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淳化閣帖考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淳化閣帖考證

 

 

 

淳化閣帖考證是對書法作品《淳化閣帖》進行詳解的一篇文章。

簡介

《淳化閣帖考證》編者按:最近上海博物館斥資450萬美元,從美國購回了被譽為「法帖之祖」的北宋祖刻《淳化閣帖》殘本。《淳化閣帖》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帖?它的歷史價值如何?上海博物館此舉有何意義?帶着這些問題,筆者近日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我國首屆書法博士鄭曉華教授。

問:鄭博士,《淳化閣帖》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字帖?它有多大的歷史價值?

鄭曉華:《淳化閣帖》是在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組織編集「出版」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編刻於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般認為,《淳化閣帖》以編次於淳化年間而得名,因刻版深藏禁宮秘室,故亦稱《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全書收入歷代帝王、名臣和書法家一百多人,墨跡約420件,其目次分別是:卷一為歷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四為歷代名臣法帖、卷五為諸家古法帖、卷六到十為王羲之父子書。

法帖原版以棗木為之,棰拓亦極講究,以當時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拓印的量很小,只賜給親近大臣,因而外間流傳不多。特別是宋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宮中失火,原版不幸全部焚毀,因而初拓本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這次上海博物館從美國購回的《淳化閣帖》是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收藏的殘本,據說系初拓,僅存第四卷、第六卷、第七卷和第八卷,共170帖。宋代距今一千多年,宋代的東西,流傳到現在,即使一張白紙也是珍貴文物,何況是這麼一部重要的法帖!它不僅有文物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且對一個國家、民族來說,這些東西應該說是無價之寶,因為它是我們文明的載體。我們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正是由這樣那樣的歷史遺物而見證的。

問:《淳化閣帖》有「法帖之祖」之稱。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鄭曉華:其實歷史上最早的叢帖並非《淳化閣帖》。史載南唐李後主李煜曾詔當時著名學者兼書法家徐鉉「以所藏前代墨跡、古今法帖入石」,名曰《升元帖》,事見南宋周密的《過眼雲煙錄》。不過《升元帖》流傳很少,南唐被滅後就沒有什麼影響。而《淳化閣帖》不僅規模大,在歷史上的影響也遠遠超出前者(兩者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一般書法史家奉《淳化閣帖》為「法帖之祖」。

《淳化閣帖》有編輯校勘不精之失——不僅有張冠李戴的錯誤,而且孱入部分偽帖,因而歷史上受的批評很多。不過多數書家還是認為,即便是有很多錯誤,它在歷史上的功績和地位仍然是不可抹煞的。 問:為什麼這麼說?

鄭曉華:因為它應歷史的呼喚而產生,滿足了歷史的需要。宋初歷經晚唐、五代之亂,整個社會文化事業遭到嚴重破壞;尤其是書法藝術,所受摧殘十分嚴重。具體的表現:一是國民書法整體水平低;二是偌大一個國家,立朝近百年,沒有幾個像樣的書法家。現在我們說書法,僅僅是作為一種視覺觀賞藝術,一個藝術品類。當時的情況可不一樣。當時因為沒有現代化的印刷、傳媒工具,所以是被當作一種重要的政治家、國家公務人員職業素質。一個王朝書法水平如何,不但關係到國家文明水準、王朝尊嚴,還與國家的行政效率、管理水平相關聯(所謂的「四夷」為什麼都要到中國來學書法,道理正在於此)。面對這樣一種局面,知識界很多人都不滿意。歐陽修、蘇軾,直到後來南渡的宋高宗,都曾對此抱憾。歐陽修說:「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宋高宗趙構更批評「本朝士人自國初至今,殊乏以字畫名世;縱有,不過一、二數,誠非有唐之比。……書字之弊,無如本朝,作字真記名姓爾」。

了解了這樣一種歷史背景,我們就可以想見,當年宋太宗敕修《淳化閣帖》,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動機,因而對於它的歷史意義,我們也就不言自明了。可以這樣說,編集《淳化閣帖》是當時的統治者為繁榮書法藝術、推動文化事業發展而採取的一項「政治舉措」。可惜當時的統治者文化壟斷思想太嚴重,只給少數貴族和新寵的高級官員「共享」。史書記載:宋太宗「遣使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帖,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是為淳化閣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致使這樣的一個文化工程,最初的影響面很有限。不過慶曆失火毀版後,後來陸續有以初刻本為本加以修訂重摹的翻刻本出現,如慶曆年間敕修的「銀錠紋摹刻本」,南宋淳熙十二敕修的「淳熙本」。

加上公私翻刻的各種「再生」版本——如慶曆五年潭州劉沆所刻「潭本」,還有大觀年間汝州出現的「汝帖」、泉州的「泉州帖」,等等,各本精蕪不一,在歷史上都非常著名。這些帖本在社會上流傳很廣,而且後來有好事者屢屢翻摹,可以說版本繁多,到明清民國時代,有「世間《閣帖》不勝數」之嘆。這說明,《淳化閣帖》雖然有失誤,但所選東西還是好的,有藝術價值,社會需要它,而且認可它。此外,《淳化閣帖》還有一個很大的學術影響,即它的出現,帶動了其他叢帖的出現(如《群玉堂帖》、《博古堂帖》、《戲鴻堂帖》等等),個人集帖也紛紛出現。可以說,《淳化閣帖》帶動了當時的「字帖出版業」(當時出版只能摹刻然後棰拓向社會發行)。而且,以《淳化閣帖》為濫觴,後來考證法帖源流、真偽,研究書家行略,就成為一門專學,稱「帖學」。一部書法集帖,最後導致了一個「國學」學科的產生,您說它的地位和功績還不夠大嗎?

問:上海博物館此次從美國重金購回《淳化閣帖》,此舉您有何評論?

鄭曉華:當然是好事。盛世修史,盛世修文,國家有了經濟實力,把我們過去貧窮落後挨打時候流散到海外的文物都收回來,這也是我們的責任。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就這麼多,百年屈辱時我們守不住,有的東西被搶走,有的東西被廉價買走,當時沒辦法。這不僅僅是文物、是學術資料、是藝術品,更重要的還是一份感情,一份對民族、對列祖列宗的感情,以及對子孫後代的責任心。現在陳列在歐美各大博物館裡的中國「國寶」還有很多,聽說有國家在聯合國呼籲,要歸還戰爭掠奪文物和藝術品,這當然是我們最嚮往的一個渠道。能夠像上海市政府、上海博物館這樣,以一定的氣魄,購回我們的文化珍寶,也是大快人心、很顯示民族尊嚴、很能增加民族自信心的好事。[1]

參考文獻

  1. 董其昌臨《淳化閣帖》,智尊閣藝術 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