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渡市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渡市鎮是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轄鎮。地處達川區西北部,轄20個行政村151個村民組、1個街道居委會、3個居民小組。

2019年12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達州市調整通川區等5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川府民政〔2019〕21號):撤銷木頭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渡市鎮管轄,渡市鎮人民政府駐新街185號。[1]

地理位置

渡市鎮全鎮總人口20573人(2017),幅員面積63.84平方千米。

渡市鎮位於北緯31度3分,東經107度16分,地處達川區西南部,緊臨鐵山南,傍依州河岸,離縣治駐地南外鎮48公里,鎮人民政府駐街道社區新街185號。

歷史沿革

渡市鎮原為達縣渡市鄉,2001年按照國家政策,撤鄉建鎮,全鎮幅圓面積64.38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75個村民小組,人口34625人,其中農業人口22118人。

自然氣候

全鎮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鎮境西部是綿延的白臘坪山脈,東部是巍峨陡峭的鐵山山脈,全鎮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地帶有小塊平壩,壩區河網密布,有二道河、關溪河等大小河流數十條,灌溉系統齊備,農業較發達。山區以林牧業為主要產業。州河深切鐵山從鎮境東南部穿行而過,流程達成5.2公里,為境內最大河流,州河之上、鐵山峽口有建於2004年的渠江金盤子航電杻紐。該杻紐利用鐵山峽口高達15.8米的落差和年涇流量達 立方米的水能資源,建成了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的水輪機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達1.398億度,為川東地區輸送了豐富的電力資源,該杻紐集發電、蓄水、過橋、通船為一體,使得江木公路全線貫通,也讓渡市人民徹底告別了"無船不過河"的歷史。

水陸交通

全鎮水陸交通運輸十分發達,州河之水終年不凍、四季通航,北通達州,南可順流出海。全鎮有各類船舶65艘,碼頭4處,渡口3處,停靠點5處,水運十分繁忙,造船業比較興旺。襄渝鐵路鐵山隧道穿過本鎮東南部4.2公里,在鐵山南建有渡市火車站,日發送旅客千人以上。作為穿行本鎮長達17.5公里的陸上交通運輸線江木公路,承載了我鎮大部分車輛的運行,擔負着北通達巴,南通竹渠的交通重任。江木公路沿線建有鎮級客運站1座,招呼站5個,有各種客、貨運輸車輛420輛。渡市每日滾動發往達川區的豪華空調大巴為群眾提供了舒適、便捷的出行環境。渡市洗選廠和白臘坪煤礦之間架有3.2公里長的空中運煤索道,日復一日,擔負着原煤運輸任務。

森林資源

作為資源大鎮的渡市,轄區之內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種以松樹為主,主要分布在鐵山林場,白臘坪山脈一帶,面積26400餘畝。隨着造船業的興起,州河沿岸的沙石開採業繁榮起來了,全鎮共有采沙船3艘,年採礦砂石達 萬噸。漁業水產已由捕撈業向網箱養殖業過渡。作為小(一)型水庫的高興水庫和小(二)型水庫的民湖水庫、河堰口水庫是渡市重要的水利基礎設施,灌溉了二家壩、樂家壩廣褒的農田,成就了高興優質大米和蓮藕。高興村大米因栽種地勢較高,日照時間長,灌溉條件好,以較高的品質,獨特的風味深得社會各界消費者的青睞。鐵山、白臘坪山蘊藏着大量的煤炭資源和非煤礦石資源,沿山設有省屬鐵山南煤礦、白臘坪煤礦等大小企業數家。

基礎設施

渡市鎮轄區內有煤、石 灰礦等自然資源,全鄉森林覆蓋面積萬餘畝。全鎮現有標美路22公里,有村社道路17條,10個村、43個社、1183戶安裝了閉路電視。[2]

