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寄悠思(黃金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寄悠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清明寄悠思中國當代作家黃金堂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清明寄悠思

祖墓碑前躬一拜,杜鵑聲里淚雙行。祭祖掃墓,寄託哀思,是清明節一項重要活動。看着逐漸臨近的日子,我的思緒也回到了往昔。只是往事如煙,我也說不清楚,到底從何時起,每到清明節,就跟着爺爺、父親、二叔等長輩到先祖墓前祭拜、追思緬懷了。 爺爺出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原州區河川鄉上黃村人。無兄無弟,勢單力薄,耕田種地,家境一般。爺爺的爺爺,也就是我的祖太爺,安葬在彭陽縣石岔村一個樹木環繞的山谷平地里。現在看來,倒是一塊好墓地,地勢開闊,草柔土軟。墓地有三座墳,成品字形陳列,應該是祖太爺和他的至親了。我小的時候,掃墓都是步行,從上黃村出發,來回一趟幾十里路,翻山越嶺,赤腳過河,朝去暮歸,風塵僕僕,身心疲憊不堪。即便這樣,爺爺也絕不會落下一次。搬到城裡後,起初是租車去,再後來,隨着家裡買了車,掃墓就變得容易多了。但無論哪種方式,始終不變的是爺爺幾十年堅持如一的心,直到垂垂老矣。

每次跪在墓地前,爺爺都是虔誠有禮,恭恭敬敬,焚香叩首,無限深思。我好奇問爺爺,他們都是誰,生於何年,卒於何年,生平有何經歷,為何葬於他鄉?爺爺竟也說不上來,只是告訴我,在他很小的時候,祖太爺因生活所迫,最後竟淪落到背井離鄉乞討度日,至死也沒有回到家鄉,還是依靠當地村民才安葬於此。我問爺爺,既然印象模糊,感情不深,為何還要如此費心費力堅持掃墓呢?爺爺顯得很生氣,大聲回應道:「難道你能忘了祖宗?」

爺爺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太爺,安葬在河川鄉清河鎮天橋組大山里。沒通公路前,那段僅容一輛車可行的土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顛簸程度似乎能讓一輛車散架。通了公路後,汽車也只能開到山樑頂。一行人帶上祭品,沿着山水沖刷自然形成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到山下,就看見太爺的墳孤零零立在山坡斜窪上。不遠處,塌陷的深溝已成懸崖峭壁,可能有一天,終究會讓太爺無法保持沉寂了。站在墓地向四周望去,不見人煙,唯有草木搖曳,倍感孤獨淒涼。

爺爺擔心他過世後,後代子孫在莽莽群山中,可能會逐漸淡忘或者找不見太爺的墓地,顯得憂心忡忡。為了打消他的顧慮父親和二叔一合計,為太爺定做了一座大墓碑。立碑那天,雨雪交雜,天寒地凍。二叔指定我代爺爺讀碑文,站在墓碑前,看着底下跪着的後代子孫,我大聲朗讀:「父生於亂世,歷盡坎坷,幼小失怙,流離失所,漂流他鄉,至老未歸。終生辛勞,一世勤謹,以伍為本,秉性剛直,直言鄉里……」語聲哽咽,底下泣聲一片。太爺若是地下有知,當明白他的後代子孫,其實永遠不會棄之不顧。

六年前,九十二歲高齡的爺爺走完了一生,遵照遺願,他被運回了河川鄉上黃村,這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更重要的是,這裡還安葬着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祖母。爺爺在彌留之際,再三囑咐要回到祖母身邊,要和祖母永遠長伴。下葬的那天,我跪在墳前,想起他帶着我們這些後輩兒孫,幾十年都在這個地方,給祖母墓地栽種樹木,提水澆灌,灑酒祭奠,久久佇立。想必在爺爺的腦海中,應該常常浮現出祖母的音容笑貌,點滴往事,母子深情。而今,他再也不能帶着我們,跪倒在祖太爺、太爺、祖母墓前了,再也不能親手點燃一柱香,再也不能講述以前的歲月了,不僅悲從中來,淚流不止。

現在的清明節,雖然少了爺爺的帶領,但父親和二叔早已接過接力棒,沿着爺爺走過的路,帶着一大家人,從固原城出發,驅車前往每個親人的墓地,文明祭祀,獻花、祭奠、緬懷,這樣的血脈傳承,我相信,一輩一輩,生生不息。[1]

作者簡介

黃金堂,漢,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高中語文教師,固原市骨幹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