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的西南部,東望荊襄、南通三峽、西接重慶、北臨武當 。地理坐標為東。[1]
109°56′02″~110°36′55″,北緯31°21′56″~31°43′13″。是典型的構造地貌生態綜合型地質公園,公園總面積1022.72平方公里。由五個園區組編輯成,分別為神農頂園區、官門山園區、天燕園區、大九湖園區和老君山園區。
中國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所在的地區大地構造位置十分顯著,是揚子板塊北緣大巴山、川東雪峰山及鄂西大洪山三大弧形構造帶的交匯位置。
2013年9月9日,神農架被認證為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價值
大地構造學意義
公園位於揚子板塊北緣、秦嶺—大別造山帶東段,兩大塊體碰撞拼合的位置,二者以城口斷裂帶為界。神農架地區位於大巴山前陸構造帶東段,雪峰山前陸與大巴山前陸的複合區域,北側為南秦嶺武當隆起,南側為侏羅紀秭歸盆地。
層型剖面及其地質意義
神農架地區地層發育齊全,包括有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第四系地層,尤以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南華系、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出露最好。
神農架地區是世界上晚前寒武紀地層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是神農架群及群內各組層型剖面的命名地,組成神農架地區乃至揚子地塊北緣及整個中國南方最古老的褶皺基底之一。為解決中國這一時期的地層對比和建立上前寒武系層序提供了重要依據,對研究晉寧運動、揚子地塊成生演化乃至全球羅迪尼亞超大陸的形成與裂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元古界神農架群含疊層石白雲岩及古生物鐘
神農架地區發育有大量保存很好的疊層石,是中國南方元古代疊層石的典型地區之一。對神農架地區的疊層石前人有些研究,但未見有進一步的研究。
神農架地區元古代疊層石類別多樣,紋層清晰,是進行古生物鐘研究的理想素材,通過對疊層石紋層以樣品數字圖像的灰度值作為計量紋層個數和厚度變化的指標,通過測量樣品切面上沉積紋層色度變化,求取紋層個數和厚度,利用紋層厚層度數據序列的頻譜分析方法,識別疊層石多級生長周期的信息,確定元古代當時的古氣候及天文周期等基礎地質研究。
新元古界早期基性岩牆群及與羅迪尼亞超級大陸演化
神農架地區前寒武紀發育有基性火山岩及基性岩,其中中元古代為基性火山岩,均已變質,原岩為拉斑玄武質火山岩,主要為大陸拉斑質玄武岩,見有氣孔—杏仁狀構造。新元古代發育基性岩,岩性為輝綠岩和輝長岩,普遍呈岩脈、岩牆產出。可能是在拉張環境下由先前被俯衝帶流體交代的地幔源重熔的結果。其形成於770Ma左右,與羅迪尼亞超級古陸裂解時間一致,可能跟羅迪尼亞超級古陸裂解構造背景相關。此外,大陸拉斑質玄武岩通常為裂谷初期的產物,代表了伸展構造環境,也進一步證實了與羅迪尼亞超級古陸裂解有關。
南華系南沱組冰磧岩及「雪球地球」事件
神農架新元古界由下自上分為青白口系、南華系、震旦系,其中南華系分為兩統四組,下統為蓮沱組,上統自下而上分為古城組、大塘坡組和南沱組。古城組和南沱組是主要由冰成岩組成的冰成層位,大塘坡組屬間冰期沉積。冰成岩層分布的地域性特徵明顯,大致以神農架背斜軸部為界,其西下震旦統出露完整,其東缺失蓮沱組至大塘坡組,南沱組以角度不整合直接覆於神農架群之上。
陡山沱組蓋帽白雲岩及氣候回暖事件
蓋帽碳酸鹽岩是指直接覆蓋於新元古代冰磧岩之上的,主要由微晶方解石和白雲石等組成的相對均質的薄層狀碳酸鹽岩地層。蓋帽白雲岩標誌着新元古代全球性冰川「雪球地球」事件的結束,其獨特的沉積構造以及顯著的碳同位素負漂等地球化學特徵,讓國內外學者們得以通過蓋帽白雲岩的成因探討去還原新元古代冰期末事件古地理的研究。
