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徐磚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徐磚雕

清徐磚雕是山西清徐民間雕刻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載負着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在清徐境內都溝新石器遺址、馬峪谷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彩陶。經專家鑑定,這些陶器概屬仰韶文化,說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經掌握制陶燒磚技藝。

基本內容

中文名:清徐磚雕

所屬地區:清徐

特點:載負着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

別譽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清徐磚雕

2006年「清徐磚雕」被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山西省清徐縣參與申報的「磚雕(山西民居磚雕)」,人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項目類別,序號337。

簡介

清徐磚雕歷史悠久,載負着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傳承,也留下了不同的時代烙印。

在清徐境內都溝新石器遺址、馬峪谷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了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經專家鑑定,這些陶器概屬仰韶文化,說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先民已經掌握制陶燒磚技藝。

磚雕在民居中的大量運用又與晉商的崛起密切相關。經濟富裕後的晉商競相顯貴夸富,興起講究建房規模和雕刻裝飾,使得原來只用在宮廷、廟宇等建築之上的磚雕進入民居。磚雕裝飾大都採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形式,用借代、隱喻、比擬、諧音等手法傳達吉祥寓意,表達人們對生命價值的關注、對家族興旺的企盼、對富裕美滿生活的嚮往、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追求。民間工匠將這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與寓意深刻的美好祝願賦予了豐富的想象力,將其繪出圖案來,然後再按照圖案與工藝程序進行製作。

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的建築中均有精美的磚雕製品。特別是在明後期至清前期的兩百餘年中,境內各村各社建造壇廟寺觀蔚然成風,「一顆印」式的「四合院」林立,一條條用磚瓦建築的大街不斷出現,脊領影壁花牆墀頭門樓等磚雕工藝品的市場需求量特大。這就客觀地促進了清徐磚雕的發展。

歷史傳承

真正的清徐磚雕製作技藝,幾千年來基本依靠師徒、父子之間的言傳身教,並且需要憑藉學徒自身的悟性和長期的實踐操作才能掌握。

1965年,楊宗新到窯王堡窯做工,同時向趙長大學習磚雕技藝。一開始他學的是選土、和泥、練泥、脫坯和燒窯技藝。後來,他發現製作磚雕的畫稿在窯王堡窯完成得並不理想,便萌發了學習磚雕底稿的想法。當時,在太谷縣境內的王村窯有個叫王秀才的人對繪製磚雕底稿十分有見地,於是楊宗新通過他在王村的親戚找到了王秀才,向他求教。

清徐磚雕的另一位傳承人韓永勝1985年進窯王堡窯做工,由於他心靈手巧,對磚雕技藝非常熱愛,被當時擔任「窯頭」的趙長大師傅收為徒弟。韓永勝拜師後,對磚雕技藝更加熱愛。從此,他便與師傅一同住在窯上,並對趙長大師傅口傳的制磚技藝一一做了筆記。不到3年時間,韓永勝對磚雕技藝中的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晾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窯雕刻拼排修磨等各個技藝環節均產生了深刻的理解和接受,並對一些關鍵技藝都比較熟練。從1988年起,韓永勝夜間負責在窯口看火,白天在雕刻房刻制磚雕。

磚雕工藝

磚雕成品之所以能經受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是因為它是經過複雜的工藝流程製作而成的。磚雕從原料的選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經過12道工序,30多個環節,且每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

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窯九道工序,燒制磚的窯體積非常小,據說是為了 「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貨」。燒磚時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窯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窯」。

熱窯一天後才轉為 「中火」,一般燒一窯磚的時間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燒完後會用「柳罐」將池水汲上窯頂,潑於覆蓋在磚塊頂部的土層上,讓水經過土層滲透過濾,將全窯中的磚塊淋透為度。色彩以青灰色為最好,磚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則不耐用。「成磚」上水後,打開「窯門」與「窯頂」散熱冷卻兩天兩夜後出窯。成磚出窯時,須對焦磚、裂磚、變形磚進行嚴格剔除。一窯成磚中,大抵可篩選八成左右的雕磚成品。

民居磚雕一般製作程序是先用磚蘸水磨平,接着進行「打稿」,「打稿」包括畫稿與落稿兩道工序,傳統畫稿一般是請當地名畫家、名書法家前來打樣。落稿是將畫稿複印在磚面上,即在畫紙上用縫衣針順着線條穿孔後 (約一毫米一個針孔)平鋪於磚面,用裝着黑色畫粉的「粉包」順着針孔輕輕拍壓畫稿。

接着就是雕刻,先將磚塊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後進行「打坯」與「出細」。打坯就是用刀、鑿在磚上刻劃出畫面構圖,這道工序需要有經驗的大師傅來完成。「出細」就是進一步精雕細刻,非常講究「刀路」、「刀法」的技巧,直到細微地刻畫出景物的具體形象。

最後一道工序是拼排,包括修飾和粘補。至此,磚雕全部工序完成。[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