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灘頭鄉位於雲南省鹽津縣北部,地處東經104°11′38″-104°19′18″,北緯28°14′23″-28°24′12″之間,東與興隆鄉大坪村和四川省宜賓縣鳳儀鄉連界,南靠落雁鄉,西鄰普餌鎮和串絲鄉,北連水富縣兩碗鄉。關河南入北出,穿境12千米;灘頭小河從東到西流入關河,常年有不斷流河流三條。境內多數地方海拔為600-700米,最高的麻秧林主蜂海拔1320米,最低點北甲村油廠社330米(也是全縣海拔最低點),鄉政府駐地灘頭村黃角灣海拔410米,平均氣溫18.1℃,6-8月平均氣溫26.3℃。[1]

中文名稱:灘頭鄉

行政區類別:鄉

所屬地區: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

電話區號:0870

地理位置:雲南省鹽津縣北部

面 積:137平方千米

人 口:28376人(2017年)

車牌代碼:雲C

目錄

鄉鎮簡介

灘頭曾是滇川水陸交通必經之地,位於北部的關河兩岸。東與興隆鄉和四川宜賓縣的鳳西、鳳儀連界,南靠落雁鄉,西鄰普洱鎮和串絲鄉,北抵水富縣兩碗鄉,總面積137平方千米。

轄灘頭、花秋、新田、界牌、北甲和生基6個行政村(內苗族村1個),32個村民委員會,165個村民小組。有4789戶,常住人口28376人(2017年)。鄉政府駐地灘頭街後面黃灣,海拔410米,距縣城42公里。

全鄉主產玉米、稻穀、麥類、薯類,糧食總產6122噸。經濟作物有油菜子、花生、烤煙、魔芋等。林產品,茶葉、柑桔、油桐、梘子、棕片。有縣辦國營坪頭山茶場1個,鄉辦企業有煤廠、電站、茶場、糧油加工等。

人文地理

灘頭鄉歷史悠久,早為中原入滇關隘,是兵家重視之地。曾有僰、夷生息,幾度虜掠荒廢。這裡有五尺逕跡,隋置開邊縣,曾為縣治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隸屬雲南。因處關河(史稱朱提江)大風灘之首得名,借引石龍關早年石刻為證:「灘聽無聲自然水落石出,頭回岸視朱提浪靜波平。」

灘頭鄉古老神奇,令人嚮往,曾有詩人黃培堃在石龍關留下石刻詩云:浩浩江流渺渺煙,萬千氣象涌窗前,悠悠岩閣此時我,說甚蓬萊說甚仙。

還有愛國人士劉國舉在小河口岩石上斗書「還我山河」,憤怒斥責日冠侵華的罪惡行逕。另有老牌坊、雲路橋石刻和營盤方碑灣、花秋龍洞灣等處的碑文,由於「大躍進」年代的過失和自然地變等故,導致大多毀損無存。但都是記載和歌頌灘頭歷史的佐證,反映了灘頭的歷史文化。

一方熱土,養育一方人民。灘頭人民勤勞樸實,氣質軒昂,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辛勤耕耘,艱苦奮鬥,湧現了許多愛國愛家,愛憎分明,品質高尚的時代人物。其中有捍衛民族尊嚴的勇士,有為祖國和人民勇於獻身的英雄,有為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無私奉獻,為之作出艱辛努力的楷模。層出不窮,可歌可泣,值得頌揚。

資源環境

灘頭鄉自然地理條件好,物產和礦藏資源豐富,是一個潛力較大待開發的鄉。自然資源適宜發展旅遊、交通、電力事業,也可創辦綠色產業或搞產品深加工,發展第二、三產業。地上綠色植物種類繁多,用途廣泛,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森林及天然藥材、花卉等。其中:糧食作物有玉米、稻穀、豆類、薯類、麥類,共20餘種;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茶葉、蠶桑、五倍、烤煙、元麻、水果類、乾果類、甘蔗、蘑芋及棕、桐、梘等30多種;天然藥材類有杜仲、黃柏、苟杞、天麻、三七、桂元(元肉)、壯陽紅等上百種;花卉類有山茶、菊花、蘭草、梔子、桂花、牡丹、芍藥等20多種;還有魚、蟹、鱉、黃鱔等水產資源及山雞、野豬、松鼠等珍稀野生動物;地下資源優質雄厚,易於開採利用,主要有無煙煤、焦、銅礦、鐵礦、石灰礦、粘土礦、頁沙岩礦等。尤其是無煙煤儲量近壹千萬噸之多,位居全縣第二,燃燒質4000至5000大卡。花秋東南銅廠溝一帶,既有銅礦,又有「煤海」之稱,經勘測儲量達500萬噸以上。石灰礦呈岩狀,優質純潔,銅礦、鐵礦分布廣,品位高,早在清朝年間和1958年大戰鋼鐵銅時先後開採冶煉過。另有豐富水資源可供開發利用,還有多處自然景點開發環境好,發展前景可觀,除灘頭小河口石刻、靈觀岩溶洞、白岩灣溶洞、花秋紅沙地天生橋、銅鼓寺佛廟及尖峰嶺、蘇家岩等處的自然風光外,特別是境內坪頭山。海拔1180米,幅員廣闊,茶園翠綠,森林茂密,風景獨好。除有多種野生動物外,還有天然藥物黃柏、杜仲、天麻、三七及食用香姑、木耳和核桃、板栗、枇杷、彌猴桃等。遠山森林蒼蒼,杉、楠、松、竹、比比皆是。人面竹、羅漢竹、羅漢松、山茶花、杜鵑、蘭草,招勢喜人,觀賞價值高;近地茶園綠蔭如海,盛產紅茶,綠茶還有苦丁茶,尤以創製的「苗嶺碧芽」馳名,榮獲全國第四屆「中茶杯」特等獎。夏秋氣爽,陽光明媚,乘車前往,鳥瞰滇川河山之壯麗,品味烏蒙山系浩瀚的自然景觀,油生「高處不勝寒,勝有遊人處」之雅興。每當仲夏初五苗族花會,苗族同胞四面雲聚,笙歌笛舞,騎馬射箭,熱鬧非凡,還因地勢寬闊平坦,氣候宜人,空氣清新,風景獨秀,可作為居家旅遊和度假休閒的理想之地。