發育在約635Ma前的華南的陡山沱組蓋帽碳酸鹽岩覆蓋於南沱組冰磧岩之上,是發育最好的蓋帽碳酸鹽岩之一。中國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內震旦系陡山沱組地層出露完好,沉積連續,緊鄰中國震旦系典型剖面所在的三峽地區,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闡明新元古代晚期蓋帽碳酸鹽岩的特徵和成因及新元古代末期冰期結束時的環境變化。
震旦—寒武系黑色岩系及成礦作用
「黑色岩系」又稱「黑色頁岩」,是一套以富含有機質為特徵的海相細粒沉積岩的總稱,包括各種暗色頁岩、硅質岩、粉砂岩和少量碳酸岩。黑色岩系常是多種有用元素如Cu、Pb、Zn、Ni、Mo、V、U、Au、Ag、Pt、P的重要載體,多種稀有和稀土元素也在其中富集,世界上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即產在黑色岩系中,素有「多元素富集體」之稱,長期以來得到地學界的重視。
神農架震旦晚期—寒武早期形成一套硅質岩、碳質頁岩、碳酸鹽岩和磷塊岩組成的黑色岩系,是中國南方這一時期黑色岩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分布廣泛、發育完整、化石豐富,可以與亞洲、歐洲、北美洲、澳洲同時期黑色岩系進行對比。神農架地區重要的「成磷」及其它成礦事件,多與黑色岩系有關。
神農架隆起北緣逆沖推覆構造及其地質意義
由神農架地區河流深切作用而出露的被掩蓋於推覆體之下的下古生界震旦紀剖面,可以初步獲知神農架推覆體的推覆規模要大大小於其北面的武當推覆體。並對該推覆體構造的岩石特徵、構造樣式、變形機制等方面進行研究,從而進一步釐清對該地區大地構造格局的認識,建立與周邊重要地質構造單元的關聯,對揚子板塊北緣的區域地質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神農架地區內的陽日灣斷裂是神農架推覆體的主滑斷裂,由一系列向南的高角度逆沖斷層組成。逆沖斷層向下變緩呈犁狀,在推覆體內部發育一系列疊瓦狀次級逆沖斷層,向造山帶陸腹傾斜,並歸於統一的主滑脫面。沿着該主滑面,區域內中元古界亂石溝組的海相沉積物逆沖於古生界的陸相沉積物之上,並且以陽日灣斷裂為界,區域內南北方向可分為兩個不論是地層特徵還是構造特徵均有顯著差異的亞帶。
神農架地區的中—新生代隆升
晚侏羅紀至晚白堊紀早期(160Ma±-98.4Ma)的燕山運動使大巴山發生持續的陸內造山作用,在近S-N向的擠壓作用下,神農架—黃陵地區快速隆升,周緣蓋層發生強烈變形,形成一系列東西向褶皺構造,繼承並改造了印支期褶皺沖斷構造。晚白堊世早期之後,區內隆升緩慢,江漢盆地等主要以沉積作用為主,黃陵隆起也相對穩定。自始新世—漸新世(36.7Ma-28.4Ma)以來,黃陵地區再次快速剝蝕冷卻,反映了喜山期以來的隆升剝露作用。
神農架地處大巴山弧形構造和雪峰山弧形構造的疊合部位,研究其中—新生代以來的隆升剝蝕作用對於認識南北兩大構造體系中新生代以來的構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紀冰川地貌及其全球氣候意義
神農架地處鄂西山地地區,由6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所組成。鄂西山地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部邊緣,而神農架主峰地區的海拔又是其中最高的組成部分。在此發育有多種類型的冰蝕和冰川堆積地貌,其主要見於大九湖、神農頂以及木魚的青天袍等地,可以分出三次冰期和兩次冰緣期。冰川侵蝕地貌形態清楚,尤以冰川槽谷和冰磧堰塞湖保存最好。此外,還有發育完好的冰斗、角峰、刃脊等,也有相應的冰川堆磧物,如側磧、底磧、漂礫等。
神農架犀牛洞更新世犀牛化石的發現及其古生物意義