經濟發展

全鎮手工業十分敏繁榮,以榨油業、麵粉加工業、水泥板預製業、三成板原材料加工業、釀酒業最為有名。為滿足場鎮發展的需要,鄒家營村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並形成一定規模,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龍鎮村的獺兔和中華梨棗發展較好,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低基坪村大力推行產業結構調整,利用本村肥沃的土質和豐富的光熱資源,在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於 2005年種植了雜柑27萬株,2007年已初步投產,2008年又從重慶市合川縣引進紅桔種子,育苗達30餘萬株,長勢良好,前景十分可觀,當前雜柑產業發展已進入黃金時期,可望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為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新形勢下,我鎮大辦交通,鎮、村幹部齊上陣、群眾全民皆是兵,冒嚴寒、戰三伏,克服重重困難硬化公路32公里。為了推進我鎮的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功效,我鎮在農業基礎條件較為優越的西興村開展新農村建設,硬化村道2.5公里,改井63口、改廚76口、改廁60間、安裝自來水75戶,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初步形成了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崇尚科學的局面。當前,西興村的先進經驗正逐步在全鎮各村深入推廣。 渡市鎮積極貫徹國家政策,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大力發展場鎮做為黨委、政府執政興鎮的頭等大事來抓,把場鎮建設納入全鎮社會經濟綜合目標考核,聘請上級有關部門、資深專家調研、論證、制定了場鎮選景規劃,設計了場鎮建設規劃圖,設立了場鎮綜合管理辦公室。全鎮含規劃在內的街道共5條,街道兩側種植了花草樹木,綠樹成蔭。為改善場鎮環境衛生,場鎮配備了專用的垃圾清運車和灑水車,安裝了路燈,減速帶。為了使得我鎮場鎮面貌有較大的改善,建成了車壩商貿市場、昌喜農貿市場和渡龍路畜禽產品市場,逐步推行市、街分離式管理。近年來,我鎮成立了渡市鎮老齡協會,組建了老年樂隊,大大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我鎮敬老院於2007年被評為省一級敬老院。場鎮轄區機關事業單位眾多,達30多個,共有基層黨支部22個。2004年"9.3"洪災和2005年"7.8"洪災席捲了我鎮,為百年所不遇。全鎮廣大黨員幹部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迅速奔赴第一線,疏散群眾、轉移財物,帶領廣大受災群眾抗災自救,體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和全縣人民一道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之歌。災後我鎮積極籌劃抗災自救,先後建成鄒家營災民安置點和樂家壩災民安置點,並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支持之下,鎮黨委、政府籌劃部署之下於2007年下半年啟動了老街第一批搬遷工程的建設工作,該工程占地9.7畝,可安置災民60戶,同時鎮黨委、政府積極策劃第二批搬遷,爭取早日讓老街群眾搬住新居,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渡市自古人才輩出。民國時期,無數仁人志士走出家鄉接觸革命思想,走上了解放的道路。比如,渡市鎮龍鎮村的潘廣寬早年參加紅軍,後為中共中央情報局主要負責人。渡市也是受革命思潮影響較早的地區,魏傳統同志曾於民國廿十六年以渡市中心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在渡市、陳家、罐子、管村密秘從事革命活動,後被國民鄉政府得知,轉移到渠縣三匯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資料系渡市區公所退休老同志劉恩華根據陳家鄉六村王立篤口述整理)。原四川省委書記楊超曾於上世紀 80年代來渡市考察金盤子電站的選址工作。原達縣縣委書記王明孝同志系渡市鎮碾房村人,上世紀50年代在羅江口城關鎮任黨委書記,後歷任渠縣、巴中、達縣縣委書記、達川地區人大副主任。改革開放新時期,鎮黨委、政府秉承百年大計、教育第一的發展理念,十分重視文教事業的投入,拔專款用於建立農家書舍,恢復了電影放映事業,設立了教學獎勵公積金用於表彰先進教育工作者和優秀學生。建於1958年渡市中學以優質的辦學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和認可,該校歷年初中升入達縣中學的升學率雄居片區第一,2008年被評為市級示範中學。隨着科普知識的廣泛普及,群眾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科學意識大大增強,在建設的各條戰線上,湧現出了像吳讓俊等一批行業先進工作者。渡市鎮原鄒家營村村主任吳讓俊因調解工作業績突出,於2003年被省有關部門評為先進調解工作者。民興村張芝祥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任團級幹部,後任達州經貿學校校長。民興村致富能人楊亞林早年在村裡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成都經營企業,已經擁有自已的公司。像他們一樣,千千萬萬的渡市人民在自已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他們的才智為家鄉的建設,為渡市的發展奉獻着自已的力量。[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