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裡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裡街道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下轄的一個街道。位於廈門本島的北部,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轄區東至嘉禾路,西接東渡港區,南接湖濱北路,北至石鼓山,總面積12平方公里,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等榮譽稱號。[1]

中文名稱:湖裡街道

外文名稱: Huli Street

行政區類別:街道

所屬地區: 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

下轄地區: 18個社區

政府駐地:廈門市湖裡區湖裡大道43號聯泰大廈

電話區號:+86 (0)592

郵政區碼: 361006

地理位置:廈門本島的北部

面 積: 12平方公里

人 口: 174435人(2010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特區紀念館、博餅文化園

車牌代碼: 閩D

建制沿革

晉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縣,屬晉安郡(郡治福州),不久裁撤,併入南安縣,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閩國933年龍啟元年時升為同安縣,再次設縣,屬泉州。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縣西南部置大同場,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滅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1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人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築「廈門城」——意寓國家大廈之門,「廈門」之名自此列入史冊。《聖祖實錄》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改置興泉道,領興化、泉州二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駐廈門。《世宗實錄》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興泉道道治於泉州府屬廈門廳。《世宗實錄》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泉州府屬永春縣為永春州來道屬,改道名為興泉永道,至清末,興泉永道領府二一州:興化、泉州、永春州,直隸州一:永春州。清代開始,恢復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分防設廈門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1912年4月,劃出同安縣綏德鄉嘉禾置思明縣,9月升思明府,旋廢,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特別市,廈門市成立,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淪陷,1945年10月恢復廈門市建制,設中心(後改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4區,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1946年為中心區區公所。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9年9月下旬,初期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廈門市,同安縣屬福建省第五專區(1950年改名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廈門為福建省轄市。後改隸屬廈門。1950年10月廈門市設開元、思明、鼓浪嶼、廈港(後廢)、禾山5區。1981年設置,原屬開元區,1989年劃歸湖裡區。1997年,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湖裡、村里、華昌、南山、興湖、徐厝、後浦、塘邊、康祥、康泰、康盛、康暉、濠頭、金鼎、東渡、東港、東榮、東輝、東興、官任20個居委會。2004年轄14個社區:湖裡、村里、徐厝、濠頭、東渡、塘邊、後浦、金鼎、南山、康樂、康暉、怡景、和通、新港。

行政區劃

湖裡街道下轄18個社區,分別是:湖裡社區、村里社區、徐厝社區、濠頭社區、東渡社區、塘邊社區、後浦社區、金鼎社區、南山社區、東榮社區、康樂社區、康暉社區、康泰社區、怡景社區、和通社區、新港社區、海天社區、興華社區。湖裡街道〔代碼〕350206001:~001湖裡社區 ~002村里社區 ~003徐厝社區 ~004濠頭社區 ~005東渡社區 ~006塘邊社區~007後浦社區 ~011金鼎社區~013南山社區~015東榮社區 ~017康樂社區~018康暉社區 ~019康泰社區~023怡景社區~025和通社區 ~026新港社區~028海天社區 ~029興華社區

地理環境

湖裡街道成立於1981年9月,位於廈門半島的北部,東接嘉禾路,西含廈門三大港區,南鄰湖濱北路市政府行政中心,北至高崎國際機場,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誕生時間:1981年9月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家庭人口:下轄18個社區居委會。轄區總人口174435人(2010年)。1981年9月,湖裡街道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占有特區改革開放之先機,承受特區改革開放的薰陶。26年來,湖裡街道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牢固樹立「四謀發展」實踐要領,全面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紮實推進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概述

湖裡街道位於廈門島西北部,1981年9月,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占有特區改革開放之先機,承受特區改革開放的薰陶,在改革發展的進程中,湖裡街道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按照「四謀發展」實踐主題,全面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紮實推進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湖裡街道,以聯發公司為代表的2900多家股份制有限公司,以富豪公司為代表的5000多家個體私營企業,都已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廈華、金龍、達真等高新企業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經形成;以湖裡大道西側兩段改造升級的綜合性都市產業園已露端倪;在疏港路沿線聚集了600多家物流企業,有效牽動了區內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到「十五」末期,湖裡街道GDP總量完成76.2億元,是「九五」末期的2.5倍,年平均遞增20%以上;占全區比重由「九五」末期的45%上升到57%,增加了12個百分點;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是全區平均水平的1.5倍。2005年,街道實現財政總收入5.89億元,位居全省的街道之首。2006年GDP完成99.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32.2%,街道本級收入4500萬元,同比增長32.8%。湖裡街道,從一個小小漁村,「劇變」成了一個吸納數十億美元投資的載體。

獲得榮譽

湖裡街道先後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全國社區志願者活動示範街道」、「全國城市體育先進城區」、「全國體育先進街道」,「全國街道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街道之星」、「福建省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省文明單位」、「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省計生工作先進單位」、「廈門市創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突出貢獻單位」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