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區楊寨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淄川區楊寨鎮,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下轄鎮。民國初為孝義鄉,因楊寨村內有唐代磚砌七級八角閣樓式古塔一座,亦稱寶塔鄉(鎮)。1930年改稱淄川縣第八區,1945年9月改為商河區。1955年4月淄川縣建制撤銷劃屬楊寨區, 建立楊寨辦事處。
1956年2月劃歸淄川區,10月設立楊寨鄉。1958年9月成立楊寨人民公社。1984年又改稱楊寨鄉。1992年12月改為楊寨鎮。
現楊寨鎮與雙溝鎮已經合鎮為雙楊鎮。 [1]
楊寨鎮位於淄川區北部,鎮機關駐地距區政府所在地8公里。東臨雙溝鎮,西接周村區萌水鎮,南靠黃家鋪鎮,北與張店區傅家鎮交界。
中文名稱: 楊寨鎮
所屬地區: 山東省淄博市
下轄地區: 楊寨鎮楊寨村
面 積: 3200公頃
人 口: 37457人
主要地形: 丘陵和平原
生產特色: 陶瓷,琉璃瓦
目錄
自然狀況
楊寨鎮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南高北低,東西最大距離7.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2公里。
全鎮占地面積32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016公頃。
主要山脈有王母山、眉陵、竇家山,其中眉陵最高,海拔85米。
河流有孝婦河、范陽河,境內流長13.3公里。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及各類蔬菜。
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花生等。
全鎮植被面積750公頃,覆蓋率23%。
人口狀況
全鎮轄20個行政村,總人口3745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計劃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和綜合措施落實率達到100%。全鎮有高、張、劉、袁、殷、楊、李等45個姓氏,其中高姓最多。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20萬元,1978年1020萬元,2000年14.2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86∶10。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08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3.6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著稱,被譽為建材之鄉。
自1993年以來,該鎮主攻建陶企業。先後建成皇冠、常鑫、華鑫、強冠、瑰寶、園林陶瓷等大中型企業65個,主要生產牆地磚和琉璃瓦。以上企業促進了全鎮各項事業的發展。
強鎮由來
該鎮地方財政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七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土地「三無」模範鎮、山東省第二屆百鄉百鎮雙文明競賽明星鄉鎮、山東省經濟強鎮、淄博市十佳衛生鄉鎮、淄博市社會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淄博市普法先進單位、淄博市星火示範鄉鎮、淄博市基層黨組織先進單位、淄博市安全文明鄉鎮、淄博市個體私營經濟專業強鎮、個體私營經濟工作先進單位、淄博市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先進集體、淄博市文明鄉鎮、山東省小康鎮、淄博市教育強鄉鎮、淄博市紀律監察系統先進集體等。2000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列為市級中心鎮。
大事記
1937年冬,淄博礦區工委張天民、徐光明在彭家莊建起八區第一個黨支部。
1938年1月1日,鐵板會以「抗日保家」為口號,召集河東、楊寨、金馬等村會員400多人攻打周村日軍,傷亡慘重。
1月上旬,在地下黨員孟金山、張萬里發動下,李光樣、朱文法、崔新三、朱佩珂等13人聚會趙家莊商定組織游擊隊。2月5日,八區抗日游擊隊成立,隊員40餘人,李光祥任隊長。
2月2日,日本侵略軍製造楊寨慘案,殺害百姓169人,燒毀房屋800餘間。
3月上旬,八區抗日游擊隊增到200多人,整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第十四中隊」,李光祥任隊長,參謀長朱文忠,黨代表張天民。下設5個分隊,並在梁家莊建立兵工廠。
是月中旬,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司令部決定攻打淄川城,由十四中隊為主攻。15日夜敢死隊登城、摸崗,打開西門,直衝縣府,搗毀漢奸組織維持會,砸開監獄放出在押人員,並張貼布告,號召全民抗戰。黎明,部隊撤到西山張李莊休整。廖容標司令員表彰十四中隊,並把十四中隊「發明」的五子炮推廣到全軍。
6月,十四中隊升編,留崔新三、朱佩珂等13人堅持工作。
1940年秋, 中共八區區委和區公所建立,陳濤任書記,岳一山任區長。1941年5月,陳濤叛變投敵,陳波萍任書記。