長期以來,中國南方地區更新世的犀牛化石絕大多數都被歸入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湖北神農架犀牛洞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犀牛化石也不例外。但最新研究表明,神農架犀牛洞的犀牛化石應當歸入基什貝爾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該種以往主要發現於中國北方。在長江以南也有所報道,就豐富程度和保存完整狀況而言,神農架犀牛洞的犀牛化石無疑是中國南方動物群中最好的,尤其是有一個基本完好的幼年個體頭骨,十分難得,儘管以前曾在周口店有過幼年頭骨的報道,但其化石材料而今已下落不明。此外,神農架犀牛洞也是迄今為止在中國中南部地區發現的海拔最高的第四紀犀牛化石地點,同時也是目前所知在我國分布最南的梅氏犀的可靠化石地點。因此,該地點不僅對研究犀牛化石本身,而且對研究神架地區第四紀晚期生態環境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大九湖泥炭剖面及其全球氣候意義
大九湖泥炭沼澤是中緯度亞熱帶地區少有的亞高山沼澤,位於公園的最西端,盆地內側發育有較寬闊的坡度較緩的台地,海拔1740-1760m,由更新世中期—晚期的黃土狀堆積物構成,上部為黃褐色亞黏土,下部為棕黃色亞黏土,並含有潛育化灰白色綠色條帶,厚度達5m以上。記錄了亞熱帶喀斯特區沼澤形成、發育及古環境變化的信息,泥炭中的孢粉記錄了全新世植被、氣候與環境演變序列。通過對該剖面的有機碳、氮和有機碳同位素等多種氣候環境代用指標的研究,確立突變事件的發生和持續時間及季風轉型特徵。
主要景觀
主要景區
大九湖景區
湖濕地公園位於陝、渝、鄂三省交界之處,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說,因其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被成為湖北的呼倫貝爾。大九湖四周高山環繞,東西有九個大山樑,森林密布,平原上有九個湖泊。
天生橋景區
天生橋景區位於老君山下,是一個集奇洞、奇橋、奇瀑為一體的休閒健身、探險攬勝的生態旅遊區。天生橋景區海拔1800米,總面積20平方公里。天生橋的岩石大多為白雲岩,屬於19~10億年間形成的「神農架群」石槽河組。
神農頂景區
神農頂景區展示了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內最為經典震撼的地質地貌景觀。景區內的神農頂、杉木尖、大神農架、大窩坑、金猴嶺、小神農架諸山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是大巴山脈最高處和神農架林區最高一級夷平面,堪稱「華中屋脊」,是長江與漢江的分水嶺。主要地質景點有神農頂、神農谷、嘹望塔、板壁岩、大龍潭、陰峪河、金猴嶺、涼風埡、太子埡等。
天燕景區
天燕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神農架西北部,總面積約926.24平方公里。是以原始森林風光為背景,以神農氏傳說和純樸的山林文化為內涵,集奇樹、奇花、奇洞、奇峰與山民奇風異俗為一體,以反映原始悠古、獵奇探秘為主題的原始生態旅遊區。
神農壇景區
神農壇景區是神農架唯一的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AAAA級景區,它以神農炎帝文化為內涵,集中展示神農始祖業績與功德並集珍惜古老孑遺樹種及科研為一體,以突出尋根祭祖的文化旅遊區。神農壇景區由神農祭壇、千年杉王、古老植物園、奇石館、盆景園、茶社、購物廣場、篝火晚會組成。
官門山景區
國家AAAAA級景區,官門山生態科普景區位於神農架省級旅遊度假區木魚鎮官門山,209國道旁,是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重要景區和絕版景區,也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地質景觀有:南沱組冰磧岩、亮石坪水晶洞、神農架群石槽河組、鄭家埡組、含孔雀石白雲岩、硅石礦、官門山斷裂等。官門山也是神農架珍稀植物繁育基地,建有珍稀植物保護園、博物館等。
園區
神農架自然展覽館位於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官門山園區,始建於2008年,占地2.6公頃,建築面積8575平方米,於2011年試運行,2013年4月正式開館。神農架自然展覽館設有地質博物館、科普電影館、地貌館、歷程館、奇石館、書畫館、生物館、科考館、民俗館9個主題館以及野人洞、弧幕影院和茶廊等附屬設施,全面展示了神農架獨特的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淳樸的民風民俗和神農架的科學考察歷程,充分發揮了收藏研究、宣傳教育、觀光娛樂等功能,是公眾了解神農架的重要窗口。