經濟發展

灘頭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農業收入是農村人口經濟的主要來源。灘頭鄉總面積13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08人,總耕地面積21695畝,其中水田面積6540畝,旱地面積15155畝。

二00七年,全鄉社會經濟總產值為9339.31萬元。社會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4669.65萬元,工業總產值3548.93萬元,第三產業總值1120.73萬元,分別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例為:百分之五十、三十八、十八。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7500.5噸,農業人口人均有糧250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5895.2萬元,農業人口人均純收入1396元,進入小康。全鄉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五十四以上,總面積11.1萬畝,其中:天然林6.66萬畝,人工林4.44萬畝,另有茶園面積7670畝,年產粗製茶葉158.6噸;畜牧業穩步發展,市場前景可觀,年未存欄大牲畜1376頭,生豬存欄22266頭,飼養家禽122115隻,年末雞存欄47151隻,當年財政稅收總額達到247萬元,其中地方各稅226.8萬元。2007年全鄉財政總支出5628490元。

鹽津縣灘頭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鄉鎮,鄉黨委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一切工作落腳點。2005年以來,黨委政府根據鄉情,結合雲嶺先鋒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找到了一條支部合作社農戶飼養烏骨雞,使群眾得實惠的路子。要使這項產業做強做大,必須有一套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模式,他們構思出一條「組織強起來,黨員幹起來,群眾動起來,共同富起來」的黨建新格局,從而推動烏骨雞產業的發展。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組建專業合作社。自2005年10月以來,灘頭鄉政府從縣畜牧局、供銷社抽調政治素質好,並懂得烏骨雞養殖技術和市場營銷的黨員在供原來中學的校園(占地面積約3畝左右、房屋面積約1200平方米)組建了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成立支部,支部書記由會長擔任。6個村也相應成立了分社,分會長均村黨支部書記擔任,並明確了各合作社的職能職責。在飼養的過程中,合作社社長和村兩委成員隨時深入到養雞戶中,幫助其解決在飼養方面存在的種種困難和問題,並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養雞戶進行經驗交流,使養雞戶們充分感覺到了黨組織的溫暖,真正達到「黨組織日益壯大,群眾逐步增收」的目標。

2011年全鄉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2 億元,同比增長 8.87%; 完成工 業產值 1.02 億元,同比增長 26.1%;完成一般財政預算收入575.77萬元,同比增長25.1%;累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6529人,實現 務工收入 5600萬元,同比增長10%;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028元,同比增長16.37%;全鄉糧食總產量 0.9 萬噸, 同比減產 0.9%; 城鄉居民儲蓄 8521萬元同比增長 12.3%。

2011年累計推廣「兩雜」良種6.66萬斤,其中玉米5.9萬斤,水稻0.76萬斤;面對持續旱情,調動一切力量全力抗旱,採取措施,指導群眾補種、換種,面積達8000多畝,保證了春耕生產;切實做好播種前的測土配方,在全鄉範圍內採集土壤樣本57個點,其中核心土壤樣本8個,常規土壤樣本49個;全面完成示範樣板工程,全鄉共實施農業科技樣板2.3萬畝,其中市級樣板0.2萬畝,縣級樣板0.1萬畝,鄉村級樣板2萬畝;有效開發秋冬農業,種植小麥3100畝,油菜500畝,秋洋芋;狠抓春秋防工作落實,建立鄉、村兩級疫情監測網絡,確保監測信息暢通,注射豬瘟疫苗2.45萬頭,藍耳病疫苗2.36萬頭,注射禽流感疫苗4.4萬隻;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到位,按時發放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退耕還林補助等各項補助共計 609.9 萬元。

全年完成桂花種植500畝;在烏骨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發展養雞大戶(500隻以上)31戶,養雞戶(100隻以上)72戶,家禽存欄8.1萬隻,出欄15.2萬隻;在花秋即將建成800-2-頭養豬基地,全年全鄉生豬存欄3.7萬頭,出欄5.1萬頭。勞務經濟穩步增長。多措並舉加大務工人員引導性培訓,共培訓 2400 人次,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6529 人,實現務工人均淨收入 5600 萬元,同比增長 1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