1942年春,張益三接任區長,不久犧牲,郭盛東繼任,不久亦犧牲。
1945年9月,八區改稱商河區,王林光任區委書記,袁介卿任區長。
1947年夏,商河區開展土改運動,共沒收地主土地1.32萬畝,房屋1672間,分給貧僱農。
8月,國民黨軍進犯,分區黨委把部分村幹部、土改積極分子、幹部家屬分別轉移到淄東山區和黃河北渤海區,組織區中隊、民兵聯防隊、村聯防堅持鬥爭。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中,全區有352名青年參軍,捐款l.6億元(舊幣)、糧2.8萬公斤,給志願軍做慰問袋、寫慰問信、送慰問品近萬件。
1956年12月,楊寨鄉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按不同行業加入供銷合作社、鐵木業社,從業人員535人。
1971年,楊寨煤井開工建設,1972年投產。
1972年, 第一個鄉辦企業淄川耐火材料廠建成,占地l.5公頃,投資120萬元,1973年受益。
1985~1988年,殷少勝在山東省「希望杯」投擲五項全能獲第一名;山東省十三屆運動會五項全能第一,並破國家紀錄;全國青少年田徑運動會五項全能第一,創全國紀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十項全能第三。1987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記一等功。
1986年,該鎮趙瓦村第一個開始新村規劃。
1988年3月28日,衛星地面接收站建成,鄉電大班正式開課。
是年,三田密封件廠建成投產,年創產值500餘萬元。
1991年,淄博園林陶瓷廠生產的孔雀藍琉璃瓦,填補國家空白,獲全國「七五」星火計劃成果展覽金質獎。
1992年3月18日,楊寨鎮農村合作基金會成立,2001年6月底撤銷。
是月,投資700萬元,建成35千伏變電站1處,1993年投入使用。
12月,經省政府驗收批准,撤銷楊寨鄉設立楊寨鎮。
1994年5月28日, 該鎮投資1200萬元,建成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鑄鐵管廠一座,年創產值1000萬元。
1995年,該鎮被國家土地管理局命名為「無違法用地、無違法管地、無違法批地」的土地管理「三無」鄉鎮。
12月,趙瓦、楊寨、董家三村由黨總支改建為村黨委。
1996年,開工建設雙山煤井,1997年投產,年產原煤3萬噸。
是年, 皇冠建材集團公司成立,下屬皇冠、常鑫、華鑫、美鑫4個子公司,年創產值2.5億元。
1997年, 淄博鑄鐵管廠生產的「連鑄工藝3米排水直管」,填補國家空白,獲國家專利。
2000年7月, 投資120萬元,建成占地9公頃的「龍山陵園」,年節約土地3000平方米。
12月底,新建液化天然氣站1處,一期工程投資4000萬元,日供氣15萬立方米。
是年, 投資1200萬元,歷時230天,完成陽明路的綜合治理。全長5.7公里,寬24米。同時,修建鐵路、公路立交橋各1座。
是年,新上重點工程27項,總投入2.2億元,區級重點工程11項,投資l.8億,是該鎮歷史上工程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
是年,建畜牧園1處,總面積40公頃。
是年底,淄博市委、市政府把該鎮列為市級中心鎮。
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總產僅378萬公斤,1947年4月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680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509公斤,總產達到115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倡科學種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對境內的河灘地進行壓沙造田1500餘畝,開挖魚塘200畝。對孝婦河、范陽河多次疏浚,修築堤壩,使水災變為水利。對全鄉土地進行平整,實現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97%。1990年該鄉玉米畝產過千斤。1991年單產1013公斤,率先成為淄川區畝產過噸糧的鄉鎮。連續10年在全區保持糧食總產、單產、上交徵購和農業機械擁有量四個第一。農業科技成效顯著,承擔了省「三○」工程小麥多品種品質對比試驗。
建立玉米優質高產示範田300畝,繁育優質小麥良種田300畝。
1992年被淄博市譽為畝產過噸糧的先進鄉鎮。2000年糧食畝產1082公斤,總產2375.4萬公斤。
1998年以來,全力發展高質田,實行種植結構調整。例如發展果園1500畝,其中在法家村建棗果示範園40畝,有梨棗、胎里紅、茶壺棗、磨盤棗等;建冬暖式大棚120個、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韭菜、芸豆等10餘種蔬菜。1999年新開發蘆筍120畝,日本五寸黑人參100畝,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3萬餘噸,畝產值1.6萬元。2000年該鎮在法家山新建畜牧示範園1處,總面積40公頃,一期工程10公頃,已建成使用。60戶園農分別養了豬、羊、牛、雞、蛇等,共15個品種,年創產值160萬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鎮政府要求各村、單位在宅旁、院內、路邊及一切空閒地植樹、種草、養花,綠化地面。