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灣仔街道是珠海市香洲區所轄的一個街道辦。它坐落在珠江口西岸、珠海經濟特區的南端,總面積30.5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3.2萬人(2017年)。灣仔街道辦的地理位置較為獨特。它與澳門僅一河之隔,相距不足500米,可謂「一衣帶水」,緊密相連。兩地人民交往頻繁,探親訪友、貿易經商,熙熙攘攘,被人們喻為「珠海的沙頭角」。再往東37海里就是香港。灣仔有船隻與香港直接通航。[1]
中文名稱: 灣仔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珠海市
電話區號: 0756
地理位置: 珠海市
面 積: 30.5平方公里
人 口: 3.2萬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灣仔海鮮街
機 場: 珠海金灣國際機場
車牌代碼: 粵C
目錄
建制沿革
灣仔歷史悠久,灣仔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屬香山縣恭常都的下恭都。民國16年,屬中山縣第五區。1950年,灣仔地區屬中山縣下五區將軍鄉管轄,鄉政府駐現南屏鎮。灣仔只設一個聯絡辦事處。1951年底屬前山區。1953年4月,珠海縣劃分為四個區,灣仔鄉屬第二區(前山區)。1956年11月成立灣仔鎮。1959年5月成立灣仔人民公社。1961年屬珠海縣管轄;灣仔人民公社轄灣仔作物大隊、連屏大隊、橫琴大隊、南聯大隊、灣仔深海大隊、海燕大隊、先鋒大隊。1968年3月,成立灣仔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屬珠海縣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屬珠海市管轄。1983年12月灣仔公社改為區公所,1984年6月,屬香洲區管轄。1987年4月,撤消區公所,改設灣仔鎮。2002年4月,灣仔「撤鎮改街」,設立街道辦事處,為香洲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行政區劃
下轄灣仔、桂園、連屏、銀坑、作物、富興等6個社區居委會和42個基層黨支部,還轄有南聯、作物、海灣、海鋒、銀坑、連屏等6個農村股份公司。
地理環境
伴隨着珠海經濟特區的成長,灣仔,這一方以往鮮為人知的寶地,經歷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宛如鑲嵌在南粵大地上的一顆珍珠,正放射出熠熠光輝,成為舉世矚目的地方。
人員和貨物都可方便地往返於珠港澳三地。1984年國務院確定灣仔為對外開放口岸。根據鄧小平同志制定的「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灣仔仍處在這「一國兩制」的交匯點上。
灣仔南面與橫琴島相鄰,有即將竣工的橫琴大橋相連接。橫琴是被廣東省確定的一個重點開發區;灣仔是大陸來往橫琴的必經之地。街道辦南又與珠海市重點開發區洪灣工業區相毗鄰。洪灣工業區規劃要建成一座有10萬人口的科技工業城。這樣,灣仔就必將成為橫琴島和洪灣工業區的後勤保障和配套服務基地。
街道辦西南緊靠珠海保稅區。珠海保稅區是1996年11月經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的,面積3平方公里。保稅區將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大力開展出口加工、保稅倉儲和轉口貿易,促進珠海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形成珠海新的經濟增長點。
灣仔南端臨海處的馬騮洲水道,是粵西地區來往港澳的水上要衝。街道辦區交通便利,有寬闊的南灣大道與市區連接,距拱北口岸僅3公里,距香洲城區20公里,距珠海港和珠海機場30公里。
灣仔獨特的地理位置,給它帶來了區位優越、政策優惠、信息靈敏三大優勢和交通運輸、人員進出境、貨物進出口三大便利,被人們譽為「珠海的寶地」、「特區的窗口」。
鮮花之鄉
灣仔的農田面積不大,農民們主要以種植鮮花為傳統產業。灣仔人好象個個都是種花能手,所種的菊花、劍蘭、芍藥、玫瑰、丁香、康乃馨……朵朵芬芳艷麗,逗人喜愛。史書早有記載:「灣仔鮮花四季不斷,當風和日麗,百花爭艷,漫步其間,香飄十里。」因此灣仔又有「鮮花之鄉」的美稱。人民富裕起來,要用鮮花點綴生活,對鮮花的需求越來越多。灣仔鮮花除了供應本地外,大部分運往澳門,在澳門的市場占有率達70%。每天清晨,當花農們迎着黎明的曙光,將一擔擔五彩繽紛的鮮花送上大船,駛向彼岸,去裝飾千家萬戶同胞家庭時,碼頭上那美麗、溫馨而熱鬧的情景,構成了灣仔又一道動人的風景線。
漁業市場
灣仔另一個傳統產業是漁業,主要有海洋捕撈和水產品養殖。灣仔鄰海資源豐富,為漁民們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財富。灣仔漁民同鄰近地區漁民聯合作業,僅96年在灣仔登記註冊的流動漁民船隻就有330艘,共3000多人。他們每年為國家提供了大量海產品,96年單在灣仔碼頭交易的海產品就有1188噸。
時代賦於灣仔人聰慧。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他們將大自然的賜予,通過自己的勞動,以商品的形式又奉獻給人們。灣仔的海產品如海鮮、鹹魚等,早就聞名遐邇;人們來到珠海,大多要去灣仔買一些鹹魚作「手信」帶回家鄉。1996年,灣仔將傳統的海產品貿易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先後興建了「珠海市灣仔海產品交易中心」和「灣仔海味交易中心」;市政府還以此作為珠海市的「菜籃子」工程項目。「海味交易中心」占地2000多平方米,設有130多個經營推位,每天都迎來了大批市民和遊客前去購買自己所喜愛的海洋食物。海洋商品貿易推動了灣仔商業的蓬勃發展。1996年灣仔商品零售總額達到2.63億元。
