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夜 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夜
圖片來自大眾網

清明夜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間所作的七言絕句。此詩主要描寫了在清明節的夜晚,詩人獨自步行在迴旋的走廊中,唱着歌,聽着遠處的弦聲,欣賞着眼下的花,表現出一派閒適的心情。

原文

白居易〔唐代〕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譯文

清明夜晚清風習習月色朦朧,青石的台階,紅色的欄杆這裡是刺史的府宅。

獨自在迴旋的走廊走走停停,聽着遠處弦管樂聲默默欣賞着院中盛開的花。

賞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寫的清明日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於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

  「好風朧月清明夜」描寫出詩人所處的環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朧的,美好的月色使詩人迷醉於清明之夜,對環境的交待襯托出了詩人對美景的愛惜,也表現了詩人的閒適之情。

  「碧砌紅軒刺史家」在微風拂過的月色朦朧的清明之夜,詩人處在碧玉欄杆和紅磚牆下的府邸里。詩人用「碧和紅」字顯示了自己愉悅的內心,在夜晚所望之處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細琢的建築,喜笑開顏,好不爽朗。

  「獨繞迴廊行復歇」則寫了詩人獨自踱步在迴旋的走廊中歌唱。詩人處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頭,開懷歌唱,在迴廊里唱着歌抒發着內心愉悅的情懷。

  「遙聽弦管暗看花」交待出詩人思緒飄向了遠方,恰又聽到了遠方的管弦之聲,於是詩人安靜下來認真傾聽着弦聲,自是不休閒。從另一方面,「遙聽」和「暗看」卻也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的關注。

簡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間所作的七言絕句。此詩主要描寫了在清明節的夜晚,詩人獨自步行在迴旋的走廊中,唱着歌,聽着遠處的弦聲,欣賞着眼下的花,表現出一派閒適的心情。全詩妙在未寫清明之夜的清冷,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道出懷春少女的幽情;此詩也展現出詩人留戀美景,深恐春天將去的微妙心理,無一字直抒胸懷,而惜春之意自顯。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