僅2000年全鎮就植樹6萬餘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增加了經濟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212.61萬元,其中種植業4045.12萬元、林業31.03萬元、畜牧業834.46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石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建鐵木社、磚瓦窯。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瓷石礦、農具廠、麵粉加工廠、磚瓦廠、耐火材料廠等小型企業。1962年,從業人員超過2000人,固定資產原值25萬元。1965年成立運輸隊、建築施工隊、榨油廠、棉紡廠等。1970~1977年先後辦起中型磚瓦廠、機械加工廠、衛生瓷廠、陶瓷廠等企業。1978年後,又先後辦起預製件廠、化工廠、紙箱廠,汽車、拖拉機維修廠,以及6個村建缸瓦廠、3個村建耐火磚廠、8個村建各類小型工廠。
1978年鄉辦企業總產值35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86萬元。1985年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出現鎮、村、聯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局面。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487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260萬元。90年代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走調整、聯合、科技、外向之路。外引內聯,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以建材為龍頭,以化工、建築、煤炭、運輸為骨幹的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1993年至2000年,圍繞「主攻建陶產業,培育規模經濟,建成江北建陶第一鎮」目標,大力實現名牌帶動戰略,發揮規模優勢,逐步形成了皇冠、強冠、常鑫、斯丹克、富麗華、宏圖等大集團為骨幹的建陶主導產業。7年間,全鎮工業累計投入15億元、合資投入4000萬元,新建液化天然氣站1處,使全鎮6000萬平方米的地磚燃料改用天然氣,成本下降三分之一,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注重質量,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全鎮有6家企業通過了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產品「彩釉三曲瓦」「礦渣釉面磚」「炻質魚鱗瓦」榮獲全國「八五」星火計劃銀獎和金獎。「煤矸石大規格彩釉牆地磚」「琉璃瓦」「孔雀藍釉」「藍圈釉」填補國內空白,有6項化工產品獲國家專利。自1996年以來,先後投資3500萬元,擴建全國聞名的建材城,使其面積達3平方公里,經營業戶1600多戶,年交易額50億元。建材城的繁榮,促進了建材業的發展。
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96家,其中建材產業110家,產品125種,年產量1.2億平方米, 占淄川建材產量的三分之一強。
工業企業年末總產值12.5億元, 利稅1.5098億元,實交稅金3400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前,楊寨、董家等幾個有集市的大村,因處交通要道,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客棧等鋪號較多,董家村各類店鋪達40餘家。建國初,縣政府發動群眾入股, 辦起楊寨地區聯村供銷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 3年, 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私營工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國營網點14處,集體網點52處,個體網點發展到80戶。此外,農村尚有小商販100餘戶。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小屯、楊寨2個農貿市場,鎮駐地建商業街2條,蔬菜與乾鮮果品批發市場1處。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167戶,私營企業147家。當年該鎮獲淄博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一等獎,並被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個體私營經濟專業強鎮」。2000年下半年,新開發項目5個。其中帝苑山莊大酒店(個體)投資600萬元,是以食宿為主的綜合服務型酒店。1998年始,對鎮內相關的30處餐飲業進行了整頓,第三產業人員2516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9億元,實現總產值1.1億元,創利稅810萬元。
