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漣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漣源地處湖南省幾何中心,是溝通經濟走廊的咽喉之地。1951年建縣,1987年撤縣建市。

漣源市境位於漣水上源,西起東經111°33′的三甲鄉硐下村,東至東經112°2′的金石鎮江邊村,南起北緯27°27′的荷塘鎮左灣村,北至北緯28°2′的伏口鎮梅灣村,南北最長65公里,東西最寬40公里,總面積1897平方公里。全境屬山地丘陵區,主要河流有漣水、孫水和湄水。漣源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無霜期長,嚴寒期短等特徵。

漣源是一方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土地。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素稱「煤海」、「建材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是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世界最大的觸煤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保溫瓶生產基地、全國知名的煤機生產基地和鍛造鑄造之鄉,又是全國茶葉和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市),全國蔬菜、瘦肉型豬生產基地。[1]

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漣源屬楚。

秦朝時,隸屬長沙郡。

西漢時,分屬長沙國連道、益陽、昭陵縣地。

東漢至西晉時,分屬連道、湘鄉、益陽、邵陵縣(西晉時,避司馬昭諱,改昭陵為邵陵)。

南北朝時,分屬湘鄉、益陽、邵陵縣

隋代,屬益陽、衡山、邵陽縣。

唐代,分屬湘鄉、益陽、邵陽縣。

宋代,屬湘鄉、安化、新化、邵陽縣,隸屬潭州長沙郡和邵洲邵陽郡。

元朝,屬湘鄉州、安化、新化、邵陽縣。

明朝、清朝、民國時期,屬安化、新化、湘鄉、邵陽縣。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後,全省設10個專區。今漣源境內原湘鄉、安化縣部分屬益陽專區,邵陽、新化縣部分屬邵陽專區。

1951年8月,分安化、湘鄉、邵陽3縣部分地域新置藍田縣,屬益陽專區。

1952年8月,因湖南藍田縣與陝西藍田縣重名,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湖南藍田縣為漣源縣,因其地處漣水上源而得名。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撤銷,漣源縣改屬邵陽專區。

1958年8月,新化縣部分區域劃歸漣源縣。

1960年2月,分漣源縣地設立婁底市。是年10月,婁底市撤銷,併入漣源縣。

1977年9月,設立漣源地區,漣源縣劃歸漣源地區。

1980年9月,分漣源縣地,恢復設立婁底市。

1982年12月,漣源地區改名婁底地區,漣源縣屬婁底地區管轄。

1987年6月10日,國務院比准撤銷漣源縣,設立漣源市,行政區劃不變。

1999年1月20日,撤銷婁底地區,設立婁底市,漣源市由湖南省直轄,婁底市代管。

行政區劃

建縣以來,漣源行政區劃幾經變更調整,至2012年,全市轄1個經濟開發區、1個街道辦事處、17個鎮、2個鄉、907個行政村、43個居民委員會。[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漣源市位於湖南省中部,衡邵盆地北緣,漣水、孫水上游,湘黔鐵路中段,西起東經111°33′三甲鄉硐下村,東至東經112°2′金石鎮江邊村,南起北緯27°27′荷塘鎮左灣村,北至北緯28°2′伏口鎮梅灣村,東毗婁底、雙峰,南接邵東、新邵,西鄰新化、冷水江,北連安化、寧鄉。

地形地貌

漣源地形起伏多樣。西南邊陲在龍山山脈,主要山峰有岳平峰、謝家山、陝西寨萬人寨等;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脈,其最高峰寨子山海拔1071米,為漣源與寧鄉的天然界山;中部雷峰山脈呈屋脊狀隆起,近似東西走向,將全市分割成南北兩大盆地走廊。南、北、西三面群山環繞,中部低山與丘陵突起,東部低平,呈「E」形。各種地形的比例為:山地占37.78%,丘陵占26.95%,崗地占25.10%,平地占10.17%。境內地形最高點在龍山主峰岳平峰,海拔1513.6米,最低點在渡頭塘鄉橋溪村江東灣,海拔103.5米,最大高差1410米。

水文環境

全市分為南北兩個匯流水系。南有孫水,北有湄水,中有漣水,是漣源市的三條主要幹流。漣源市的絕大多數河流,屬湘江水系的漣水支流,年平均地表水資源15.81億方。全市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24座,小二型水庫119座,山塘56129口,總蓄水量1.58億方,引水0.66億方,提水0.44億方。稻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73萬公頃,旱澇保收農田2.21萬公頃,占稻田總面積的81.12%。

