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湯瑪斯·巴克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克禮,來源:公共領域, 維基共享資源

巴克禮白話字:Pa-khek-lé, Thomas Barclay,1849年11月21日-1935年10月5日),英國蘇格蘭傳教士。在19世紀末至台灣傳教近60年,創設了台南神學校、羅馬字白話字印館,和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

經歷

1849年出生於英國格拉斯哥,出身教會家庭,父親經商,同時也在教會擔任長老;1865年,巴克禮立誓奉獻傳教事業,像愛丁堡海外佈道委員會申請至中國傳教;在1869年進入蘇格蘭自由教會神學院就讀,畢業後赴德國萊比錫大學一年;在1874年12月抵達廈門開始學習閩南語,1875年6月來台灣,成為英國長老教會第5位來台的牧師,並向高雄李庥(Hugh Ritchie)學習傳教,1876年他從高雄轉移到台南傳教,並於1877年將高雄和台南兩所傳教所合併為一;1880年創立台南神學校(今台南神學院前身),共收15名學生,巴克禮擔任校長;1881年他利用回英度假時,到當地印刷廠學習印刷術,1884年回台蓋了新的印刷廠,稱為聚珍堂,俗稱新樓書房;1885年他正式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以羅馬拼音閩南語[1]。同年7月發生二崙事件,在二崙的莊民對信徒建教堂群起攻擊,巴克禮受派赴二崙解決,在聚會時數十名青年包圍教堂侮辱信徒,並以糞便潑得巴克禮全身他卻溫和的對暴徒說:「朋友,你們這樣做太可惜,把它用在田裡稻子會長得更好。[2]

1892年11月8日與同是蘇格蘭人的護士以利沙伯(Elisabeth Christie)結婚,1893年兩人一起到台灣繼續傳教工作[2]

1895年日軍攻台時,臺南城內重要人士決定與日軍交涉,發起和談的蔡夢熊兄弟找到與英國方面友好的同學許廷光,前去與英國領事胡力牆交涉,但胡力牆表示自己有官方身分不便出面,請他們去找長老教會宣教師,因此輾轉找上了巴克禮,巴克禮要求請求者自己寫下要跟日軍說明的「公稟帖」(請願書),和宋忠堅牧師及城內重要人士在內的一行人拿著英國國旗、燈籠、唱著聖歌走向日軍營區,向乃木希典的交涉,使日軍和平入城,並且保住府城人民的生命安全[3]

1919年6月25日,他因重譯白話字新約聖經,而獲母校格拉斯哥大學頒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1918年被英國聖經公會任命為榮譽終身總裁,1930年他再度完成舊約白話字聖經之翻譯。1934年巴克禮在台退休,1935年10月5日,因溢血病病逝新樓醫院,享年86歲,安葬於台南市郊三分子的基督教公墓[4]

紀念

在台南市的編號18號公園,為紀念英籍巴克禮牧師而命名巴克禮紀念公園,鄰近的南北向道路也命名「巴克禮路」,是台南市區第一條以外國人名字命名的道路[5]

影片

台灣生命力~獻身台灣一甲子 - 巴克禮

參考文獻

  1. 莊永明. 正港台灣人. 遠流 . 2000: 39–40. 
  2. 2.0 2.1 蘇文魁. 埋骨異鄉兩地的巴克禮牧師夫婦.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3. 《聚珍台灣專欄》那一夜,為台南解圍的巴克禮. 芋傳媒. 2018-10-20. 
  4. 盧俊義. 記巴克禮牧師逝世五十週年.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1985-10-06. 
  5. 蔡文居. 〈南部〉「巴克禮路」 南市首條外國人名字命名. 自由時報 . 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