其中地質博物館和科普電影館全年開放,2013年4月開館以來接待各級領導和各類專家、學者近五千人,接待各類遊客5.5萬人次。
主要景點
長江與漢江分水嶺
神農架山脈是大巴山東延余脈,其中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的高腳岩、小界嶺、大界嶺、猴子石、大神農架、神農頂、雨帽尖、老君山、太陽坪等山峰大致呈東西向展布,是湖北省內長江與漢江的第一級分水嶺,山北有堵河、南河兩條水系流入漢江,山南有香溪河、沿渡河(神農溪)兩條水系流入長江。
神農谷石林
「神農谷」海拔高程為2820米,從觀景台至谷底落差達400米。神農谷處於神農架群石槽河組白雲岩出露區,白雲岩形成於距今12-10億年。由於強烈的擠壓和褶皺,高角度裂隙十分發育。流水沿裂隙侵蝕、溶蝕,雕塑出了今天的奇峰秀谷,叢生石林。為了使遊客能盡興地觀賞這神奇的景觀,公園特別設計修建了一條4.4公里長的步行棧道。
太子埡原始森林
「太子埡」因為唐朝的太子李顯曾經在此遊歷而得名。沿着1.6公里的棧道,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原始森林和高山箭竹林。這裡的大樹許多都生長在石頭上,有幾百年歷史了。
板壁岩石芽群
板壁岩一帶的石芽群,是流水沿神農架群礦石山組白雲岩中的節理、裂隙、層面不斷溶蝕,再經寒凍、冰劈、風蝕等作用逐步形成的。
涼風埡不整合
涼風埡組頂部的灰色粉砂岩與上覆蓮沱組礫岩呈不整合接觸,下部砂岩被上部礫岩所覆蓋,接觸面凹凸不平,具侵蝕與底沖刷現象。這種上、下地層的接觸面稱為不整合接觸面,說明其間經過了構造運動,有地層缺失。
陰峪河大峽谷
陰峪河源於神農架山脈板壁岩的南端,由南向北穿過密林深谷注入房縣的九道河,因從陰森的峽谷中穿過而得名。從觀景台往北遙望,陰峪河峽谷上部(寬谷)呈U字型,下部(窄谷)呈V字型,說明峽谷是冰川刨蝕和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產物。峽谷深切達千米,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燕子洞
燕子洞因棲居數千隻短嘴金絲燕而得名的岩溶洞穴。這是一種失掉了候鳥特徵、方位識辨能力很強的古老海洋金絲燕的變種,名「短嘴金絲燕」。通常,這些可愛的精靈成對地築巢於乾燥的洞壁棲歇。燕子洞洞口海拔2343米,洞口朝北,高17米,寬20米。溶洞由北東向南西方向延伸3700米,主洞兩側沿節理、裂隙發育多處支洞。
地質景觀
鱷魚石
在神農祭園古滑坡體上,有一些從周圍山峰崩落下來的石槽河組的白雲岩轉石,植物在轉石節理、層面、裂隙中生長,根劈現象明顯,像一個大盆景。其中之一形似鱷魚頭,故稱之為「鱷魚石」。
小當陽脊峰
由於小當陽地區強烈抬升和河流下切,當陽河與黃岩河深切石槽河組以白雲岩為主的岩石,在兩河交匯處,形成刀刃狀的脊峰,石槽河組的白雲岩較為堅硬,有利於脊峰的保存。
溶洞奇觀-冷熱洞
天生橋東北伊家坡一帶分布着石槽河組白雲岩,山腰約海拔1500米處有一溶洞,深500米,洞內怪石嶙峋,鍾乳奇妙,內有小溪。由於洞內外氣溫完全相反,內暖外冷,外熱內涼,冬天暖氣融融,夏天寒流襲人,偶見冰凍奇觀,故名「冷熱洞」。這種現象與洞內外氣流溫度反差較大等條件有關。
野人峰石柱
植物常在有殘留土壤的節理裂隙中生長,當植物深深植根于山崖的石縫中並不斷長大時,可沿縫隙劈開岩石,這便是根劈—生物風化作用。張巴河出露的神農架群石槽河組白雲岩,節理髮育,根劈現象常見。最典型的是根劈、寒凍與岩溶共同形成「野人峰」石柱,巍然挺立。
望夫石
望夫石位於大窩坑山頂東北的一個埡口中,該石有石槽河組的白雲岩所組成,其垂直節理髮育,是經過長久的風化剝蝕以及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個殘餘體。
長岩屋冰川漂礫
長岩屋處於紅石溝冰川「U」形谷的上游,這裡谷底開闊,海拔2600米左右,谷坡階地上散布有大大小小的岩塊。谷底冰磧物為一套棕黃色砂石層,泥礫表面已風化,呈桔黃色,內部較新鮮的泥礫呈灰白色,礫石分選極差,岩塊和岩屑多呈稜角狀,磨圓差,有的礫石上有明顯的磨光面。還有大漂礫分布,是第四紀冰川運動留下來的「漂石」。
