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武夷山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武夷山記》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寫的一篇遊記。文章記敘遊覽福建崇安境內的武夷山的經歷。文章抓住武夷山山水結合的特點,以"九曲"為線索,重點描寫舟游的情景,描繪了峰崖岩穴、竹樹樓台的奇形異狀,突出了武夷山曲、峭、新、遒緊的特色。行文中不時抒發心靈感受,饒有韻致。

游武夷山記

凡人陸行則勞,水行則逸。然游山者,往往多陸而少水。惟武夷兩山夾溪,一小舟橫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聲響。客或坐或臥,或偃仰,惟意所適,而奇景盡獲,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宮,下曼亭峰,登舟,語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過一曲,汝必告。"於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睾如也。二曲而至鐵城障,長屏遮迣,翰音難登。三曲而至虹橋岩,穴中庋柱栱百千,橫斜參差,不腐朽亦不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書院。六曲而至曬布崖,崖狀斬絕,如用倚天劍截石為城,壁立戌削,勢逸不可止。竊笑人逞勢,天必夭閼之,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凌逼莽蒼,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徑愈仄,竹樹愈密。一樓憑空起,眾山在下,如張周官《王會圖》,八荒蹲伏;又如禹鑄九鼎,罔象、夔魈,軒豁呈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風起,萬怪騰踔,如欲上樓。揭鍊師能詩與談,燭跋,旋即就眠。一夜魂營營然,猶與煙雲往來。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武夷之八曲也。聞九曲無甚奇勝,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學古文者也,以文論山:武夷無直筆,故曲;無平筆,故峭;無復筆,故新;無散筆,故遒緊。不必引靈仙荒渺之事。為山稱說,而即其超雋之概,自在兩戒外別豎一幟。余自念老且衰,勢不能他有所住,得到此山,請嘆觀止。而目論者猶道余康強,勸作崆峒、峨眉想。則不知王公貴人,不過累拳石,浚盈畝池,尚不得朝夕遊玩;而余以一匹夫,發種種矣,游遍東南山川,尚何不足於懷哉?援筆記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詞句注釋

武夷山:山名,在福建崇安境內。

偃(yǎn)仰:俯仰。

洵:確實,實在。

武夷宮:即沖佑萬年宮,在大王峰南麓。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名天寶殿。後改會仙觀,清名沖佑萬年宮。

曼亭峰:即幔亭峰,一名鐵佛嶂。其形如幄,頂平曠。相傳有神人降此峰,自稱武夷君,設宴請眾鄉人。

九曲:武夷溪水曲折,中有九個較大的彎道,故稱九曲。三十六峰即在九曲之內,自宋以來有"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之語。

玉女峰:山形孤峙獨秀,如美女佇立,故名。周圍有妝鏡台、浴香潭等景。與兜鍪峰並立於二曲之溪南。

睾(gāo)如:高的樣子。

鐵城嶂:亦名掛榜岩。山石黝潤,深蒼如鐵,壁立如板,故名。

翰音:《禮記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雞曰翰音。"也指飛向高空的聲音。《易中孚》有"翰音登於天"之句。此處或可釋為飛禽難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飛的聲音也超越不過。

虹橋岩:在三曲,山懸崖洞中架有橋板,歷千年而不朽。

庋(guǐ):置放,收藏。

文公書院:初名隱屏精舍、武夷精舍,在五曲,為朱熹講學處。宋末擴建為紫陽書院,有仁智堂、隱求室、晚對亭等,今多圮廢。

曬布崖:在六曲。崖上平坦,如劍削然,垂直豎立。

戌削:陡峭。

夭閼(è)之:使它夭折。

莽蒼:指天空。

天游:天游峰,在仙掌岩邊。以其高聳人云,人行其上如游天上,故名。峰頂有一覽亭。又有天游觀、胡麻洞、妙高台等勝,稱武夷第一勝地。

周官《王會圖》:周公以王城建成,大會諸侯,創朝儀貢禮,史官因作《王會篇》,以紀之,見《逸周書》。後人繪諸侯百官朝拜盛況為《王會圖》。

八荒:八方蠻荒之地。

禹鑄九鼎:傳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以象百物。《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

罔象:傳說中的水怪。夔(kuí):傳說中山林中的精怪。魈(xiāo):山林之怪,《抱朴子·登涉》雲形如小兒,獨足向後。

軒豁:形象鮮明。

騰踔(chuō):騰跳,形容風聲的奇特。

揭鍊師:姓揭的道士。鍊師是對道士的尊稱。

燭跋:蠟燭點完燃盡。

營營:往來盤旋貌。

小桃源:在三仰峰下。宋天聖年間,石崖坍疊,相倚成門,過石門則有田園廬舍,類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故名。伏虎岩:在八曲,狀如羅漢伏虎。

自崖而返:語出《莊子·山木》,"君其涉於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後常用作送別之辭。這裡借用字面意思,意為到此而回頭。

遒(qiú)緊:結構緊湊,語言精練。

在兩戒外:這裡指與天下名山氣勢不同。兩戒,《新唐書天文志》:"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南戒相當於四川、陝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一帶,北戒相當於青海、陝北、山西、河北、遼寧一帶。

觀止:言所見臻於完美,無以復加。

目論:從表面上揣度。

崆峒(kōng tóng):在甘肅平涼市西,為西北名山。峨眉:在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山勢雄偉,多石龕洞穴,有雲海偉光之勝景。

發種種:頭髮短少的樣子。喻年老。

白話譯文

一般說來,人們走陸路容易疲勞,走水路就閒逸。但是在山區遊覽,往往是陸路多而水路少。只有武夷山是兩座山夾着一條溪流,一隻小船逆流而上,山溪水流急,發出悅耳的聲響。遊客可以坐,可以躺,可以隨意俯仰,全憑自己的意願,而山上的奇景一覽無餘,實在是所游山中最舒適的。

