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時節(楊廷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時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清明時節》中國當代作家楊廷松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明時節

這些天,早不見晨曦,晚不見彩霞,天地除了灰色,似乎找不到別的顏色。

雨點落一陣,又停一陣,讓人摸不着頭腦。呆在家裡閒着,靜坐。如今鄉村太冷靜了,舉目無親的感覺,想與人聊聊天,卻找不到對象,恍惚失去了生命的意義。思前想後,——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清明時節,為什麼要失眠、煩躁、心痛、並且想哭呢!

年少時,雖然家境貧寒但還有遙遠而甜蜜的夢。儘管土地貧瘠且受洪水與旱災的禍患,年輕時的夢都是甜的。

半個世紀以前,「讀書」是我一生中最嚮往、最興奮、最陽光的一個詞,別人理解的與我理解的意義有些不同。祖祖輩輩生活的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解放時,劃分階級,我家成份是僱農。也就是說比貧下中農還窮,最貧窮的家境。窮家苦世,父親母親更辛苦、勞累。窮則思變,父母親用他們粗糙有力的雙手,將五男二女中的五個子女送進了中專和大學。

從此摘掉了「僱農」帽子。

提起童年和少年時光,我的思緒就紛至沓來。印象較深的事情,每年清明節祭祖,父親必須要我們去上香祭拜。腰子籃里,十八響爆竹几封,折成三角形的草紙若干張,碗裡放幾隻肚臍米粑,一個熟雞蛋對半切開,肚臍粑上插一根筷子,就是祭祀物品全部。父親扛着一把鍬,先將墳墓上的雜草叢斬掉,將墳堆崩塌的地方培些土,然後燒紙、放爆竹、上香祭拜。每到一座墳前,父親都會說 「這是尊公,那是尊婆」,「爺爺奶奶合葬一處」。墳墓里的人,我們沒見過,但卻莫名的親近,恭恭敬敬地叩拜。拜完了,父親在每座墳上放幾張草紙,說是給亡靈遮蔭蔽雨。

每年清明節,我們與祖輩一次近距離接觸與祭奠。我們就會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將要往哪裡去。

路上神色黯然的行人,手執鮮花,提着祭品,從四面八方走進山巒,盡一份孝心,寄一片哀思。

歲月無聲,時光如水。母親、大姐、結髮妻子、大哥、父親先後仙逝。清明節更加沉痛。在這些親人墓前祭奠,心如刀割!「雨紛紛」 的時節, 「欲斷魂」 的行人,腳步沉重。走着父親生前的程序,燒些紙錢,蓋漏遮蔭,訴說着內心無限思念。訴說着、訴說着,他們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

清明時節,幾乎經常做夢。在夢中,先人栩栩如生,一點久違的感覺都沒有。夢見父親勤勞樸實的身影;夢見母親惜字如金的慈眉善目;夢見大哥放蕩不羈的文人風範;夢見大姐能說會道的巾幗氣質;夢見愛妻任勞任怨的美德。夢見他們,更思念他們。 [1]

作者簡介

楊廷松 1957年春天出生 大學畢業 2004年公開出版小說散文集《鄉俗》 散文集《一滴墨水》正在審稿中 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