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溥儒《秋聲賦》書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溥儒《秋聲賦》書畫

歐陽子正在夜讀時,聽到有一種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他驚懼地聽著,說:「奇怪呀!」起初,只像是淅瀝的雨聲響和蕭颯的風聲,忽然變成奔騰澎湃,好像波濤在夜裡洶涌而起,風雨驟然來到。

對書童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書童回來說:「只有皎潔的星月,和一抹銀河橫在天空,四面沒有人聲,聲音從林間傳來。」

「唉,可悲啊!這是秋天的聲音,它為何而來呢?大抵秋天的形狀是這樣的:它的顏色暗淡,水氣飛散,雲彩收斂;它的容貌清明,天空高曠,陽光明亮;它的氣溫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味寂寞冷清,山川寂靜空虛。所以它的聲音,淒涼悲切,呼號激憤。豐腴的青草碧綠茂盛,似在爭繁競盛,美好的樹木青翠濃郁,令人賞心悅目;但青草遇到秋風就變顏色,樹木遇到秋風就樹葉脫落。草木之所以衰敗凋零,都是由於秋天寒氣的餘威。

「秋,古代和刑官相配,在時令上屬陰;又是用兵的徵象,在五行中屬金。它是天地間的義氣,常以嚴肅摧殘為主。上天對於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實。所以在音樂上,秋天和商聲相配,屬於西方的音調,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悲傷,萬物已衰老而悲傷。夷,就是殺戮,萬物過盛而應當衰退。

「唉!草木沒有情感,時候一到尚且會飄零,何況人是動物,是萬物中最具靈性的呢。各種憂慮感動他的心,各種事情勞累他的形。心中有所感動,精神必定損耗。何況人常會思考他能力所無法達到的,憂慮他智慧所不能解決的,自然那紅潤的容顏會變成枯槁,烏黑的頭發會變成花白。真不知為什麼要以非金石的質地,去跟草木爭榮茂呢?應該想想傷害自己的是誰,又何必去怨恨秋聲呢!」

書童沒有回答,低著頭睡著了。只聽得四周蟲聲唧唧,好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恭錄自《古文觀止》新譯[1]

京華不可見,北望意無窮

愛新覺羅溥儒(溥心畲)(1896 - 1963年),字心畬,號西山逸士,清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訢的孫子,載瀅貝勒的次子。因此,當他成年後的書畫作品上,常常用「舊王孫」印章或署名。

溥儒從小就跟隨宮廷畫家學習書法,臨摹家藏各代名家墨蹟幾盡。青年時代到德國留學8年,獲得生物和天文兩博士學位後返為中國。然後就隱居在北京西山的戒檀寺,潛心研心丹青,謝絕一切交際,前後長達 10 年之久,故取號「西山逸士」。[2]

渡海三家

溥儒的山水畫宗法宋元,以淡雅見長,較少烘染,著重線條鉤摹。繪畫不圖功利,無一點「商品氣息」,整個畫面充滿著一種和諧的靜謐之氣。他初次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就一鳴驚人,贏得美術界人士的肯定。30年代中期與張大千齊名,以他們的山水畫成就分峙南北畫壇,被譽為「南張北溥」。在北京,他的山水畫則被推崇是「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大陸淪陷後,移居臺灣,與張大千黃君璧三人,成為台灣畫壇中的最傑出的國畫大師,被大眾稱為「渡海三家」。[3]

溥儒《秋聲賦》於拍賣會上共出現3幅,主題都是寫歐陽修《秋聲賦》,並均有《秋聲賦》長題,但畫法、構圖迥異。



溥儒三幅《秋聲賦》

溥儒《秋聲賦》於拍賣會上共出現3幅,主題都是寫歐陽修《秋聲賦》。

均有《秋聲賦》長題,但畫法、構圖迥異。[4]

溥儒 秋聲賦 嘉德2014春拍 成交價201.3萬元

溥儒 秋聲賦 北京華辰2011秋拍 成交價224.2萬元

溥儒 秋聲賦 嘉德香港2013秋拍 成交價172.5萬港元

作品資料

尺寸68.5×33cm

作品分類中國書畫>繪畫

創作年代甲午(1954年)作

估價RMB 600,000-800,000

成交價RMB 2,242,500

專場中國書畫

拍賣時間2011-11-11

拍賣公司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會2011年秋季拍賣會

題識:文略。甲午六月雨後作,心畬。

鈐印:溥儒之印、心畬、竹素、舊王孫[5]

作品鑑賞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宋玉《九辯》開篇之浩然長嘆,遂開千古文人言秋感懷之風;後世亦多有佳篇,唯宋歐陽修《秋聲賦》立意高遠,詞句鏗鏘,最有神采。此作即寫歐陽子《秋聲賦》之意趣,筆墨空清,復又將《秋聲賦》全文一氣抄於畫上,點劃離披,竟然占據了半張畫面,在溥氏的作品中乃屬罕見,書畫雙璧,堪稱神來。[6]

從來山水畫家寫秋景多敷以淺赭石,號之為「淺絳法」,然溥氏此作純以淡墨寫秋樹丘園,樹木小枝以勁峭跳脫之筆寫出,疾風驟雨般大筆疾點,濃淡乾濕交融,寫出枝頭木葉於風中墜地之姿;疏籬之前,一童子鬢髮凌亂縮頸而行,若不堪秋風之涼。茅舍之中,一高士撫書而不讀,回首悵然而望。最令人稱絕者是,案上書燈一盞,燈火隨風飄搖,如見明滅之態,可謂刻畫到致精微處焉!

此圖遠勝於溥氏其它作品之處,並非技術上的超越,而是情態上的動人。只有意與古人神會,才能達到「形容之外,別有霏微」之境界。檢點溥氏後期的詩詞文翰,滿目儘是黍離之悲,落拓之傷:「寂寞黃昏,年年芳草憶王孫」 、「檢點殘雲,低回片瓦,前朝舊事堪嗟」、「攜酒重來,只余清淚灑天涯」!

一個有著極高文藝天分的舊時王孫,生逢新舊更替之世,遠離桑梓之地;「京華不可見,北望意無窮」,縱有滿腹離傷亦不便訴向人前,只好托歐陽子秋聲之愴悢,寫出一片山川寂寥,草木飄零之境;細細看來,滿紙斑駁筆痕,寧非王孫淚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