教育狀況
經濟的繁榮,帶動了社會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灣仔的領導者們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灣仔有自己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使100%適齡兒童都入了學,96%的小學畢業生升上了中學;隨着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人數在逐年上升。為了提高街道辦民文化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灣仔街道辦更以驚人的膽略,辦起了珠海市首家街道辦級廣播電視大學分校—灣仔街道辦電大,使灣仔人實現了「在自己家門口上大學」的夢想。
文體娛樂
灣仔街道辦每年用於文教體衛基礎建設的投資都在全街道辦財政總支出的60%以上。為了活躍群眾文化體育活動,1992年,灣仔投資3500多萬元,建起了一座現代化、多功能的「灣仔文化中心」,灣仔的職工、農民、漁民們在緊張工作之餘,到這裡盡情地娛樂,在輕歌曼舞中洗刷一天的疲勞,或者在案頭上、書本中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街道辦政府每年組織一次大型的群眾性文藝匯演,稱之為「文藝花會」,推動了職工業餘文化活動的健康開展。一年一度的「灣仔街道辦全民健身體育同樂節」,把街道辦上的群眾性體育活動推向高潮。96年那次賽事,兩天時間裡,有6000多人次參加了踢毽、桌球、象棋、圍棋、拔河及球類等13個項目的角逐,氣氛非常熱烈。除了政府辦文體外,企業也積極參與辦文體。幾個大企業出資組織的「中富杯」籃球賽、「永隆杯」象棋賽、「永興標」足球賽,以及「永隆少兒藝術團」等搞得有聲有色。
雙擁共建
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使灣仔街道辦與駐地部隊的「魚水情」更加深厚。街道辦民們把部隊當作一家人,互相幫助,互相支持。街道辦政府專門制定了有關制度,使「雙擁」工作成為制度化。如今,街道辦里軍警民共建結對子已有15對,參建單位23個。灣仔街道辦與海軍部隊「珠海艦」結為共建對子已有多年,彼此親如一家,互擁互助傳為佳話,雙雙被評為珠海市軍民共建先進單位。這些年來,灣仔街道辦還先後獲得「雙擁共建先進街道辦」、「擁軍優屬先進單位」等殊榮。軍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的深入開展,對整個灣仔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年來,灣仔街道辦實現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年年達標的好成績。由於灣仔街道辦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的出色成就,先後被省、市、區命名為文明單位和文明街道辦。
公益事業
熱心公益事業是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體現。灣仔人在奮力奔小康的同時,經常性地為建設家園、濟世扶貧、養老愛幼舉辦各種公益活動,深得社會各界和上級領導的支持和稱讚。
灣仔特色
灣仔海鮮街
灣仔有出海捕魚的悠長歷史,灣仔海鮮漁獲豐富,為灣仔海鮮的生產發展創造了歷史條件。灣仔海鮮街初成於2002年10月,由位於灣仔中盛路邊的商業街發展而成,由於獨特的經營風格和歷史背景,在打造特色產業的政策引導下迅速發展,形成具有旅遊特色的海鮮飲食一條街,對珠三角、港澳台、以及國內都產生較大的影響,外國遊客也絡繹不絕。但由於舊海鮮街建築物殘舊不堪、排污排水困難、停車位遠遠不足以及消防安全隱患等等的特定的經營環境很快就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為發展服務經濟,創造就業崗位,根據諸方面的綜合因素考慮,選址現新海鮮街重新建設。
灣仔新海鮮街位於南灣大道與華美路之間,沿灣仔避風頭排洪渠而建,歷史上的避風塘就是漁港,周邊漁民出海捕魚回來就在此交易。海鮮街集魚樂與飲食於一體,海鮮街魚類、貝殼種類繁多、品種齊全,集南海海洋魚類、貝殼於大匯,顧客在觀賞海鮮貝殼的同時,可以親自選購自己喜歡的漁獲併到喜歡的餐廳加工。新海鮮街餐廳可提供4900人同時就餐,提供就業崗位800個。海鮮街南側設沿街檔口,檔口長377m,面積約1500㎡,除西端已安排123個魚檔和7個蚝檔外,魚檔提供就業崗位約350個。新海鮮街餐廳經營戶於2009年1月12日試業、1月15日統一開業。餐廳有:海角一號、許生、漁家樂、華豐、大天然、鯉魚門、海儀、金碧濤、湛王、粵海灣、金坊、百里鮮、金灣食王、川林、一品鮮等共17多家餐廳。
海味中心
灣仔海味中心大樓位於灣仔南灣大道3007號,與濠江環島游、灣仔花卉市場隔路相望,大樓建築面積7,540.54㎡(其中三樓面積272.87㎡),樓前有廣場(面積約3000㎡)供車輛停放。其中南側一樓1,583.4㎡的面積已作為海味乾貨經營使用,海味乾貨市場為灣仔傳統產業,有125個經營檔口,檔口經營者主要為海鋒、海灣轉型漁民,檔口從業人數約250人。
視頻
珠海灣仔海鮮一條街,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海鮮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