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灤縣文峰塔

來自 攜程旅行 的圖片

本名 灤縣文峰塔

位於灤河灤縣段西岸

灤縣文峰塔位於灤河灤縣段西岸。[1]

目錄

簡介

由關內去往東北,位於河北灤縣境內的灤河大橋是必經之路。火車駛經灤河,向南望去,只見灤河西岸橫亘一列青峰,原名研爵山,簡稱研山。研山極像一隻臥虎,東巔昂首青天,是虎頭長嘯;中間收束有力,是穩健的虎腰,西部渾圓肥厚,是飽滿的虎臀。其狀其勢,似乎還有一條虎尾舒捲在半天空中,前肢伸向灤河,後肢伏踞大地,所以歷來稱為「研山虎踞」。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掛銅鈴。

文峰塔初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朝建都北京後,天下平定,重教興文,仰慕科舉,而灤州一直文化落後,中舉者甚少。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知州朱高樗把原因歸罪於文峰塔,說「虎頭築塔,豈不是『虎而生角』麼?不倫不類,破了一州風水,毀塔當然也出不了人才。清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黃克昌到任,他說:「既叫『文峰塔』,可知它專主文事,即主宰着『一邑之科第』,去之則不祥。」所以又重新集資建起來。

其實,修也罷,毀也罷,都與成才無關。一些迷信風水的老者認為「研山十八洞,洞洞有妖精」,山頂築塔可以鎮避邪祟。至於廣大群眾之憶起文峰塔,只是出於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惋惜。灤水長流,岩石虎踞,凌空一塔,畫龍點睛,平添一股直上凌霄的氣勢。多年來,不但灤州人把它作為故土的象徵,而且往來於關內外的遊人也無不留下深深的記憶。

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文峰塔被毀,僅存一節塔基。

今年,灤縣政府籌資440萬元四修研山文峰塔,完全按照千餘年以前歷史風貌,原景再現文峰塔的盛世景觀。新塔身設計13層8面,高32.67米,近日即將完工。

參考來源

  1. 灤縣文峰塔, 博雅旅遊,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