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漁父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漁父圖是描繪漁民生活的一種畫圖。休公此詩即是描寫一位長期在長江中捕魚為生的漁民的生活。作者把自己的詩稱為圖,是想生動形象地有如圖畫那麼直觀地把漁民生活刻畫出來。

作品原文

漁父圖

東西南北任遨遊,萬里長江 一葉舟①。

夢裡不知身是客,醒來大地忽新秋②。

作品注釋

①遨遊:本意為遊樂。此處意為遊蕩奔波。 一葉舟:一條小船。以其小如樹葉來形容船小。

②夢裡句:源自 南唐後主 李煜《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詞句。醒來句:謂漁父不知時序變化,一

基本信息

【名稱】《漁父圖》

【年代】清初

【作者】性休

【體裁】 七言絕句

作品鑑賞

漁父圖是描繪漁民生活的一種畫圖。休公此詩即是描寫一位長期在長江中捕魚為生的漁民的生活。作者把自己的詩稱為圖,是想生動形象地有如圖畫那麼直觀地把漁民生活刻畫出來。這一點,應該說是做到了。從這簡單的四行詩中,讀者約略可以看到,一位不論春夏秋冬,不分東西南北,活躍在長江波濤中的漁夫形象。漁夫是辛苦的,但卻自由。這一點,尤為作者所看重。覺醒來,發現已到秋天了。

作者簡介

性休,清朝初年江南詩僧。字尺木。俗姓朱,明宗室後裔。生卒年、籍貫及其他事跡均不詳,大約公元1660年前後在世。

畫作《漁父圖》

漁父圖,元 吳鎮作 絹本,墨筆,縱84.7厘米,橫29.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詳見《 元吳鎮漁父圖》。

畫作《漁父圖》鑑賞

中國畫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鍾情漁父。漁父形象從中國文人的縱深地帶穿過,帶着文人特有的追慕,在仕與隱之間展現着他們的內心掙扎。杜牧杜牧《贈漁父》詩曰:「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獨醒人」。詩眼在「不曾逢着獨醒人」,其表層意思是說世道渾濁,到處皆是隨波逐流之輩,「獨醒」不易逢知己,抒發對特立獨行的超越境界嚮往,對心靈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安慰。[1]

明弘治 張路《漁父圖》,原藏於日本東京護國寺(見著錄《 海外珍藏中國名畫》肆,P10,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12月),是張路諸多傳承有續畫作中的一幅精品。該畫縱38公分,橫19公分,約合0.7平方市尺。款:平山,印白文:天馳印,水墨絹本立軸。畫中巨石絕壁突出溪岸,一葉木舟漁父望水波魚蹤,屏氣提網欲撒,舟中一童子撐杆划水而行,溪流彎環,頑石雜草叢生,水面平靜如練。畫的中心部位,山崖野草藤葉垂蔭,遠景天空聳峙如洗。觀全圖,幅面雖不大,視野卻異常開闊,氣勢宏偉,情景逼真。現代人有詩云:「峭壁入天庭波紋靜似鏡崖樹垂倒映漁者喚童行。畫懸齋拱壁,無攔遮提醒,燃燭暮時分,恐誤入隨行!」[2]

張路(1464-1538年),字天馳,號平山,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主要活動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擅長山水人物,延續了南宋院體的剛健風氣,摒棄了規整嚴謹的限制,而更加奔放豪邁,筆墨具有刀劈斧斫之氣質。總結其風格特點是,「紙上饒有鏗鏘意,筆端頗含斧斫聲」,向來被認為是 戴進、 吳偉之後成就最高的 浙派大家。他與蔣嵩、汪肇的名氣,在當時可說顯赫一時,尤其在北方,達官貴人都求其畫作。他精於人物, 運筆非凡,神情活現。寫山石多用塗抹,優雅且技巧純熟。漁父輕舟是他常用的題材,筆從戴進、吳偉的風格,且更顯奔放豪邁。他的主要成就也是集中在人物畫上,他的人物畫顯得粗放瀟灑,而且線描不管是粗路的還是細路的,都較之戴進、吳偉要勁健,輔景略顯含蓄。人物衣折多用頓折的重墨線條勾勒,筆下神仙、士子、漁夫形象質樸豪放,神態清朗。山石以粗獷的筆觸作大斧劈皴,景致簡略,運筆迅捷,筆墨遒勁淋漓。在當時( 弘治年間),他的畫名僅亞於 吳偉。 張路繪畫流傳於世的不算少,其重要代表作品有《 吹簫女仙圖》《山水人物圖》《山雨欲來圖》《 溪山泛艇圖》《 蒼鷹攫兔圖》等。