建材業為楊寨鎮的經濟支柱。2000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2.5億元,其中建陶工業產值11.7億元;全鎮國民生產總值5.6億元,其中建陶工業增加值2億多元;全鎮飲食服務業200多家,其中建材城內30多家。
文教科技
清末,境內有私塾15處,學生200餘人。1905年,建初等學堂1處,學生28人。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發展新教育,1922~1937年,境內先後建初等學校16處、高等學校1處,在校學生721人。日軍占領時期,強力推行奴化教育。日本投降後,因政局不穩,學校時辦時停。建國後,學校得以恢復發展。1949年,境內有學校20處(其中完小1處),共有學生1578人。建國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幼兒教育全面展開。開辦農民夜校10餘年,在掃除文盲的基礎上,多數青壯年達到初中文化水平,為農村培養大批幹部和技術人才奠定了基礎。
80年代,全鎮校舍設備均達省級標準。90年代,鎮投資1100萬元,建起1處高標準中學和3幢教師宿舍樓。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培育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1532人。1988年建衛星地面接收站,105名鄉村教師入電大班學習,畢業後解決了全鎮實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師資問題。2000年,全鎮有小學8所、在校生2259人,中學1所、在校生2038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465名,其中本科86名、大專143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562人。自1990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31項。1994年該鎮在山東省第二次星火計劃工作會議上作了典型發言。1996年被淄博市評為「科普文明鄉鎮」「十佳科技明星鄉鎮」。
楊寨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在王母山發掘三塊高0.7米的石頭支撐着一塊長1.84米、寬1.64米、厚0.88米的巨石,旁有不少石器及漢墓石雕等古代文化遺址。此外,諸如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舞蹈等民間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群眾文化更加活躍。1955年建楊寨文化館,1958年改稱文化站。1988年建廣播站,1971年成立電影隊。80年代強村和機關、學校相繼建立圖書室、閱覽室。1990年鎮辦《寶塔信息》和《楊寨通訊》兩個刊物創刊。此後,村和單位辦小報蔚成風氣,有力地促進了黨政中心工作的開展。
醫療衛生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8名中醫,6個村有中藥鋪。1956年成立聯合診所,衛生人員增加到16名。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1987年衛生院建有門診、聯合病房樓1幢,有醫務工作者21人。1965年設立防病組,負責全鎮的食品衛生、公共衛生、計劃免疫及傳染病管理等。1998年投資200餘萬元新建楊寨衛生院,安裝了暖氣,購置了B超等先進醫療設備,改善了醫療條件。2000年,有鎮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26處,病床185張。
體育事業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1984年,楊寨小學排球隊赴淄博市比賽,男女隊分別獲冠、亞軍。1994年,老年門球隊獲淄博市門球「百對大賽」第三名,1996年獲山東省「小康懷」老年門球賽第四名,1999年獲淄博市門球「百對大賽」第一名。是年,鎮老年體育工作被山東省評為先進單位。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該鎮傳統武術源遠流長,有250年歷史。建國後,業餘武術活動在全鎮境內十分活躍。1982年4月,老拳師高作霖成立了般陽武術社,招收學員200餘人,不少遠地的青少年也前往拜師學藝。
人民生活
建國前,廣大人民群眾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年人均糧食9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50元。建國後,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315公斤,經濟收入65元。70年代,農民吃粗吃飽,以小麥、玉米、瓜干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以麵食為主,雞、魚、肉、蛋、蔬菜多樣化。穿着也趨向高檔化。自1987年以來,全鎮有16個村陸續實施新村規劃,拆舊房建居民樓,如今已有90%以上的農戶建成磚石結構的新居。