氣候環境

婁底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熱量豐富,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冬季少嚴寒,夏季多酷熱,秋季晴朗溫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澇,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氣溫16-17.3℃。年平均日照時間1538小時,東部多於西部。無霜期268天。由於雨水偏多,土壤濕重,多為紅壤,其次還有黃壤、黃褐土等。土地資源優勢在於海拔低,土質好,丘崗河谷平地分布比較集中,有利於發展農業和城鎮建設;山地面積大,宜於林業發展。

漣源地處雪峰山東南麓,全市地形多為丘陵和山地,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1328毫米。農業主產水稻、甘薯、柑橘、茶葉和豬、牛、羊畜養等。[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漣源市境內成土母質有石灰岩、砂岩、板頁岩、砂礫岩、第四紀紅土、近代河流沖積物和紫色頁岩風化物。其中石灰岩風化物,總面積達6.1萬公頃,占成土母質的44.44%;砂岩風化物5.83萬公頃,占成土母質的42.46%;板頁岩風化物面積0.83萬公頃,占成土母質的6.04%;第四紀紅土0.39萬公頃,占2.47%;河流沖積物面積0.39萬公頃,占2.81%;紫色頁岩面積0.24萬公頃,占1.78%。水稻土以瀦育型為主,占水稻土面積的79.57%;潛育型占13.21%,淹育型水稻土占3.04%,滲育型、沼澤型和礦毒型水稻土合計占4.18%。

礦產資源

素有「煤礦之鄉」、「建材之鄉」和「有色金屬之鄉」之美稱。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煤、鐵、錳、銻、銅、鉛鋅、硅石等40餘種,其中煤炭儲量4.36億噸,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

旅遊資源

漣源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全省十五個重點景區之一的湄江風景區以其神奇的地質地貌、奇山、秀水、妙洞組合的自然風光成為三湘一秀,已批准為國家地質公園。南部的龍山森林公園既是一個大自然的博物館,又是一座天然氧吧,山頂昂然獨立着一座明代建築「藥王殿」吸引着許許多多海內外遊人前來祈福求藥。[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9.3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10.3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增加值80.8億元,增長11.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0.5:45.9:33.6,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1:47.1:45.8。

2015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113397萬元,同比增長0.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73447萬元,增長10.3%,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0973萬元,下降14.1%;地稅部門完成30980萬元,增長13.5%;財政部門完成31494萬元,增長18.8%。全口徑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達到71.0%。

2015年,全市19個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全部完成目標任務,其中4個項目超額完成任務。全年建設農村公路31公里,改造農村危房2300戶,15個行政村完成配電網改造,解決農村不安全飲水人口77522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口7033人,新增管輸天然氣用戶1280戶,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34所。

2015年全市新登記企業543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80戶),認繳註冊資本235427萬元,辦理企業變更登記456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5343戶,各類市場主體投資創業活躍,增長勢頭強勁。截至2015年底,漣源市共有個體工商戶17021戶,企業3464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732戶),註冊資本總額1254899萬元。

2015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到79.5%,較上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其中:經濟發展類實現程度達到65.2%;人民生活類實現程度達到83.8%;社會發展類實現程度達到99.1%;民主法治類實現程度達到100.0%;生態文明類實現程度達到86.8%。38項監測指標中,22項指標已提前實現2020年目標。

第一產業

201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78.9億元,同比增長3.8%,實現增加值49.3億元,增長3.8%。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27.2萬畝,比上年增加3.37萬畝,增長2.7%,糧食總產量48.3萬噸,增長1.5%。

2015年,畜牧業實現總產值39.6億元,同比增長2.4%。牲豬出欄133.0萬頭,增長4.9%;牛出欄5.3萬頭,增長6.4%;羊出欄13.1萬頭,增長8.2%,家禽出籠494.3萬隻,增長5.0%;肉類產量9.8萬噸,下降1.3%;禽蛋產量0.85萬噸,增長5.0%。水產品產量18288噸,增長4.7%。

