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港邊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hhttp://images.wofang.com/news/2018-08/20180816121722_70013.jpg 原圖鏈接]

港邊鄉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橫峯縣東南的丘陵地區。東北接上饒縣,西北連龍門畈鄉,東南鄰司鋪鄉,西南靠蓮荷鄉,面積39.6平方公里。現轄港邊、余塘、善塘、何家、靈西5個村民委員會,100個村民小組,126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5753人(2017年) ,均為漢族江右民系。下港為鄉政府駐地,距縣城東偏北12公里,為橫港公路終點。全村156戶,807人。福建劉姓始居,後浙江平、徐兩姓遷此已24代,全鄉現有多條水泥公路,一條是6米寬直通縣城的公路,另一條是5米的楊浦公路,再一條由鄉集鎮通往余塘村(5米寬)的村級公路,還有由橫港公路靈西村通往何家村的5米寬村級公路,交通順利。[1]

中文名: 港邊鄉

外文名: Gangbian Town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江西省上饒市

地理位置: 贛東北

面 積: 39.6 km²

下轄地區: 港邊、余塘、善塘等5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港邊村

電話區號: 0793

郵政區碼:334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753人(2017年)

車牌代碼: 贛E

鄉鎮簡介

港邊鄉地處橫峯縣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交通便利、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境內中型水庫——姚源水庫水質清洌,兩岸青山鬱鬱蔥蔥,可泛舟垂釣亦可野營放歌,遠離城市喧囂,是理想的鄉村旅遊之地。港邊是全省聞名的「紅薯之鄉」和「澱粉基地」,特色菜餚「港邊鵝」更是響譽贛鄱大地,因其綠色生態、肉質鮮美、色味俱佳,被評為「上饒市十大名菜」和「到橫峰不得不嘗的十大美食」之一。港邊鄉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奮力打造『經濟結構優化、民生髮展優先、生態環境優美』的幸福新橫峰」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秀美港邊」和「生態港邊」的目標定位,大力實施「生態立鄉、農旅興鄉、崇德安鄉」三大戰略,發展美麗經濟,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美麗港邊,紮實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再造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生殷實、環境優美新港邊。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安輯鄉二十七都和上饒縣二十六都。民國時期屬靈港鄉。1950年屬第四區,境內曾劃分為港邊、靈西、何家、余塘、土岩等5個小鄉。1958年將港邊、龍門、霞坊3個鄉合併為港邊公社。1961年又分為港邊、龍門、霞坊3個公社。1984年改港邊公社為港邊鄉。

地理氣候

全鄉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溪河均由東北流向西南,境內氣候溫和,年均溫度17.8C,每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耕地面積10050畝,其中水田7443畝,旱地2607畝,山林面積17500畝,森林覆蓋率達45%。其中姚源水庫為縣內最大水庫,境內物產豐饒。

資源狀況

港邊鄉耕地面積10050畝,其中水田7443畝,旱地2607畝,山林面積17500畝,森林覆蓋率達45%。其中姚源水庫為橫峯縣內最大水庫,庫容1100萬立方米,可灌面積15000餘畝,農作物以水稻、紅薯、小麥、大豆為主。

經濟狀況

2005年糧食總產4345萬噸,畝產超千斤。港邊鄉境內物產豐饒,是江西聞名的「紅薯之鄉」和「澱粉基地」,薯粉暢銷省內外,2005年農業總產值2093萬元,2005年鄉村企業總產值485萬元。鄉境內有企業10家,靈西磚廠、水暖配件有限公司、7家小型薯粉加工廠等。2008年完成稅收1870萬元,與同期相比較,增幅達1000%,農民人平純收入淨增260元,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全年完成稅收4000萬元,財政總收入進橫峯縣3強,上饒市市30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港邊鄉入園6家企業已正式投入生產,產值達4.43億元,招商企業產生稅收1600萬元。在談的有多晶硅、藍貓集團、醫藥配送、銅材加工、皮件一條龍加工等5個項目。200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港邊鄉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圍繞「一條主線」-爭先創優,跨越發展;實施「兩個轉變」-轉變工作作風,轉變服務職能;突出「三大重點」-做大工業經濟,做實新農村建設,確保社會穩定;抓好「四項建設」-民生工程、基層組織、黨風廉政、基礎教育;實現「一大兩強」-做大財政總量,進橫峯縣3強,全市30強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港邊鄉干群,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真抓實幹,港邊鄉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2009年,該鄉成功引進兩家入園企業,總投資額為2.4億元人民幣,年處理廢銅渣達40萬噸,實現納稅3000萬元,解決就業300餘人。為我鄉的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度財政收入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不降反升,總量首次突破5000萬元大關,達到5730萬元,名列全縣第一,躋身全市前十強。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傾力打造宜居環境