耿家村356戶、1356人,於2000年全部搬進四層居民樓,為全區首家整體搬遷的村莊。其它村也將逐步竣工遷新居。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5.8平方米, 電話裝機總量877部,移動電話2300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61%。80年代普及自行車,90年代摩托車、機動三輪車、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運輸和代步工具。1992年,全鎮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柏油路,30%的農民加入社會保險。2000年建成電話鎮。
鎮敬老院1995年8月被評為省級敬老院,1997年、1999年分別被評為省級模範和省級一級敬老院。1998年48位無兒無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5年,該鎮被評為淄博市小康鎮, 1999年被評為省級小康鎮。 2000年, 農民人均純收入4883元。
鎮村建設
1984年3月,鄉政府注重小城鎮建設,投資110萬元,先後調直、拓寬楊萌路、楊牛路、牛梁路,總長16.5公里。上述路段全鋪上沙石。1990年4月,鄉成立工程指揮部。至1995年,共投入1350萬元,將32.8公里的道路全部鋪成柏油路。20個村的主道路面全用水泥硬化,村村通了公共汽車。8個村被市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1996年該鎮被山東省列為經濟百強鄉鎮、淄博市城鎮建設試點鎮。近年來,該鎮確立了「政府出台政策,廠礦出資修路,群眾捐款助路,市政負責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5%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文化、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積極優化小城鎮建設投資環境。1999年至2000年總投資1200萬元,對陽明路進行加長、拓寬、硬化,長5.7公里,寬24米。豎不鏽鋼護欄1400平方米,裝路燈298盞,設不鏽鋼巨型雕塑2座,修涵洞5座,新增綠化面積3萬平方米。同時,修建鐵路、公路立交橋各1座, 埋設地下管道7.2公里,地下排水溝5.8公里。鎮駐地道路實行一天一清理。楊寨鎮被淄博市城鄉建委授予「全市村鎮建設先進鄉鎮」榮譽稱號,被淄博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中心鎮」。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37年冬,八區分別建立了彭家莊、趙家莊兩個黨支部。1940年秋,在庵頭建立第一屆中共淄川區第八區委員會。1945年9月,改稱中共淄川商河區分區委。1949年底,共建黨支部15個,有黨員58人。1976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375人。
1995年3月,楊寨鎮被評為淄博市「黨建工作先進單位」。1996年7月,楊寨鎮黨校被評為淄博市「紅旗黨校」。1999年,先後調整充實了17個村和26個廠的黨組織。2000年底,全鎮黨員發展到1095人。是年,被評為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自1997年始,連續四年被評為「淄川區精神文明先進單位」,1999年、2000年連續兩年全區政績考核第一名。
基層政權建設
1940年秋,八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行政機構稱區公所。1945年9月,改稱商河區,行政機構亦稱區公所。1956年10月建揚寨鄉政府。1958年9月,成立楊寨人民公社。 1968年3月,建革命委員會。1984年3月,建楊寨鄉人民政府。1992年12月改為楊寨鎮人民政府。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1926年春,建農民協會。1928年5月成立婦女協會,抗戰時期建八區民眾抗日總動員會。農民團體有農民抗日救國會、婦女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救國會。1945年秋,分別更名為農民聯合會、民主婦女聯合會、青年救國會。建國後於1949年11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商河區工作委員會。1957年7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楊寨鄉委員會。
1950年,農民聯合會改稱農民協會。1964年5月,成立貧下中農協會,1980年8月撤銷。婦女組織於1955年4月改稱婦女聯合會。1952年2月,成立八區商河聯合會。1962年1月,建立政協楊寨委員會。1981年10月,成立楊寨科學技術協會。1984年5月,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1985年5月,成立老幹部協會、老年體協。是年,又成立楊寨計劃生育協會。
現任鎮黨委書記:唐厚勤
現任鎮長:宗學兆
人物簡介
高汝登(1525~1605)
字自卑,號柳溪,月莊人。明神宗累贈中憲大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世稱高封公。淄川縣誌載:公有田40頃,一生好義樂施,為方便交通捐資建五里河橋、范水橋及靈虹橋欄,興辦學館,數修縣學學官,恤孤寡助婚葬,不可枚舉。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淄川大歉年,斗米需銀二錢,他與其父母召鄉閭食其家,救活百餘人;明萬曆年間淄川境內多年大旱,他先後兩賑饑荒,其子高舉亦竭俸銀資助,致使家道中落。高汝登八十歲歿,時五百里內皆罷市哀悼。數年後鄉民思慕他的恩德,便於淄城東郭立祠祭祀他。