2015年,農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白馬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完成渠道土方開挖48800方、石方開挖12890方,渠道砌石17000方,砼澆築7200方,鋼筋制安146噸,大江口乾渠渠道成型2300米,渠系水利用係數得到很大提高,灌溉效益明顯提升。白馬電站完成新裝機組壓力涵管安裝,6台機組電氣自動化安裝工程完工,蒿子電站6台機組主體工程改造完工。段江電灌站投入資金40萬元對發電站機組老化設備、閘閥等進行了加固處理,對管理用房進行了維修。

全市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70家,全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值48.4億元,同比增長81.7%,其中,省、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5家,全年新增了3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龍頭企業。星級休閒農莊達到11家。圍繞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為主的四大傳統特色產業,優化種植結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全年共發展優質稻、無公害蔬菜、中藥材、優質水果等生產基地面積10.5萬畝。天華實業、萬壽米業等8家企業申報了9個省級著名商標。湘中黑牛牛肉、湘玉竹片等7個產品榮獲2015年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金獎。

全年推廣各類農機具11637台套,其中耕整地機械2428台,排灌機械1620台,農產品初加工機械1875台套,插秧機86台(含高速插秧機12台),收穫機械131台,田間處理機械110台,收穫後處理機械271台套,其它實用機具5116台。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2.39萬千瓦/12.27萬台套,完成機耕面積78.8萬畝,機插機播面積21.9萬畝,機械化收穫面積64.2萬畝。水稻機耕、機插機播、機械植保、機電排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85.33%、23.65%、34.6%、64.58%、71.49%,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2.67%;完成油菜機耕面積4.8萬畝,機播面積1.4萬畝,機收面積2.2萬畝。

第二產業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9家,其中新增規模企業13家,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245.8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增加值70.2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到97.7%。產值過億元的規模以上企業41家,實現產值197.1億元,增長11.3%。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328.4萬噸,同比下降28.3%;水泥產量238.2萬噸,增長12.2%;發電量20.2億千瓦時,下降7.0%;焦炭產量35.4萬噸,增長3.5%。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8.3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利潤總額19.1億元,下降8.0%。

2015年末,全市共有10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43.7億元,同比增長15.8%,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17.8%,培育戰略性新興企業10家,涉及醫藥製造、節能環保等行業。

2015年,園區集聚效應初顯,「135」工程加快推進,建成標準廠房13.1萬平方米,在建7.7萬平方米。17家園區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8億元,增長9.4%。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0.5億元,比上年增長7.5%。年末全市資質以上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共14家。資質以上房屋建築工程產值20.84億元,同比增長21.2%。

第三產業

2015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523個,新開工項目431個,竣工項目286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0.1億元,同比增長21.1%,其中:城農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4.3億元,增長21.4%,房地產投資完成5.75億元,增長11.4%。

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04.9億元,同比增長21.0%,其中,工業技改投資102.4億元,增長33.8%。

2015年,全市繼續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列入婁底「四個一批」的重點項目143個,全年完成投資97.2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18.5%;市本級143個項目完成投資103.9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21.6%。藍溪學校、城北綜合醫院、創安防爆異地新建等18個項目竣工投產;回春堂中藥現代產業園、華德食品等61個項目紮實推進。

2015年,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6億元,同比增長11.0%,其中:城鎮完成95.1億元,增長11.3%;鄉村完成5.5億元,增長5.7%。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4117萬美元,增長15.5%;完成對外投資1700萬美元,實現外貿「倍增」企業1家,外貿「破零」企業1家,完成外派勞務營業額1062萬美元。

2015年,市委、政府創新招商模式,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共正式簽約23個項目,簽約資金45.8億元,其中泓澤新能源、洪源商貿城、康麓生物、鄔辣媽食品等13個項目已落地開工。不斷拓展對外合作,全年實現內聯引資74.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100萬美元。

2015年,全市各大旅遊景區共接待遊客583萬人次,創旅遊收入48.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2%、15.3%。6個村入圍國家鄉村旅遊扶貧項目,每村爭取200萬元用於村級旅遊開發。博盛生態觀光園成功申報為國家五星級鄉村旅遊區點。[5]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紮實推進婁底大道漣源城區段、文化公園等34個城鎮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10餘億元,「一年一變、三年大變」成效明顯。龍湖新區啟動建設,羅家佃城市綜合體完成征地拆遷,果園路、六畝塘路全線通車。新建綠地1萬平方米,新增人行道550平方米。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萬噸每日,新建城區污水收集管網11.5公里。鋪設天然氣管道17公里,管道天然氣正式進城入戶。完成幸福廣場新設紅綠燈改造和梅園小區、胡家壩連接線路燈安裝工程。規範城市日常管理,拆除違法建築5600平方米,市容環境明顯改善,文明城市建設成效顯著。

