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唐代詩人張九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是唐代詩人張九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1]

這首詩寫的是廬山瀑布的遠景,每一聯都是從大處着手,不僅寫其形貌,更重在傳其風神。首聯讚嘆它從天而降的不凡氣勢;頷聯寫瀑布在雜樹和雲彩掩映中的風姿,若即若離,豪放而瀟灑;頸聯兩句分別從視覺寫其光彩奪目,從聽覺寫其聲威遠聞;尾聯讚嘆瀑布與天地相接的宏偉境界。詩中在描摹和讚美廬山瀑布壯美景色的同時,蘊含着詩人豪放的風度和開闊的胸襟,激情滿懷,壯志凌雲。這首詩濃墨重彩而又繁簡得當,毫不繁冗。

此詩約為張九齡出任洪州都督轉桂州都督前後所作。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為宰相[2]張九齡深受器重,引為本家,擢任中書舍人。開元十四年(726年),張說被劾罷相,他也貶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請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顧家鄉年老的母親。唐玄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湖口望廬山瀑布泉》[3]


作品出處;曲江集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張九齡

創作年代;唐代

作品原文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4]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詞句解釋

⑴湖口:即鄱陽湖口,當時歸洪州大都督府管轄。湖口遙對廬山,能見山頭雲霧變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閃耀的色彩。廬山,在今江西省。

⑵洪泉:指水豐勢強的瀑布

⑶迢迢(tiáo):形容瀑布之長。紫氛:紫色的水氣。

⑷雜樹:瀑布岩壁邊雜亂的樹木。

⑸重云:層雲。

⑹虹霓(ní):陽光射入竄的水珠,經過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現象。

⑺天清:天氣清朗。聞:聽到。

⑻靈山:指廬山。秀色:壯美景色。

⑼空:天空中的雲。氤氳(yīn yūn):形容水氣瀰漫流動。

白話譯文

萬丈瀑布飛流直下,好像從天上落下,四周呈現半紅半紫的霧氣。它穿過雜樹而直下,它穿過重重雲霧。陽光照射上去像一條彩色的虹霓,在這晴朗的天氣里,又好像聽到風雨的聲響。這廬山就如同仙山一樣,多麼壯美呵,煙雲與水氣融成一片。

作品鑑賞

張九齡驟失宰相張說的依靠,卻獲皇帝的恩遇,說明他的才德經受了考驗。為此,他躊躇滿志,在此詩中微妙地表達了這種情懷。

這詩描寫的是廬山瀑布水的遠景,而寓比寄興,景中有人,象外有音,節奏舒展,情調悠揚,賞風景而自憐,寫山水以抒懷,又處處顯示着詩人為自己寫照。

詩人欣賞瀑布,突出讚嘆它的氣勢、風姿、神采和境界。首聯寫瀑布從高高的廬山落下,遠望仿佛來自半天之上。"萬丈"指山高,"迢迢"謂天遠,從天而降,氣勢不凡,而"紅泉"、"紫氛"相映,光彩奪目。次聯寫瀑布的風姿:青翠高聳的廬山,雜樹叢生,雲氣繚繞。遠望瀑布,或為雜樹遮斷,或被雲氣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詩人以其神寫其貌,形容瀑布是奔騰流過雜樹,瀟灑脫出雲氣,其風姿多麼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聯寫瀑布的神采聲威。陽光照耀,遠望瀑布,若彩虹當空,神采高瞻;天氣晴朗,又似聞其響若風雨,聲威遠播。末聯讚嘆瀑布的境界:廬山本屬仙境,原多秀麗景色,而以瀑布最為特出。它與天空連成一氣,真是天地和諧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闊大。《易·繫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此用其詞,顯然寄託着詩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負。

總起來看,詩中所寫瀑布水,來自高遠,穿過阻礙,擺脫迷霧,得到光照,更聞其聲,積天地化成之功,不愧為秀中之傑。形象的比喻詩人遭遇和情懷,所以他在攝取瀑布水什麼景象,採用什麼手法,選擇什麼語言,表現什麼特點,實則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懷來取捨的。這也是此詩具有獨特的藝術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詩人自我化身,則比喻與被比者一體,其比興寄託也就易於不露斧鑿痕跡。

作為一首山水詩,它的藝術是獨特而成功的。乍一讀,它好像只是在描寫、讚美瀑布景象,有一種欣賞風景、吟詠山水的名士氣度。稍加吟味,則可感覺其中蘊激情,懷壯志,顯出詩人胸襟開闊,風度豪放,豪情滿懷,其藝術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詩言志",山水即人,這首山水詩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直欲逼真("奔飛"句下)。

《唐詩歸》:鍾雲:"似"字幻甚、真甚("日照"句下)。鍾云:惟望瀑布,故"聞"字用得妙。若觀瀑,則境近矣。又何必說"聞"字。譚云:瀑布詩此是絕唱矣。進此一想,則有可知不可言之妙。("天清"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蔣一梅曰:摹揣最肖物。周珽曰:結"空水"二字更奇,令人另豁眼縫。

《唐詩成法》:太白"秋風吹不斷,江月照還明",自是仙筆,全無痕跡。曲江"天清"句雄渾,又"共氤氳"三字傳神。若"一條界破青山色",雖未能免俗,東坡雲"不為徐凝冼惡詩"不亦過乎?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先生曰:通首生動有氣勢,結松率,然不忍刊。評:"洪"一作"紅",可與"紫"字相映。然廬山瀑布作"洪"乃當從"萬丈"生,"迢迢"字從"洪"字生,"紫"字取假對亦得。"似""聞"二字俱峭,"奔飛""灑落"亦乃排縱。

《唐詩近體》:清思健筆,足與太白相敵。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5]

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儀鳳三年(678年)出生於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張君政,曾任韶州別駕;祖父張子虔出任過竇州(治所在今廣東信宜縣)錄事參軍;父親張弘愈,曾為新州索盧縣(今廣東新興縣南部)縣丞。

張九齡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9歲知屬文,13歲能寫出好文章,時用書信干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讚賞他,說: 「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王方慶的讚嘆,對鼓勵他立下遠大志向有積極作用。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尤以詩歌藝術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作體現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以下這首《望月懷遠》可窺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天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代,嶺南尚在開化之中,張九齡的詩歌創作成就,對嶺南詩派的開創、形成和發展壯大,起了啟迪作用。後起廣東詩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園五子、明代南園後五子、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簡、宋湘,在他們的詩歌中,都可以有形無形地見到張九齡的影響,逐步形成嶺南詩派的獨特風貌。清人屈大均在論及嶺南詩歌的兩大流派時,曾說:「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始;以道為詩,自白沙始。」這是很中肯的。張九齡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後世。[6]

視頻

開元盛世的宰相張九齡,真乃著名詩人一代名相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參考資料

  1.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古詞名句網
  2. 唐朝歷史之宰相張九齡 樂阿伊 ,發布時間; 18-05-0411:37
  3.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古詞名句網
  4. 每日背詩 |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騰訊網,發布時間;2018-10/02-07:08
  5. 張九齡簡介 古詩文網
  6. 「張九齡」詩詞全集(199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