1、夯實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鄉黨委、政府堅持把「愛民、富民、安民、便民」作為工作出發點,大力實施村村通油路、通電話、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四通」工程,切實解決好影響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關鍵問題。主要完成情況有:投資110萬元新建的客運站綜合辦公樓已開工建設,將於2010年10月交付使用,將極大地提高為民服務水平;投資近40萬元新建的垃圾處理廠,現已生產運行;實施了惠及79戶294人的移民扶貧搬遷工程;完成了何家小學、靈西小學的校園「六配套建設」;實施了10座病險山塘水庫的加固工程;加快了村組道路改造步伐,在善塘村實現所有村組通水泥路,全鄉境內已有70%村小組道路實現了硬化;實施了惠及4000餘人飲工程項目;通過鄉來料加工協會解決就業300餘人,培訓農民工1500餘人次;新農合群眾參保率達到100%,真正實現了「全民參保」。2、改進作風,效能建設促進發展。鄉黨委、政府緊密結合開展「機關效能年」活動,立說立行改進作風,着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在全體鄉村幹部中開展「記民情台帳」活動,共收集建議、意見300餘條,處理解決100餘條,進一步融洽了幹群關係,真正做到了把成效體現在抓民生、抓穩定、抓服務等每一次具體工作中,以快致勝,以效率體現執行力。投入10餘萬元整修了鄉便民服務中心,添置了相關辦公用品。同時根據農村工作特點,選擇與農民群眾關係較為密切的計劃生育、民政、勞動就業、新農合、建房、財政惠農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部門在中心設立服務窗口,各部門都選派了一名政治素質較高、業務比較熟練、年齡較為年輕的同志駐窗口辦公。取得了幹部作風轉變、幹群關係融洽、群眾得到實惠的良好社會效果。3、超前謀劃,環境保護措施得力。我們積極策應縣委號召,在全縣率先成立鄉環境保護辦公室,狠抓集鄉環境衛生整治,倡導文明生活方式,采因地制宜開展我鄉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在全縣首個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境內所有生產、生活垃圾全部經鄉垃圾中轉站由縣環衛所運輸處理。2009年,投資40萬元新建了一座垃圾處理廠,有效地解決了垃圾處理難、成本高的問題,改善了環境衛生狀況。同時加強對鄉境內現有的企業的環保監督,落實改進措施,確保給人民群眾構建一個美麗清新的家園。1、打造亮點,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緊密結合實際,提出了「真抓實幹,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創造特色」的工作要求,圍繞「六改四普及」的要求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並注重抓好產業規劃,培育新型農民,提升群眾素質,打造新農村裡的「新生活」,實現新農村裡有「新產業」。在做好基礎設施建的同時,我們更加注重新型環保能源的推廣和引導,2009年,在善塘村新建100M3集中供氣沼氣池1個,使100多戶群眾用上了沼氣,把善塘村打造成為全縣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沼氣村」。