這幅《漁父圖》所用的材質似宋絹精細縝密,與明代的浙絹粗稀薄有很大不同。「 浙派」戴、吳、張的作品後世都有仿製,但是民間的仿製比較低劣,筆墨粗率不堪,人物刻畫呆板,尤其是駕馭筆墨的能力遠遠不夠。比較近似的是「浙派」傳人的仿製,雖然氣格、面貌極為相似,但是用筆的細微處很難逼真。張路受吳偉的影響很大,這幅《漁父圖》整體構建險中見奇,合理且穩妥。用筆簡練勁健,山石樹木及漁舟,多以 側鋒勾勒,線條轉折多變,充滿着動勢。用墨明潔、輕快,或以 干筆渴墨勾勒,或以 濕筆渲染,或以 焦墨提神,把 墨色的干、濕、濃、淡,有機地構成水墨淋漓的生動畫面。尤其是運筆的迅疾威猛,橫塗豎抹,似乎隨興所至,一氣呵成,卻能洋溢出撼人的氣勢。漁父與童子人物的畫法粗細約有不同,服飾用線挺勁細秀,靈妙精巧,頓挫有致。漁父側首遠望,注視水中的魚影,短衣粗服,露臂赤足,肌肉健實,身後是一童子撐杆劃舟,突兀而起的懸壁山崖約遮掩半身。遠處的山高水長,取景於深山幽澗,以表達不食人間煙火的孤高傲慢。他通過對人物動作的精心描繪,把畫面營造成一個場景,使它有了一個漁父樂「隱」的情節。

《莊子·漁父》中漁父那種心中恬靜,「與時俱化」、「虛己以游世」的思想內涵,在這畫面中,被 張路塑造成胸懷視野、與道為一、無欲無求的漁父形象。畫面內容平和而真實,自然得有如山溪邊我們和漁父不期而遇,山風邂逅漁夫的健康質樸、神情的安詳滿足,主僕二人的淡定,絲毫不掩飾隱士的清高。可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山石仿 馬遠和 夏圭的斧劈 皴法,但熟練的利用制絹吸水性能差、不易暈化的特性,多用 濕筆暈染相結合,天衣無縫,恰到好處。草木點染適宜,層次清晰, 虛實相生,遠近分明。全圖柔和蘊藉,並無粗狂草率,恣肆刻露之態,呈現一派嚴謹、閒雅的宋人法度,天地廣闊無垠,奧秘難窮,達到了虛景生而神境現的高度,絕不是持門派偏見者如董其昌所評的「硬、板、禿、拙」等貶抑過分的「野狐禪」之流。

歷來對 浙派與 張路的評價毀譽不一。明代「院體」與「浙派」有着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又呈現出各自的流派特色,他們共同構成了明代前期繪畫主宗南宋的藝術潮流,又各在不同方面做出了建樹。「 院體畫」作為宮廷繪畫即御用美術,帶有明顯的政教功能,適應帝王的好尚。「[[]]浙派」主宗南宋「院體」,即表現為馬、夏的 邊角之景、勁健之筆、淋灕水墨、斧劈效、拖枝松等形式特徵。「 浙派」畫家取材廣泛,重視人物畫創作,專注於現實生活的描寫,作品具「世俗」味和市民意趣,創作比較自由,情感表達強烈。 張路所承續的浙派是歷經百年興盛之後走向衰落的畫派,但張路卻使其衰而復興,從院體畫法度森嚴、高雅精麗的重圍中衝殺出來,一變而為粗放狂野。這足令恪守傳統格局的文人才士們目瞪口呆,群起而攻。張路繪畫的藝術特色和傑出成就,不僅衝破了宮廷浙派畫法的羈絆,也衝破了以「吳門畫派」為代表的傳統文人畫的格局,故而不但受到宮廷畫家們的責難,更受到文人畫家們的輕蔑。殊不知張路令一些人詬罵也令一些人讚賞的粗放狂野,正是其藝術中最基本的特質。今天看來,對他的貶抑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不客觀的。他們是畫家裡的「大行家、大創新家」,畫藝全面、功力深厚、技法熟練、作風潑辣,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由於 張路作品不題詩文,也不署年月,從其作品整體風貌分析,大致可以斷定,較為工細的作品多為前期創作,較為粗放的作品多為後期創作。這幅《漁父圖》當屬於早期作品。張路生活的時代,浙派活動中心也早已由杭州轉到了當時的文化中心南京。張路長期流寓活動於此,遂與南京地區的文人畫家史忠、 徐霖等有了密切的交往,而史忠他們又與 吳門畫派的 沈周等人關係密切,其畫風必然受到新崛起的吳門畫風的影響。張路文人士夫的出身,也必然與吳門畫派有諸多相通之處,畫風除院體工整蒼勁、靈潤精簡以及浙派水墨蒼勁、狂放縱逸外,又多了文人畫瀟灑靈秀、典雅清逸的一面。他以自己才智,以比前人更可驚、可懼的筆墨,改換了「宮體浙夏派」的內在情致,使之從宮廷走入民間,為風行一百五十餘年的浙夏派增添了新的活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