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湘年味,記憶里的龍燈花鼓(劉懿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湘年味,記憶里的龍燈花鼓》中國當代作家劉懿波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湖湘年味,記憶里的龍燈花鼓

那場紛紛揚揚的漫天瑞雪,豐腴了經年的憧憬和期盼,也成為新春最美麗前奏和裝點,拉開了2018新年的序幕。

一陣密密麻麻的鞭炮,一桌噴噴香香的年飯,一杯鬱郁濃濃的老酒,一個紅紅火火的圍爐,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新的一年開始了,全國各地自動開啟「春節模式」,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統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但各地習俗不盡相同,因此主要活動內容也不一樣。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是以「龍燈花鼓」這種最熱烈、最隆重、最流行的方式來慶祝。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新春娛樂形式。

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後出生的人應該還依希記得,那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傳統文化活動開始從「四舊」的禁錮中走出來,龍燈花鼓從新成為湖湘人民最主要的慶春活動。

一般由舞龍、地花鼓、牌燈和響器(鑼鼓)組成。當時,按我們這樣的年齡最多只能去舉牌燈,因為力氣太小,是舞不動龍把子的,也不會其它技術活,也就去湊個熱鬧,混口飯吃。

記得當時是由大隊(村)安排每一個生產隊(組)製作一條布龍,但由於當時實在太窮,有的生產隊買不起材料,只能做草把龍(稻草製作),但舞龍的熱情卻是絲毫不減。

那些「隱居」多年的老把式紛紛出山,手把手教年輕人耍龍的絕活,毫不藏私。有的還老當益壯,親自上陣,勇武不減當年。

長龍由珠叉、龍頭、龍身、龍尾、龍把組成。

珠叉象一把草叉,叉頭有一橫鐵梗,中穿一串圓鐵片,繫上紅綢子,舞動是鏗鏘作響,是整條龍的指揮系統。執珠叉者,必是舞龍之高手,懂得「二龍戲珠」、「穿花」、「火龍騰飛」、「蟠龍鬧海」等套路,有時還要指揮多條龍一齊表演。

龍頭製作要求也比較高,由木匠製作木質骨架,裁縫作布套蒙於其上,包括角、眼、耳、舌、須等。龍頭相對較重,要求舞龍頭者要孔武有力,身強體壯。

龍身製作相對簡單,一般是黃底紅邊,套於龍把之上。龍尾連在龍身之後。龍把相當於龍爪,是用於支撐龍身的木把子,把數一般為單數,如7、9、11、13等。

地花鼓屬燈舞類,最初僅限於春節等傳統佳節時與大鬧花燈活動穿插進行,匯同"獅子"、"龍燈"、"彩蓮船"一起進行表演,載歌載舞,情節生動,內容樸實,表演風趣。

地花鼓有對子地花鼓、竹馬地花鼓、圍龍地花鼓等形式。

對子地花鼓為兩人表演,兩男妝扮一旦一丑。丑角以系紅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為頭飾,身着一套淺藍色或黃色、黑色服裝,手拿巴蕉扇、紙扇、綢扇為道具,在兩眼和鼻子上劃三道白粉,俗稱「三花子」。旦角以頂綢帕、系手巾、扮仙頭、巴巴頭插紅、黃色飾物,身着一套用被面做的紅色的彩衣彩褲或彩衣彩裙,手拿絲織紅綢、酒杯為道具。旦、丑角都相距很近,來往舞時"背靠背,面對面",不能超過一條板凳的長度,所以表演不受場地限制,堂屋、稻場、屋場、階檐、船舶均可演出。

其它兩種地花鼓表演在形式和內容則相對豐富一些,有龍燈等相配合,場地相對來說也要大得多。

牌燈比較簡單,就是舉着的燈,外面是木製燈架,用皮紙蒙起來,中間放一白臘或煤油燈。皮紙上書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字樣,數量不限。夜晚燈龍常達數里路長,火樹銀花,頗為壯觀。隊伍擺放小有講究,常選四名精壯者於舞龍隊伍之前,其餘全部置於最後,選中於前者一般都是俊男美女。

響器的組成有五樣,一鼓、頭鈸、二鈸、大鑼、小鑼、演奏時以鼓為頭,交叉敲擊。

龍燈花鼓大年初一便可出龍,由大隊部統一安排,一天只跑幾個生產隊。這個生產隊要安排所有人員的中、晚餐,但都是免費的,當時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業務費,都是攤派到農戶,沒有一分錢的補助。如果哪幾家分到任務,主家便會覺得面子堂堂,十分高興。沒有攤上的,則覺得顏面掃地,會被認為是家境不行,或做不好飯菜。

龍燈進門前,主家很早就候在大門口,長板凳上擺着千籽鞭炮,香煙和紅包(稱包封)則懸掛於房檐下。鞭炮響起,龍燈進門,每間房子穿行之後,坪中舞起「柳絲」。而後用珠叉挑下包封,夠不着的就要立於龍把之上。

有面子、鞭炮放得多、包封大的人家,則啟動對子地花鼓,場地大、禮數更足,就唱圍龍地花鼓。一般來說,也只有大隊幹部或當地名門望族才放得起鞭炮、拿得起包封,也才能看得到圍龍地花鼓。當然,大隊部的禾坪上,那還是必須要唱一場的。

龍燈花鼓最為講究的是,不管龍燈是什麼時候進的哪一個家門,也不管你有什麼特殊情況。在正月十四和十五這兩天,去過的地方是一定要去圓燈的,否則被視為大不敬和大不吉。

圓過燈後,按規矩龍身要燒毀升天。一般來說,會集中於生產隊部的禾坪,草龍直接燒掉。布龍,則點上稻草堆,堆數為龍把子數,舞龍者舉龍從火堆上跳過,替代燒毀龍身,大吉升天。而後折了龍把子庫存,來年待用。

不過,這種盛況也已在記憶中封存了許久,多年不曾遇見了。長年日久,這耍龍燈花鼓的技藝和傳統的文化只怕也會失傳。

然而,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五瑞獸之首,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之圖騰文化。

讓記憶里數里長龍般的排燈亮起來,讓當年的不計酬勞的攤派飯香起來,敲起家鄉的皮鼓銅鑼,把人見人愛的地花鼓唱響三湘大地,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薪火相傳。

龍的故鄉,龍騰虎躍;龍的傳人,鳳表龍姿。 [1]

作者簡介

劉懿波,男,湖南南縣人。系湖南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