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始創於1980年,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共建的校級研究機構,是中國高校中最早開展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的團隊,是全國高校中最早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1],所屬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
機構簡介
研究所先後牽頭承擔包括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多項國家級應對氣候變化項目,長期支持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北京市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是具有國際影響的全球氣候治理智庫。
2000年以來,先後為國家提供重大政策諮詢建議10餘項,被有關政府部門採用;在Science、Nature Energy、Nature Climate Change等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共出版各種學術專著40多部。研究所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高等學校優秀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項。
先後共有近400名學子在研究所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共有55名青年博士到這裡開展博士後研究。
研究所有全職研究人員25人,博士研究生[2]30餘人,碩士10餘人。
發展歷程
2020年是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核研院)建院60周年,同時也是核研院能源系統分析研究室(901室) 成立40周年。自建室以來,901室一直堅持學術研究與為國建言獻策並舉,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第一要務,堅持走國際化的發展之路。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初始開創期、開拓發展期和世界一流建設期。
初始開創期(1980~1995)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能源短缺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國迫切需要系統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以及能源系統技術與結構的選擇和優化,以能源發展的超前布局支撐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呂應中先生敏銳把握國際能源系統工程學科發展趨勢和國內重大需求,在核研院組建能源系統分析研究室(901室)。以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901室開創了我國能源系統工程學科和研究領域。1980到 1982 年之間,呂應中、邱大雄、吳宗鑫、呂應運、顧樹華、於素花、何建坤、馬玉清、劉德順、韋志洪、孟昭利、孫永廣、李金聲、李子奈、張阿玲 15 位同志先後到新組建的901室工作,成為 901室的初始創建者。基於自身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需求,1992年又聯合經濟管理學院創建了校級交叉研究機構「清華大學技術經濟與能源系統分析研究所」。
開拓發展期(1995~2010):
從20世 紀90年 代初開始,能源開發利用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及其引起的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注的一個熱點。以吳宗鑫、何建坤為代表的901室的老師們敏銳地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將成為能源系統分析研究的新焦點和新方向,果斷將901室的研究領域由能源擴展到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形成了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這一新的研究和學科建設方向。901室研究領域的這一拓展,不僅在全國高校中開了氣候變化治理領域研究的先河,也讓901室成為國內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的先驅,為901室後來的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901室的研究工作也擴展到了水資源等環境管理領域。基於長遠發展和國際合作的需要,經學校批准,1999年,「清華大學技術經濟與能源系統分析研究所」更名為「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所)(3E)」。
世界一流建設期(2010~):
自2010年後,根據學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核研院世界一流研究院建設目標的要求,結合國內外形勢發展和自身長遠發展的需要,3E開啟了世界一流研究團隊建設的進程,從研究範式、學術標準和研究生培養等多個方面,向世界一流對標。通過承擔一批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深入參與一系列國家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決策和政策研究諮詢,積極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實質合作,顯著提升了3E開展基礎性、前瞻性、系統性研究的能力。在研究視野方面,也從聚焦中國問題拓展到全球氣候治理。經過10年的持續努力,3E建立起了國際先進的能源與應對氣候變化系統分析方法和模型體系,推動了氣候變化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2016 年,3E牽頭的「能源管理與氣候政策」研究團隊入選校級重點團隊,2019年,3E被列為學校重點建設的智庫機構。
參考文獻
- ↑ 設立博士後流動站條件,搜狐,2007-01-18
- ↑ 什麼叫碩士研究生?什麼叫博士研究生? ,搜狐,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