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中華民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湖南省 |
中文名 :湖南省 |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2%,在各省市區面積中居第10位。全省總人口6737.2萬人(2014年)。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唐朝譚用之有詩「秋風萬里芙蓉國」詠之,毛澤東更是用「芙蓉國里盡朝暉」讚美湖南。
湖南自古有「惟楚有材,於斯為盛」之譽。近現代以來,先後湧現了啟蒙思想家魏源,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左宗棠,維新志士譚嗣同、唐才常,辛亥元勛黃興、蔡鍔、宋教仁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南發生了秋收起義、湘南暴動、桑植起義、平江起義、通道轉兵、芷江受降等著名歷史事件。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為創建中國共產黨、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卓越貢獻;新中國授銜的十大元帥、十大將軍有九位是湖南人。建國後又湧現出胡耀邦、朱鎔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此外,從「試管嬰兒之母」盧光琇等著名科學家,到田漢、齊白石、黃永玉等知名藝術家;從沈從文、周立波等著名文學家,熊倪、劉璇等世界體育名將,到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湖湘人才聯袂而起、燦若星河。[1]
歷史沿革
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據寧鄉縣、安鄉縣、津市、澧縣、道縣和平江縣等地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證明,湖南境內在40萬年前有舊石器時期的人類活動,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種植稻穀,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湖南的先民就開始過定居生活。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
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蒼梧,洞庭二郡。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西漢初期屬於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
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
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南朝宋、齊、梁時分屬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荊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
隋高祖開皇九年(589年)平南陳,而統一中國後,在湖南設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從此在中國行政區劃史上開始「湖南」之名;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為長沙。
宋朝分全國為路,路下設州、府、軍、監,各轄若干縣。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
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10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明朝行省設布政使司,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為府(州),府下設縣,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郴州、靖州、永順軍民宣慰使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清朝地方政權實行省、道、府(直隸廳、直隸州)、縣(散廳、散州)四級制。康熙三年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靖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雍正二年,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
中華民國時,湖南廢除府、廳、州,保留道、縣兩級。民國三年(1914年)全省下設湘江、衡陽、辰沅、武陵四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道制撤消,僅存省、縣兩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湖南省劃為九區;1938年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1940年4月湖南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各區轄6-10縣不等,並成立長沙市(1933年)、衡陽市(1943年)兩省轄市。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前,湖南省有2市、10行政督察區、77縣,湖南省政府駐長沙。此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湖南省境的平江、瀏陽、醴陵、岳陽、臨湘、湘陰、長沙、酃縣、茶陵、攸縣、郴縣、宜章、永興、耒陽、資興、桂東、汝城、安仁、桑植、永順、龍山、大庸、石門、慈利、華容等25縣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或者成為游擊區,並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區蘇維埃政府170多個,鄉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910多個。省一級蘇區政府,有1930年7月30日成立湖南省蘇維埃政府;1930年10月成立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31年7月,成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後改為湘鄂贛省工農兵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成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1934年11月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以上均行使省級革命政權的職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初期設置長沙(1949年)、株洲(1956年)兩地級市,長沙、衡陽、郴縣、常德、益陽、邵陽、永州7個直屬專區,湘西行政區及所轄永順、沅陵、會同3個專區。2002年末,湖南省共計劃分為14個地區(13地級市和1自治州),12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4個市轄區、16個縣級市、65個縣和7個自治縣。
湖南在近代發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852年,曾國藩受命在湘組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變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陽、長沙先後被開闢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為「寄港地」。1903年,黃興創立華興會,成為同盟會和國民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6-1927年,北伐戰爭期間,湖南農民運動聲勢最為浩大,農會成員發展到600萬人。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在湖南省境進行過幾次極其慘烈的抗擊日軍的戰役,包括長沙會戰、衡陽會戰和常德會戰等。
地理環
湖南省位於江南,屬於長江中游地區,地處東經108°47′~114°15′,,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省界極端位置,東為桂東縣黃連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縣韭菜塘,南起江華瑤族自治縣姑婆山,北達石門縣壺瓶山。東西寬667公里,南北長774公里。[2]
地形
湖南地勢屬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
湘西有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山勢雄偉的武陵山、雪峰山盤踞,是湖南省東西交通的屏障。雪峰山從城步苗族自治縣至益陽境內是資水和沅水的分水嶺,是湖南省東、西自然條件的分界線。
湘南有南嶺山脈,峰頂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向東西方向延伸,是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山間盆地較多,谷地為交通要道。
湘東有幕阜、連雲、九嶺、武功、萬洋、諸廣等山,海拔一般為500-1000米,均為東北—西南走向。湘中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廣布。這些盆地多為河谷溝通,並有河流沖積平地。
湘北為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全省東、西、南三面山地環繞,逐漸向中部及東北部傾斜,形成向東北開口不對稱的馬蹄形。省內大於海拔2000米高點的分布與地勢總特點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東、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炎陵縣的神農峰(酃峰)是省內地勢的最高點,峰頂海拔2122.35米。東南部有桂東縣的八面山,峰頂海拔2042米。湘南有道縣的韭菜嶺,峰頂海拔2009米。西南部有城步縣的二寶鼎,峰頂海拔2024米。西北部有石門縣的壺瓶山,峰頂海拔2099米。湖南地勢的最低點,是臨湘縣的黃蓋湖西岸,海拔只有24米,與省內最高點相差2000米左右。
地貌
湖南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地貌按成因可分為:以流水地貌為主,占全省總面的64.76%,岩溶地貌次之,占25.97%;湖成地貌最小,僅占2.88%,水面積占6.39%。按組成物質(不含水域)分沉積岩(包括砂質岩、碳酸鹽岩、紅岩、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為主,占全總總面積的57.75%;變質岩類地貌次之,占24.99%;岩漿岩類地貌,僅占8.87%。按海拔高度(含水域)分,以300米以下地貌為主,占全省總面積44.27%;300米到500米地貌次之,占22.58%;500-800米地貌占18.43%;800米以上地貌占11.72%。按形態分,山地(含山原)占全省總面積51.22%,丘陵占15.40%,崗地占13.87%,平原占13.11%,水面占6.39%。全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為主,合占總面積的66.62%。
水文
湖南省河網密布,流長5公里以上的河流5341條,總長度9萬公里,其中流域面積在55000㎞²以上的大河11117條。省內除少數屬珠江水系和贛江水系外,主要為湘、資、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順着地勢由南向北匯入洞庭湖、長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洞庭湖水系。湘江是湖南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七大支流之一;洞庭湖是湖南省最大的湖泊,跨湘、鄂兩省。
氣候
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氣候年內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乾旱。氣候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第三,氣候垂直變化最明顯的地帶為三面環山的山地。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湖南年日照時數為1300-1800小時,湖南熱量豐富。年氣溫高,年平均溫度在15-18℃之間。湖南冬季處在冬季風控制下,而東南西三面環山,向北敞開的地貌特性,有利於冷空氣的長驅直入,故一月平均溫度多在4-7℃之間,湖南無霜期長達260-310天,大部分地區都在280-300天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間,雨量充沛,為我國雨水較多的省區之一。
人口
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5個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漢、苗、土家、侗、瑤、回、壯、白族等9個民族,世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東山區。少數民族人口共680萬人,占湖南省總人口的10%左右,大多聚居在湘西和湘南山區,少數雜居在湖南省各地。在少數民族中,苗族和土家族人口最多,主要分布於湘西北,建立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