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朝末年的買辦是好人還是壞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買辦

來自網絡的圖片

清朝末年的買辦是好人還是壞人?買辦」一詞,國人肯定不會陌生。但能確切說出該詞具體含義的人,恐怕也不多。簡而言之,買辦乃是近代中國的一個特殊職業,他們同外商訂立契約,交納保證金,以外商名義和華商做生意,從中賺取薪水及佣金。[1]

自清末誕生之日起,買辦這個特殊群體即飽受非議。其後世形象,可謂大起大落。

與買辦群體同時代之人,大多對買辦持否定立場

買辦主要存在於清末民初。同時代之人,對買辦群體大多持否定看法。跟隨小編回顧歷史故事,看看當時大家是如何評價買辦的。

1、林則徐:買辦等本系漢奸

晚清時,國人在「華夷之辨」的觀念下,極瞧不起幫洋人做事的買辦群體,稱他們為「二毛子」或「洋奴」,林則徐甚至說過「買辦等本系漢奸」的話。經濟上富起來的買辦,為提高社會地位,大都花錢捐官,如滙豐銀行買辦席正甫、怡和洋行買辦祝大椿等,都捐得道台頭銜。20世紀初,買辦們開始自稱華經理,以擺脫買辦這個惹人厭惡的名號。

2、陳獨秀:買辦幫着外國資本家掠奪中國人

受以上社會觀念的影響,早期研究買辦的學者,對買辦多無好感。1920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所謂中國資本家都直接或間接是外國資本家的買辦,只能幫着外國資本家來掠奪中國人,只希望他們發達起來能夠抵制外國資本家,能夠保全中國獨立,再過一兩世紀也沒有希望」。不久後,瞿秋白較早地使用了「買辦階級」一詞。

3、馬寅初:買辦的存在有客觀原因,但「害多利少」

此外,1923年,馬寅初在一次演講中,很準確地指出買辦存在的原因:「中外通商,語言不同,習慣各異,不得一能代表兩方意思者,介於其間,欲求交易之成,必不可得」,但在他看來,買辦制度「害多利少」。

4、沙為楷:買辦使中國的工商業凋零

1927年,沙為楷着《中國買辦制》一書,持相同觀點,且列舉買辦在外交、內政、國政、工商業、經濟5個方面的危害。如外交方面,在國人抵制日貨、英貨時,買辦代日人、英人出面,銷售商品,此種買辦「缺乏愛國熱心」,甚至是「國家之蝥」;又如工商業上,外商原有優勢,加之買辦「隨時參謀指使」,使「我國之工商業日漸凌夷,外商之經營日漸隆盛」。[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