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海水仙花(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滇海水仙花 | |
---|---|
圖片來源 | 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0493#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滇海水仙花 漢語拼音:Diān Hǎi Shuǐ Xiān Huā |
滇海水仙花,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滇海水仙花PrimulapseudodenticulataPax的根或全草。具有散瘀接骨之功效。常用於跌打骨折,外傷紅腫。[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滇海水仙花
拼音名:Diān Hǎi Shuǐ Xiān Huā
別名:大報春花、水白菜、大癩痢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P.pseudodenticulata Pax subsp.polyphylla(Fanch.)W.W.Smith et Forr.]
出處
滇海水仙花始載於清代《植物名實圖考》,云:"滇海水仙花,生海濱。鋪生,長葉如車前草而瘦,粗厚澀紋,層層攢密。夏抽享開粉紅花,微似報春花,團簇作毯,映水可愛,疑即龍舌草之類。根甚茸細。"以上所述,與今之滇海水仙花基本一致。
來源
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滇海水仙花的根或全草。
採收和儲藏
冬、春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極短,具成叢之長根,有時自頂端生出匍匐枝。葉叢基部無芽鱗;葉柄極短或與葉片近等長,具寬翅;葉片堅紙質,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0cm,寬0.5-2.5cm,先端圓鈍或微具短尖頭,基部漸狹,邊緣全緣或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被粉質小腺體。花葶高6-35cm,頂端被淡黃色粉,傘形花序近頭狀,有花數十朵;苞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5mm,被淡黃色粉,基部稍膨大或微呈耳狀;花梗長1-10mm。被淡黃色粉;花萼鍾狀,長4-5mm,外面被粉,分裂近達中部,裂片狹卵形至長圓形,先端鈍;花冠粉紅色至淡藍紫色,冠筒口周圍黃色,冠檐直徑7-12mm,裂片倒卵形,先端2深裂;長花柱花:冠筒與花萼近等長,雄蕊着生於冠筒中下部,花柱長達冠筒口;短花柱花:冠筒長於花萼約0.5倍,雄蕊着生於冠筒中上部,先端接近冠筒口,花柱長1-1.5mm。蒴果與宿存花萼近等長,5瓣裂。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3-4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0-2300(-3300m)的溝邊、水旁和濕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木里)和雲南(蒙自、昆明、大理、麗江)。
性狀
性狀鑑別:多皺縮成團狀,濕潤展平後根莖極短,有多數須狀根,葉蓮座叢生。葉片倒披針形、狹卵狀長圓形,長3-10cm,寬0.5-2.5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邊緣具小牙齒,下面被粉質腺體;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具寬翅;質稍厚。花葶頂端有淡黃色粉,傘形花序近頭狀,苞片卵形,基部稍波狀,被黃色粉;花萼鍾狀,被粉,花冠粉紅色或淡藍紫色。氣微。
性味
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散瘀接骨。主跌打骨折;外傷紅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