一村一品

港邊鄉是江西省聞名的「紅薯之鄉」。每年秋末紅薯收穫的時節,村民們就因為紅薯不值錢,挖了賣不掉而苦惱。港邊鄉黨委、政府通過調研,因勢利導,成立了紅薯種植銷售加工專業合作社,引導發展紅薯加工產業,變賣紅薯為賣澱粉,從而大幅度提升了種紅薯農民的收入。港邊鄉已建成3200畝的紅薯種植基地,年均產量達946多萬斤,可加工澱粉200多萬斤。僅此一項,種紅薯的農民人均可增收400元。港邊鄉採取資金扶助、鄉領導結對幫扶、技術跟蹤服務和充分發揮黨員致富能手作用等多項措施,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種養專業戶和來料加工點進行重點扶持,做實「一村一品」,並通過組建來料加工、交通運輸、種養殖等協會的作用,先後發展起紅薯加工、廢品收購、商品小超市等產業。據悉,在各個專業協會的推動下,港邊鄉現有服裝、針織、編織、賀卡等10多家來料加工點,從業婦女500多人。新增鵝、豬、兔等養殖場20餘個,蔬菜種植專業戶30餘家,並有100多人返鄉創辦各類經濟實體60餘家,解決本地農民600餘人就業,農民新增收入達400餘萬元。

特色經濟

一是大力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3000畝的紅薯種植及產品加工基地,新增鵝、豬、兔等養殖場20餘個,蔬菜種植專業戶30餘戶。二是以鄉勞動服務站和慈谿協作辦事處為載體,切實做好勞務輸出工作,轉移富餘勞動力6000餘人,增加經濟收入4000餘萬元。三是積極鼓勵扶助返鄉創業。新開餐飲、零售、運輸等個體工商戶15家,新增紅薯澱粉加工戶20餘戶,在外創業有成人士在鄉境內創辦服裝廠、磚廠、金屬製品加工廠、飾品加工廠等8家,共提供就業崗位500餘個,增加農民收入共計400餘萬元,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四是大力發展來料加工項目。港邊鄉已有來料加工點10家,加工的業務品種有服裝、針織、編織、飾品、小電器、賀卡等,來料加工點的發展使加工者每月增加收入400—800元。這一特色經濟,不僅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轉變了創業觀念,改善了鄉風民風,促進了社會穩定。在民生工作方面主要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着力抓好10件民生工程實施,95%的群眾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深山庫區移民57戶,硬化村組公路4.5公里,解決8個自然村1000人畜飲水工程,除險加固山塘3座,清修加固水渠12公里,硬化集鎮街道300米,以形成「一村一品」為格局,大力進行新農村建設。民生工程的實施,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城鎮建設

橫峯縣唯一的中型水庫----姚源水庫位於集鎮規劃區境內。港邊鄉現有四條水泥公路,一是直通縣城的公路;二是通往龍門的楊浦公路;三是由鄉集鎮通往余塘村的村級公路;四是由鄉集鎮通往何家村的村級公路,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其它村組互通沙石公路,交通便利。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紅薯、養豬、養鵝為主,紅薯年產量位居橫峯縣首位。由於人多田少剩餘勞動力多,大部分農民都紛紛外出創業,每年有6000餘人外出務工,主要分布在浙江、廣東等地,每年務工收入6000萬元左右,收入占據港邊鄉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社會事業

2005年,港邊鄉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6所。教師118人,在校學生1860人,為建國前的20倍,小學適齡入學率達99。3%,鄉衛生院1所,村醫療站15站,共有醫務人員15人,病床13張。深入開展計劃生育「三入戶」活動,提高了計劃生育率,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育質量。上半年完成全年18例二女戶結紮任務,在橫峯縣率先完成1例「兩非」案件查處任務,育齡婦女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發放率達100%,引產、人流完成縣下達的任務。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大計劃生育政策的宣傳力度,計劃生育政策宣傳資料發放、張貼到戶。二是關心幫助計生家庭及育齡婦女,認真落實計生獎勵扶助、二女戶保險、獨生子女平安保險等優惠保障措施,對生活困難的計生戶採取辦理低保、產業幫扶的措施,幫助他們提高致富能力,解決後顧之優,同時對育齡婦女及四術對象進行定期走訪和回訪。三是在浙江的慈谿、杭州建立了流動人口信息交流平台,與當地計生部門進行信息、服務交流,摸清了解詳細的務工人員的信息,發揮慈谿流動人口辦事處作用,為育齡婦女提供優質服務。

所獲榮譽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視頻

10.26縣委書記饒清華到港邊鄉調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