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代機器局遺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代機器局遺構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圖片來自tripadvisor

基本資料

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  2009/02/05

登錄類別  衙署

地理位置  臺北市大同區塔城街東西兩側

建成年代  清治時期

清代機器局遺構,為1885年建立的機器局遺跡,位在臺北市塔城街兩側。2006年因臺北捷運松山線施工整地時被發現,包含石砌牆、清代石板路和漆器局四進衙門的遺構,於2009年登錄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目前部分展示於捷運北門站,部分地下的遺構已以回填的方式保護[1][2]

資產簡介

機器局

  • 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並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因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及提昇個人地位、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內地的機器局,也是台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
  • 機器局在台灣是一個官方從未嘗試過的現代工廠工程,建造的過程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技術,所以不是清廷官員可以獨立完成的,按文獻所載是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原為英國人擔任,後來改由德國人畢第蘭(Butler)擔任,於1885年在臺北府城北門外興建「機器局」,可稱為臺灣的第一座現代化工廠,並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主要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
  • 1892年,機器局設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錢幣,同時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
  • 機器局在日治初期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負責修理軍隊的兵器與製造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3]
  • 1900年,砲兵工場轉由鐵道部使用,南側由鐵道部行政辦公空間,北側作為臺北工場,用來修復與製造鐵道相關的構件。
  • 1909年,鐵道部向東擴展[3],並於1918年5月完工鐵道部廳舍第一期,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由鐵道部下屬各課室使用[4]
  • 1930年代,機器局原建物拆除改建為其他房舍與鐵路宿舍群。

遺構的發現

  • 2006年底,衛星件臺北捷運松山線,在整地時發現了機器局部分遺構,捷運施工也暫時停工,之後花了一年多進行開挖與調查。
  • 所發現的清代石板路為臺北僅見,由長條石板與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而機器局四進遺構與東側圍牆則見證了臺灣現代化的發展。
  • 捷運局後來為此修改北門站的出入口位置[1],並在北門站內展示部分遺構與其他發掘出的物品。

視頻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修復紀錄短片】預計2020年與大家見面,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 1.0 1.1 清代機器局遺構. 臺灣大百科全書. 
  2. 清代機器局遺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3. 3.0 3.1 清代機器局遺構. 國家文化資產網. 
  4. 鐵道部園區. 國立臺灣博物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