我在武夷宮住宿,從曼亭峰下來,上了船,對引路的人說:"這山有武夷九曲的名稱,如果經過一曲,你一定要告訴我。"於是過第一曲而來到玉女峰,只見三座山峰比肩並列,高峻挺拔。第二曲來到鐵城障,像長長屏風樣的山岩遮攔阻擋着,似乎聲音也難傳進去。第三曲來到虹橋岩,洞中像藏着千百根房柱斗,橫斜高低,不腐爛也不倒塌。第四曲、第五曲來到文公書院。第六曲來到曬布崖,崖壁的形狀刀新似的,像用倚天長劍新截石頭為城,石壁陡峭聳立,像要向上奔騰,其勢不可阻擋。我暗笑人若是仗勢逞能,天公必然要加以扼制,唯有對山卻放任它橫行直刺,以至逼近蒼天,而天也不發怒,這是為什麼呢?第七曲來到天游峰,山越來越高,路越來越窄,竹子樹木也越來越密。一座樓閣凌空而起,眾山都在它的下面,像鋪開一張周官《王會圖》,八方荒遠的山都蹲伏着羅拜;又像大禹鑄造的九鼎,山林溪水中的各種精靈鬼怪,全都顯露出它們的形態。這天晚上月色很亮,三更時分起了風,如同千萬鬼怪在奔騰跳躍,就要上樓來。揭師父很能做詩,和他談論,一直到蠟燭燃盡,才去睡黨。一夜夢魂索繞,飄飄然還在山中與雲煙往來。第二天早上,來到小桃源伏虎岩,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聽說第九曲沒有什麼好景致,於是從崖上返回。

嘻!我是學古文的,如果用文理來形容山勢,武夷山沒有直筆,所以曲折;沒有平筆,所以險峭;沒有重複之筆,所以新奇;沒有閒筆,所以警拔有力。不需要引用靈仙怪異荒誕虛無的傳說替山稱揚,就說它超雋的氣概,也能在南北兩大山系之外獨樹一幟。我自感年老體弱,勢必不能再游別處,能夠到武夷山,也就可算是看到了最好的景致而不會再有更好的了。光看表面的人,說我很健康,勸我再游崆峒山、峨眉山,他們不知道那些王公貴人,堆起幾塊拳頭大的石頭,開鑿畝把大的池塘,尚且無法早晚玩賞,我一個平民百姓,頭髮已經短而稀少,能游遍東南一帶的山川,難道心裡還有不滿足的嗎?於是拿筆作記,既是為這次遊覽感到慶幸,同時也是用來自己終止自己的遊歷。[1]

創作背景

福建崇安縣的武夷山,是中國有名的風景區,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前人曾用"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來概括武夷的水光山色。袁枚這次遊覽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年七十一歲。

作品鑑賞

游武夷山,在九曲溪乘坐竹筏,可免去不少登山跋涉之苦,又可得"水中看山"的妙趣。文章正是抓住這一特點着筆。先從陸行與水行的對比寫起,指出般山游,是"多陸而少水",然後用一"惟"字指出武夷山之游與它處不同,是在兩山夾溪中乘舟而游。"客或坐或臥,或偃仰,惟意所適,而奇景盡獲",在逍遙自在中覽盡兩岸千峰競秀的美景。

文章的中心部分寫作者溯流而上所見的沿途風光。從一曲、二曲至八曲,兩岸景點次第展示出來,寫得相當概括、簡練,卻能突出其各自特點。天游峰高聳入雲,獨出群峰之上,人在絕頂一覽亭上俯瞰眾山千姿百態,盡收眼底,寫得鮮明生動,良多情趣。確如徐霞客所說:"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曲之勝,此峰固第一也。"在寫了曬布崖的壁立尖削之後,作者穿插了一句問話:"惟山則縱其橫行直刺,凌逼莽蒼,而天不怒,何耶?"作者猜測大概是上天有意造成武夷山這樣奇特怪異的形狀。這一句就使得文章活潑生動,搖曳多姿。

文中並沒有寫明是否曾經舍舟上岸,但從對天游峰的描寫,和提到"至小桃源"等來看,作者曾舍舟登岸而行,仔細觀賞,並夜宿天游觀,故能詳細寫出逼真形象的景物。

作者總結武夷山的特點是:曲、峭、新、道緊,恰如其份地道出武夷山的奇妙之處。所謂曲,是指九曲溪十五里之遙,一曲一灣一灘,夾岸峰岩排列;所謂峭,指三十六峰盡皆峻峭挺拔;所謂新,則是說武夷山水沒有重複,一步一景,處處新奇;所謂遒緊,是說這些山水景點密集而緊湊。

此文採取夾敘夾議的手法。先總述在武夷山乘小舟賞奇景,並讚嘆為:"洵游山者之最也。"再分說游九曲之所見所感,最後又以一大段議論作結。目的均在於突出武夷山的別豎一幟,與眾山不同的景致。全文以九曲溪為線索,迤邐寫來,不枝不蔓,曲折有致,搖盪多姿,舒捲自如,令人遐想不已。

名家點評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袁枚這篇遊記採取了虛實結合的寫法。先以數語從山的形勢與游者的樂趣上概括武夷的迷人之處,然後對九曲一一點染,以溪水的曲折、山的峭拔為中心,進而以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感受來論山的奇特,暢言人生哲理。既把景色呈現在讀者面前,又激起人們深層次的思考。

摺疊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40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