,使其難以盈利,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反壟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