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機器局遺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代機器局遺構,為1885年建立的機器局遺跡,位在臺北市塔城街兩側。2006年因臺北捷運松山線施工整地時被發現,包含石砌牆、清代石板路和漆器局四進衙門的遺構,於2009年登錄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目前部分展示於捷運北門站,部分地下的遺構已以回填的方式保護[1]。[2]
資產簡介
機器局
- 機器局的興建是清廷「以夷制夷」的具體表現,並希望以兵工業的自製能力與西方抗衡,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因台灣孤懸海外、軍事建設不足、調度緩慢,及提昇個人地位、培植近代化技術人才等原因,積極設立台北機器局,這是第一個遠離中國內地的機器局,也是台灣建省後第一年的軍事建設之一。
- 機器局在台灣是一個官方從未嘗試過的現代工廠工程,建造的過程還牽涉到許多專業的技術,所以不是清廷官員可以獨立完成的,按文獻所載是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原為英國人擔任,後來改由德國人畢第蘭(Butler)擔任,於1885年在臺北府城北門外興建「機器局」,可稱為臺灣的第一座現代化工廠,並聘請洋人為工廠監督,主要製作槍礮子彈及修理槍礮。。
- 1892年,機器局設置鑄錢機器,開始鑄造錢幣,同時兼管鐵路的維修及伐木局。
- 機器局在日治初期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負責修理軍隊的兵器與製造各種砲彈小銃丸並藥莢[3]。
- 1900年,砲兵工場轉由鐵道部使用,南側由鐵道部行政辦公空間,北側作為臺北工場,用來修復與製造鐵道相關的構件。
- 1909年,鐵道部向東擴展[3],並於1918年5月完工鐵道部廳舍第一期,取代原本使用的清代機器局四進衙門,由鐵道部下屬各課室使用[4]。
- 1930年代,機器局原建物拆除改建為其他房舍與鐵路宿舍群。
遺構的發現
- 2006年底,衛星件臺北捷運松山線,在整地時發現了機器局部分遺構,捷運施工也暫時停工,之後花了一年多進行開挖與調查。
- 所發現的清代石板路為臺北僅見,由長條石板與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而機器局四進遺構與東側圍牆則見證了臺灣現代化的發展。
- 捷運局後來為此修改北門站的出入口位置[1],並在北門站內展示部分遺構與其他發掘出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