侵蝕溝
沿石槽河組可溶性白雲岩兩組相互垂直的柱狀節理、近於直立的層面和裂隙發生岩溶、根劈、寒凍、冰劈及崩塌等,形成侵蝕溝,其展布方向平行於兩組相互垂直的柱狀節理的其中一組。
箭指藍天
沿大窩坑組可溶性白雲岩兩組相互垂直的柱狀節理髮生岩溶、根劈、寒凍、冰劈及崩塌等,形成尖棱狀板條形石柱,形似指向藍天的利箭。
神農祭壇滑坡
神農祭壇為一巨型的古滑坡體,曾堰塞河道,現外彎的河流即是滑坡滑動所致。滑坡後緣高程1700米,前緣高程1300米,該滑坡為岩質滑坡,滑坡平面形態呈靴狀,剖面形態呈台階狀。
滑體物質為碎石土,結構鬆散,透水性好。最上一級平台立有傳說中的神農牛首人身雕像(古代農耕部落的圖騰)。往下一級平台聳立着千年古樹鐵堅杉,它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是由於滑坡體中土石破碎,有利於根系向深部發育,吸取足夠的養料和水份,滿足上萬平方米葉面進行光合作用的需要。被譽為「活化石」的香果樹也生長在滑坡前緣的斜坡上。
發展建設
發展歷程
1986年,國務院批准神農架為國家級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
1987年,湖北省人大通過了《湖北省神農架自然資源保護條例》。
199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
1995年,成為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十個示範保護區之一。
2005年,神農架被國土資源部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6年,組建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
2008年,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
2013年9月9日,神農架被認證為世界地質公園。
建設情況
神農架地質公園自批准建立以來,共實施了6期建設(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6期),共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310萬元。重點建設地點集中在神農頂景區和官門山景區,主要完成了地質公園主副碑建設、標識說明系統建設、重要地質遺蹟保護項目建設、科研與科普建設、地質博物館場館建設、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成了官門山保護站、猴子石保護站、板橋保護站、老君山保護站建設及人員培訓等工作。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中國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所在的神農架林區,199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公園生物多樣性豐富。
截止2014年,公園內高等植物3239種,森林植被茂密,植物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96%。
動物資源
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有脊椎動物493種,其中,哺乳類75種,鳥類308種,爬行類40種,兩棲類23種,魚類47種。神農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種類動物有川金絲猴、金錢豹、黑熊、獼猴等獸類;金雕、白鸛、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角鴞等鳥類。神農架在全球193個生物地理省中,代表了中緯度地區最具典型意義的、保存完好的生態系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