張至發(1572~1643)
字聖鵠,號憲松,坡子村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崇禎九年(1636年)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因政績卓著,晉升為光祿大夫。崇禎十一年(1638年)夏辭官回歸故里。翌年冬病重,思宗親書「敕賜存問」四個大字,遣行人及御醫慰問。在鄉里,張公曾做過不少善事。天啟年間捐資建六龍橋;為解決水患,開挖從苗家窩至坡子村東孝婦河長30餘里水渠1條,並架石橋兩座,名曰七星河。
畢道遠(約1816~1896)
字仲任,號東河,牛家莊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誥授光祿大夫。為官近四十年,以清正名世。在總督倉場的九年間「廉以持已,嚴以御下,革除陋規,澄清多年積弊」,有「畢公督倉場、京城不食發霉糧」的口碑。畢道遠善書法,是晚清孟畢翟鄒四書法家之一,有「板橋竹,牧徽羊,東河大字世無雙」之譽。
孫廼琨(1861~1940)
字仲玉,號靈泉(廼nai,同乃),董家村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學者。清光緒二年(1876年)考中秀才並補廩。1890年赴陝西正誼書院求學3年,師從關中大儒賀瑞麟,1893年返鄉在黌山後洞(位於淄川寨里)續學3年,對程、朱理學研討頗深。此時,清廷朝政日紊,帝國主義乘隙而入,世風敗壞,他目睹時勢,摒棄仕途,立志治學,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先後在正誼書院、靈泉精舍、潛修學舍、明復精舍任主講。1932年他應聘第三次入陝任正誼書院主講,楊虎誠、張學良曾多次到書院聽課,其治學精神受到兩位將軍的讚揚,捐助大洋200元予以鼓勵。《大公報》頭版載文讚頌他教學重實踐的誨人治學精神,晉、冀、魯、豫、甘各省競相刊印其教學講義。著作有《周易輯說講義》《易經緒論》《大學講義》《太極通書問答》及歷史小說《孝子王樵》等幾十種。
崔洪順(1918~1940)彭家村人。1936年參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任淄川縣政治交通班班長。1939年任淄川縣政治交通站站長。1940年5月11日調任山東魯中總站站長,赴任途中在博山池上村與日軍遭遇犧牲,時年22歲。
高慶珂(1918~1942) 楊寨村人,淄川師範畢業。1937年參加革命,化名丁柱。1 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初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是年調入大眾日報社工作。先後任報社政治教導員、黨總支書記、經理部部長。1942年秋,日軍對沂蒙山區進行大掃蕩,10月6日他與另外12名同事被敵人包圍在沂水縣耿家崖村,他指揮分兩路突圍,命令身邊5人撤到東山坡灌木叢中隱蔽。當敵人向隱蔽處搜查時,他首先向敵人開槍,把敵引向自己,與敵周旋到天黑,直到射完最後一顆子彈,壯烈犧牲。
盧長有 (1935~1996)
中共黨員,法家村人,高小畢業。1955年參軍。1959年8月到青島海軍通訊學校學習。1965年任湖北省洪湖縣通信設備製造廠廠長。1970年他研製的導體通信載波機,在湖北省洪湖縣率先使用,使該縣成為「全國通信載波化縣」。1974年發明了全國第一台集成電路脈衝編碼24路通信載波機,並著書一冊。1975年出席郵電部首屆技術革新大會,並作了學術報告。是年任洪湖縣郵電局副局長。1976年研製成功第一台400門電子電話交換機,是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77年5月出席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受到華國鋒、葉劍英的接見。是年8月參加了郵電部組織的專家組考察團赴日本考察。1978年3月當選為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是年5月任湖北省郵電科研所所長,7月出席全國科學大會,被授予科學成果獎。1978年10月研製成功集成電路脈衝編碼60路載波通信端機。
陳煦(1916~1997)
原名畢於仁,牛家村人,西安師範畢業。1936年初參加中共地下活動,1937年3月入黨,1938年參加西安學委會任書記,中共陝西省委候補委員、省委青年委員會委員。1942年至1943年任西北局黨中央調查研究局四分局組長。1952年8月至1958年7月先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室主任、政務院文委辦公廳副主任、國務院秘書廳副主任。1958年8月至1961年底任甘肅省委委員、秘書長;1961春年至1966年夏,在西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書長兼調查研究室主任。1978年7月調中共甘肅省委,歷任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秘書長、副書記等。1987年離休,1988年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