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漁父(雜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漁父,屈原既放①,游於江潭②,行吟澤畔,顏色憔悴③,形容④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⑤歟?何故至於斯?屈原曰: 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⑥,是以見放⑦。

原文

屈原既放①,游於江潭②,行吟澤畔,顏色憔悴③,形容④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 「子非三閭大夫⑤歟?何故至於斯?」屈原曰: 「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⑥,是以見放⑦。」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⑧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⑨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⑩而歠其醨(11)?何故深思高舉(12),自令放為(13)?」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14),新浴者必振衣(15)。安能以身之察察(16),受物之汶汶(17)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安然以皓皓(18)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19)而笑,鼓枻(20)而去。

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22)。」遂去,不復言。

(《昭明文選》)

注釋

①既放——已經流放。②江潭——水邊。③憔悴(qiao cui)——形體瘦弱,神色疲憊。④形容——形象容貌。⑤三閭大夫——官名。⑥「世人」句——世上的人都貪鄙唯獨我清廉,大家都巧佞唯獨我守正。⑦是以見放——因此被流放。見: 被。⑧凝滯——停止。⑨淈(qu)——攪濁。⑩��(bu)其糟——食酒渣。鋪: 吃; 糟: 酒滓。(11)歠(chuo)其醨(li)——飲薄酒。歠: 啜,飲; 醨: 薄酒。(12)深思高舉——沉思獨行。深思: 憂慮君主和人民; 高舉: 獨標忠直。(13)自令放為——讓自己這樣被流放呢。為:呢。(14)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15)振衣——去掉衣服上的污穢。(16)察察——潔白。(17)汶(men)汶——猶惽惽,昏暗不明。(18)皓皓——猶皎皎,比喻貞潔。(19)莞(wan)爾——微笑。(20)鼓枻(yi)——搖動船隻。鼓: 振動; 枻:舷,船邊。(21)「滄浪」句——滄浪的水清,就用它洗我的帽帶; 滄浪的水濁,就用它洗我的腳。其寓意是: 政治清明時,可以修飾冠纓而出仕; 政治昏暗時,可以抗足而遠遁。浪: 讀lang; 濯: 洗滌。

賞析

本文是一篇對問式「騷體」雜文,充分展示了詩人屈原執着頑強,矢志不泯,憤世嫉邪,不隨流俗,一心報國的思想感情。 雜文《漁父》原文及鑑賞 直抒胸臆,是這篇雜文最顯着的特點。據《史記》所載,屈原本為楚國三閭大夫,始為懷王重用。後值秦國虎視楚國,兩度派張儀遊說懷王。屈原直諫懷王殺張儀,但懷王不聽忠言,反信讒言,絕齊親秦,結果喪地辱國,自己也身死異邦,屈原的一片愛國之心付之東流。後楚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又嫉賢妒能,進讒襄王,屈原終遭流放,輾轉沅湘。《漁父》即是屈原放逐後假託漁父言辭以相反駁,表明自己的高潔,決不隨波逐流。當漁父勸他「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何不��其糟而歠其醨」時, 他對貪鄙奸佞的人表示了極大的憤懣, 並矢志不移地回答: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也絕不「蒙世俗之塵埃!」史載屈原就是在寫完此文後不久憂憤地投汨羅江而死的。因此,完全可以說,《漁父》是一個愛國者壯志未酬的無比悲壯的輓歌。

《漁父》表現的是一個人格完全獨立的高大形象,是一個報國無門者的心靈寫照。為什麼報國無門,志向無法實現呢?究其原因,乃是由於楚國君主的昏庸,朝政的腐敗,社會現實的「世人皆濁」、「眾人皆醉」所造成,這就使得這篇文章具有了社會學批評的意義,獲得了雜文所獨有的藝術效果。[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