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雨紛紛(李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雨紛紛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清明雨紛紛》中國當代作家李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明雨紛紛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梨城的春天來得遲,一來就來得十分的迫切,好像一夜之間千樹萬樹梨花就忽然開了,白得素潔凌冽,讓窩了一個冬天的人們紛紛走出門來,迎接春暖花開的美好,但同時又有一些惆悵的心緒籠罩在心頭,因為,同時到來的清明節好像在白色花海的深處醞釀一場悽美的紛紛梨花雨,那是掛在親人眼角的淚滴,隨時會隨着一場雨的到來,跟着一起揮灑在那個凝集太多思念的日子。

而我,則只能將深深的懷念埋藏在心裡,尋求另一種方式,寄託給遠方之外的已故親人。

記得小時候,每年的清明節奶奶都要帶着大家前往祖墳掃墓。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她那個時代中比較開明的女性,出生於大戶人家,有見識,但是卻有幾分迷信的。在清明、七月十五等祭奠的日子裡,奶奶都會興師動眾帶上她的子孫們,前往隆重祭拜一番。那個特別的日子,平時從不見的城裡人攜家帶口地回來了,在外地工作的人回來了,他們不約而同走向了自家的祖墳,幾縷青煙,幾響鞭炮,使冷清清的山野陡然多了幾分生氣。清明節或濃或淡的哀愁,就在雨水和淚水的交匯中稀釋了。

奶奶總愛絮絮叨叨,一次一次說那些逝去的人和事,爺爺,以及爺爺的爺爺,說他們如何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外出謀生,如何在飢餓的年月里相扶相攜。我沒有見過那些親人,自然說不上感情,只知道他們是與我有着深遠淵源的親人。對於我們來說掃墓的過程更多於祭奠意義的本身,從祭品的準備到組織全部的家族成員,再浩浩蕩蕩開到幾公里之外的墓地,整個過程都是新鮮有趣的。這其中老輩的心情顯得持重,小孩子們就像放飛的小鳥,開心得像過喜慶的節日。美食自不必說 ,其時春和景明,草長鶯飛,鷓鴣聲聲,從這山啼到那山,隨手摘一片兒柳葉,放嘴邊一聲長一聲短嗚嗚地亂吹,驚飛藏在草叢裡的鳥雀。少年不識愁滋味,給一點陽光就燦爛,自然不懂得掃墓的真正意義。

奶奶領着叔叔和年長的哥哥們給祖墳培土,清除雜草,擺上香燭,然後在墳頭掛上幾掛白幡,據說會引領亡魂回家的路。在那個被紫雲英包圍的祖墳前,子侄輩排一排,孫子輩排成一排,奶奶帶頭默然肅立,嘴裡念念有詞,虔誠地跪到在墓碑前,才算是完成了一樁大事。

2001年初秋的一個上午,我被報紙上一則驚天動地的新聞吸引住了眼神。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大樓被一架飛機襲擊,接着華盛頓的五角大樓也被來歷不明的飛機襲擊,大樓倒塌,粗略估計上萬人在襲擊中喪生,當時的中美兩國常有齟齬,我心裡瞬間有那麼點幸災樂禍,但很快就為自己一閃念的念頭自責不已了,那是成千上萬的生命啊,一場無妄之災瞬間就陰陽兩隔,消逝在了坍塌的廢墟里,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敬畏,何況他們是恐怖主義或者政治陰謀的犧牲品,不管身份地位,那些生命都在那一天轟轟烈烈的結束了,對於他們的親人,不啻是一記驚雷炸響在頭頂。

時局的動盪令人不安,生命的無常令人唏噓不已,就在那天的中午,我突然接到了媽媽打來的電話,奶奶離世了。我的心猶如被比世貿中心更大的摧毀力量擊中了,半天回不過神來,心神俱裂,淚水決堤,親愛的奶奶,永遠離我而去了,我的心瞬間被掏空了。死亡就是如此殘酷,瞬間將一個人的前世今生立刻停止。我的奶奶以及那些被人為的災難奪去性命的人,將生命定格在某一時刻,將痛苦永遠留給了親人。

奶奶從一個虔誠的祭拜者變成了被祭拜的對象。多年以來,我在叫做他鄉的土地上懷念故鄉和遠去的親人,清明是唐詩中的一場紛杏花雨,一闕淒清的詞。在我記憶中那些開放得深深淺淺的紫雲英花田里,祖墳屹立得古老而又悲涼,清明淒婉得幽長而又冷清。淅淅瀝瀝的清明雨,像滴不完的哀思,在我心裡落了一場又一場。

人口大遷徙的時代,我們把故鄉變成了他鄉,我們的下一代沒有了故土的概念,自詡是生活在文明時代的新人,更沒有祭奠的概念了。再回想起奶奶的「迷信」,其實,睿智的奶奶,在她固執的每一次的祭掃中,除了寄託對親人無限的哀思,還在強調儀式感。恰恰我們的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尤其是掃墓,一個關於起源的生命哲學,沒有一個虔誠的態度,又談何追根尋源?只有在那時那刻,跪在祖先的腳下,才會清醒認識到,你的漂泊無依源於你骨子里丟了一分牽絆,那是靈魂深處的召喚,這些深刻的問題在你默然肅立於祖墳跟前時,定會明白,那是融入血液的眷念,是血脈相連的傳承。我們來自父母,最終又回到父母那裡去,一代一代因循往復,這就是傳承。即便是一個信念,一點香火,都代表着這個家族的星火相傳,代表着生生不息。總有一天,父母也會離去,然後父輩的路我們又會輪迴走一遍。如果拋開了這些執念,而若干年之後,有誰還記得自己來自哪裡?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下歸途,就像潮漲潮落,消逝於無聲處。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樣的時節總會想起很多人很多事,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面孔,有時候竟然像鄉野漂浮的縷縷青煙,牽動着淡淡的哀愁。我的舅舅,我的伯娘,音容猶在斯人已去,每每想起都是戳心的疼痛

[1]

作者簡介

李梅,籍貫四川,現居新疆庫爾勒市,巴州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