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海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港灣海岸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名詞解釋
港灣海岸是指岬、灣相間、岸線曲折的海岸。由于海浸作用或構造運動等使原有山地丘陵形成岬角、平島和島嶼;原低平窪地和谷地成為海灣。岬角處岸陡水深,波浪能量在此輻集;海灣處水淺岸緩,波浪在此呈輻散。由于波浪侵蝕作用的差異,因而控制了港灣海岸的發育,結果在岬角處侵蝕作用強、海岸後退快,留有各種海蝕地貌形態;而海灣處侵蝕作用很弱,而以堆積作用為主,被蝕下的物質攜至此處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形態。如里亞斯型海岸、達爾馬提亞型海岸、峽灣型海岸、峽江型海岸等均屬港灣海岸。
里亞斯型海岸,即海岸線的總方向與構造線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稱為橫向海岸。由于海水淹沒與海岸直交的谷地而形成。西班牙西北部的里亞斯發育最為典型,具有島嶼、半島與海灣大致垂直于海岸線總方向的特徵。即海岸線的總方向與構造線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稱為橫向海岸。由于海水淹沒與海岸直交的谷地而形成。西班牙西北部的里亞斯發育最為典型,具有島嶼、半島與海灣大致垂直于海岸線總方向的特徵。
參考文獻
- ↑ 中華漢字:人類發展史上空前絕後的文明瑰寶!,搜狐,2019-07-20
- ↑ 傳統薈萃 | 甲骨文,搜狐,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