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黃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溪黃草 |
中文學名:溪黃草 拉丁學名: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別稱:溪溝草、山羊面、熊膽草、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唇形科 屬:香茶菜屬 |
溪黃草為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大,粗壯,有時呈疙瘩狀,向下密生纖細的鬚根。莖直立,高達1.5(2)米,鈍四棱形,具四淺槽,有細條紋,帶紫色,基部木質,近無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1] 溪黃草是民間草藥,俗稱土黃連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目錄
形態特徵
莖葉對生,卵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1.5-4.5厘米,先端近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大內彎的鋸齒,草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僅脈.上密被微柔毛,餘部無毛,散布淡黃色腺點,側脈每側4-55與中脈在兩面微隆起,在邊緣之內網結,其間平行細脈多少明顯;葉柄長0.5-3.5厘米,上部具漸寬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圓錐花序生於莖及分枝頂上,長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體組成龐大疏鬆的圓錐花序,圓錐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具梗,總梗長0.-5-1.5厘米,花梗長1-3毫米,總梗、花梗與序軸均密被微柔毛;苞葉在下部者葉狀,具短柄,長超過聚傘花序,向上漸變小呈苞片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約與總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細小,長1-3毫米,被微柔毛。
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間夾有腺點,內面無毛,萼齒5,長三角形,近等大,長約為萼長之半,果時花萼增大,呈闊鐘形,基部多少呈壺狀,長約3毫米,脈紋明顯。
花冠紫色,長達6毫米,外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長約3毫米,基部上方淺囊狀,至喉部寬約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長約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圓裂,下唇闊卵圓形,長約3毫米,內凹。雄蕊4,內藏。花柱絲狀,內藏,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狀。
成熟小堅果闊卵圓形,長1.5毫米,頂端圓,具腺點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
生長習性
常成叢生于山坡、路旁、田邊、溪旁、河岸、草叢、灌叢、林下沙壤土上,海拔120-1250米溪黃草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都能生長,常野生在溪邊濕地、村邊、溝邊、田邊及林下。 溪黃草屬長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陽光下,種子發芽良好,植株生長健壯;溪黃草怕積水、怕泥土板結,適宜在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種植,低洼積水土壤容易引起爛根。
分布情況
溪黃草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及台灣。蘇聯遠東地區,朝鮮也有。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育苗與移植選擇陽光充足、排灌方便、濕潤肥沃的沙質壤土作育苗地,清除雜物後全墾或半墾,充分細土,並進行消毒。由於溪黃草種子細小,若畦土較實,整地時要用細河沙拌勻改良。苗床土團要細,畦面土要平,四周開溝,一般畦寬1.2米,溝深20~30厘米。溪黃草繁殖育苗可用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種子繁殖
播種時間應選擇在春季雨水充足、氣溫回升時或秋季果實成熟時進行,撒播或條播均可。播種時須用細泥粉或細沙按5~6:1比例與種子拌勻再播。播後覆一層細河沙,上面再蓋稻草,以保溫保濕。播後即澆水,用細孔噴壺均勻噴灑澆透。出苗後施稀肥水1~2次,苗長至10厘米以上,具8~10片葉時可移植。
追肥
移栽定植後10天,植株開始長出新根,此時要追施N肥一次,畝施尿素5公斤或薄施稀釋的人畜糞尿,促根早生快發。移栽15~20天後再施稀人畜糞尿一次,每畝約1000公斤。以後每月施有機肥1~2次。植株封行後可改施顆粒複合肥1~2次,每畝施30公斤。每次收割後都要鬆土施肥,有利於植株的萌芽抽枝成活。
水分管理
幼苗移植後,早晚需淋水,早春則用地膜覆蓋,以保溫保濕。苗期要注意澆水保苗,防止乾旱,促進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壯生長;植株封行後,耗水量增大,要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在雨季,尤其是連續多天的大雨後,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引起爛根。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鬆,田間無雜草,減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園清潔,防治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選擇晴天或陰天土壤濕度不太大時進行。溪黃草的根系較淺,中耕宜淺。封行後,植株分枝較多,枝葉生長茂盛,中耕除草次數要減少,以免損傷植株。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跌打瘀腫等症。 溪黃草有效成分溪黃草素A,尾葉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對人宮頸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國內外學者掀起溪黃草研究熱潮,並已發表了數以百計的論文。據報道,溪黃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物質,對肝炎病毒有顯著抑制複製作用,臨床效果高達84%,甚至優於干擾素與利巴韋林合劑。 溪黃草是中國民間的習用抗肝炎草藥,中國國內已開發出10多種溪黃草製劑,但尚未有一隻單一成分溪黃草製劑獲得國家藥品批文。估計溪黃草製劑的銷量約在1億~2億元。國內已有企業利用溪黃草與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參等加工成複方成藥,用於治療慢性乙肝或丙肝。
功用主治
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跌打瘀痛等病症。其實溪黃草是不能治療慢性肝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黃疸型乙肝可以用溪黃草做急性治療,便是慢性乙肝還是要到正規的醫院做有針對性的治療,否則有可能延誤病情,進而增加治癒的難度。中草藥溪黃草對肝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療小三陽效果卻非常有限。 黃疸型肝炎:症見皮膚及鞏膜黃染,惡寒發熱,乏力,納差,肝區隱痛,肝脾腫大,小便發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急性膽囊炎:症見惡寒發熱,右上腹疼痛,牽及右肩背部,口乾苦,噁心嘔吐,或伴大便乾結,或伴腹瀉,黃疸等。
副作用
雖然溪黃草有對人體的清熱解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長時間服用溪黃草,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藥劑的成分含量不同,所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合理使用溪黃草所產生的副作用比較少,溪黃草引起的嚴重不良症狀,尚未可知。如果服用溪黃草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加重肝臟的負擔,影響病情。
附方
溪黃草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溪黃草配酢漿草、鐵線草,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溪黃草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溪黃草50~100克。田螺養水中2~3天,使其排盡污泥廢物,然後將田螺尾部敲去少許,與溪黃草50~100克,同煮湯服食。
溪黃草治急性膽囊炎而有黃疸者:溪黃草配田基黃、茵陳蒿、雞骨草、車前草,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溪黃草治濕熱下痢:一溪黃草鮮葉,搗汁沖服:二溪黃草配天香爐、野牡丹,水煎服。(《中醫方藥學》)
溪黃草治瘙閉:鮮香茶菜100克,鮮石韋、鮮車前草各50克。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治痢疾,腸炎:鮮四方蒿葉。洗淨,搗汁內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兒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選編·傳染病》)
"清熱,利濕,退黃。治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清肝利膽,退黃祛濕,涼血散瘀。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腫。"(《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