教育事業

2015年,全市共有公辦中小學校370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初級中學51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小學聯校240所、教學點73個;現有市直教育單位3個、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學校(含部門辦學)5所。全市現有在職教職工7921人,離退休教師3861人。全市共有公辦幼兒園(附屬園)19所,民辦幼兒園134所,在園(班)幼兒23050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現有在籍中小學生118979人,其中小學生64246人(含特殊教育學生19人)、初中生33448人、普高生14883人,職高生6402人。強勢推進「教育強市」戰略,成功創建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試點縣(市)」,順利通過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創建工作省級評估驗收,有望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

科技事業

2015年,全市緊緊圍繞「科技促進發展,科技改善民生」主題,推動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全年專利申請量共完成204件,專利授權量完成98件,發明專利申請量4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5件。共申報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8個,申報婁底市科技計劃項目16個,市本級立項38個,共爭取資金520萬元。地震工作獲全國縣市防震減災工作綜合考核先進單位,全市13家基層信息服務站點有12家獲湖南省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範省優秀基層信息站點。

文化事業

2015年,全市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建設。新編歷史湘劇《燒車御史》榮獲第五屆湖南藝術節田漢大獎、全省廉政文化作品一等獎,市文化館排演的《哦嗬,下雨啦》、《漣水飛歌》獲第五屆湖南藝術節舞台舞蹈類銀獎。在藝術節美術書法攝影精品展上,劉楚文的《草書書論》獲優秀作品獎,梁榮和的《抗日詩》、賀順清的《浩氣長存》進入入展作品。大力推進文化惠民,2015年,市圖書館投資8萬多元美化單位讀書環境,共接待讀者14萬餘人次,辦理圖書館借書證962個,圖書流通冊次10萬多冊,解答諮詢5000多人次。徵集地方文獻168種,268冊,新增館藏新書籍約2625種5080冊。

衛生事業

2015年,全市緊緊圍繞衛生民生突出問題,逐步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2015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4131張,超過省定指標81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穩步推行。全市共有100.04萬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達99%,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在全省處於領先水平。衛生人才不斷充實。今年共申報高級職稱84人,其中農衛高8人,國家高級76人。申報初級職稱348人。市級公立醫院改革平穩有序推進,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取消藥品加成。

體育事業

2015年,全市着力加強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提高訓練科技含量,提高整體實戰技能。7月份,參加在株洲舉辦的省青少年田徑錦標賽榮獲4枚銀牌、3枚銅牌、總分127分;9月月份,參加在長沙舉辦的省中學生運動員榮獲1枚銀牌、1枚銅牌。大力強化健身設施建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全年共安裝了農民體育建設器材91套,為全市228個村爭取了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項目,人均擁有體育場地面積到三季度已達0.83平方米,為群眾健身提供了平台。全年組織參加全民健身活動,舉辦、承辦或參加上級賽事活動26次,參加全國比賽榮獲金牌11枚、銀牌7枚、銅牌6枚,參加省級比賽榮獲金牌32枚、銀牌26枚、銅牌31枚。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較上年增長31.4%。就業保障不斷完善,全年新增創業主體1720戶,帶動城鄉就來人數2810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033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305人,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958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080人,登記失業人員44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零就業家庭動態管理清零率為100%。積極開展就業培訓,共培訓7600人,其中農民工技能培訓人數1650人,失業人員培訓1000人,企業職工培訓3950人,創業培訓1000人,受訓人員就業輸出率達到87.5%以上。

環境保護

2015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全市12個水質監測點水質均達到Ⅲ類及Ⅲ類以上標準。城區昇平河飲用水源地水質有9個月達到了Ⅱ類水質標準。環境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71%%,比2014年提高3.51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圓滿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減排9330.99噸、2991.1噸;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實現減排1975.97噸、345.95噸(未考慮城鎮人口增長因素)。[6]

