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明二首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明二首
圖片來自搜狐網

清明二首是一組七言排律,為觸景傷情、感慨入懷的作品。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清明初到長的所見和所感。他見物感興,敘寫自己的悲慘遭遇,最後以高潔自守的志向收尾;第二首詩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寫詩人每次攜家人漂流異鄉都會遇上清明,強調漂泊之感,情感真摯飽滿。全詩語言通俗樸質,感情卻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可以看出杜甫晚年的健康狀況和他「自強不息」的積極精神。

原文

杜甫〔唐代〕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淨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繫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苹愁殺白頭翁。

創作背景

  大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峽後,流落湖湘。第二年(大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杜甫到長沙後,正趕上過清明節。詩人有感於節日氣氛,異域風物,個人遭際等等,寫下了他詩集中僅存的連章七言長律詩——《清明二首》。

簡析

  《清明二首》是一組七言排律,為觸景傷情、感慨入懷的作品。第一首詩寫的是詩人清明初到長的所見和所感。他見物感興,敘寫自己的悲慘遭遇,最後以高潔自守的志向收尾;第二首詩在內容上是第一首的繼續和發展,寫詩人每次攜家人漂流異鄉都會遇上清明,強調漂泊之感,情感真摯飽滿。全詩語言通俗樸質,感情卻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可以看出杜甫晚年的健康狀況和他「自強不息」的積極精神。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