歷史文化

漣源文化

漣源歷史從文化的角度劃分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遠古先秦至北宋時期,第二階段是北宋末至晚清時期,第三階段是民國至漣源建縣前後。由於各個階段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和方式不同,社會人文環境迥異,特別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的影響,因而各個不同階段的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心裡狀態等及社會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有所不同,從而產生了各個不同階段的主流文化。當然,地域文化或階段性主流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傳承性,一般不會消亡,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革,其主流文化的特質逐漸弱化,被一種新的主流文化所取代,但其仍然在發揮着潛在的影響和作用。

遠古先秦至北宋時期的主流文化為荊楚文化和梅山文化

遠古,我國有東夷、南蠻、西戎、北荻之說。漣源境域屬南蠻之地。商周時期中原民族把長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稱為荊蠻、楚蠻或荊楚。周武王分封荊楚民族一支的首領熊繹於荊山丹陽,為楚子,標誌着楚國歷史的開始。春秋時期,以荊楚文化為主體,以楚國為中心的楚文化體系已經形成。其文化精神為「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一鳴驚人」的創新精神,「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止戈為武」的和合精神。楚國的農業、手工業、青銅、鐵器、絲織品、建築、造船業相當發達,又歷來重商,商業成就突出,它生產的產品,不僅輸出到大江南北,而且遠至中亞、東南亞地區。戰國時間,楚國不斷擴張,占有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地方,並控制了今河南、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成為「戰國七雄」中疆域最廣闊的政權。荊楚文化的精神在如今的漣源人中仍能得到體現,尤其是它重商的傳統,影響着一代又一代漣源人。

梅山文化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其地千里。東接潭(潭州,今長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湘沅兩水之間呈西南-東北走向的資水河流域——雪峰山區,面積5萬平方公里。《宋史》有一個四至描述:東起寧鄉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寨,北界益陽泗里河,南止湘鄉佛子嶺。由此看來,漣源全境都屬於梅山地區。而生活在漣源境域內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南蠻的一個分支——梅山峒蠻。梅山峒蠻長期過着原始氏族的生活,生存環境極差,但卻自我封閉,「舊不與中國通」,也不接受王化,歷代王朝曾多次用武力征服無果,就對梅山地區實行經濟封鎖,但遭到梅山蠻的強烈反抗。唐乾寧四年(879年)梅山蠻攻潭州,五代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年)攻邵州,開寶八年(975年)又犯邵州武岡、潭州長沙,多次搶奪鹽巴、鐵器、布匹等。太平興國六年(976年),宋太宗派兵進攻梅山,俘斬峒民數千,激起峒民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領扶漢陽率領下,攻打北宋邊界,宋太宗令翟守素調潭州兵鎮壓,俘斬峒民2萬,仍未使梅山蠻屈服。直至北宋熙寧五年,宋神宗改用懷柔政策,蔡煜章惇開梅山,設新化(王化之新地)、安化(人安德化),梅山才正式歸順朝廷。而接受朝廷統治較早的漣源南部蠻夷,在宋太宗即位後派大將周武率數萬大軍圍攻,激戰七天七夜,蠻夷寡不敵眾,大多戰死,少數逃往他鄉。因此,在北宋前漣源境內的主流文化是荊楚文化和梅山文化。

北宋末至晚清時期的主流文化是耕讀文化和家族文化

自五代始,經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年,江西大量移民分批陸續遷入漣源境內,姓氏百餘個。遷漣後,他們劈山開土,沿河造田,就地建居,以耕養家,在漢族先進文化的引領下,農耕文明逐漸取代了狩獵文明。經過數百年的苦心經營,各個家族邊耕邊讀不斷發展壯大。如李氏,在五代時,李茂隆公偕妻及二子,由江西吉州泰安縣遷今荷塘鎮,另一支元隆公遷今橋頭河鎮,還有一支遷今水洞底天堂。梁氏,梁萬隆公(五十九世祖)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由江西泰和縣遷常林迪康。六十世祖經公從迪康遷六畝塘鎮良溪。南宋時(1177年)六十六世祖大義公由良溪遷三甲。後子孫分布在三甲、四甲、六甲、十甲等地,統稱「三甲梁家」。龍氏,北宋時(960年)龍通方公由江西茶陵遷湘潭十四都,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通方公後裔龍躍公遷荷塘富田橋。1343年,通方公另支後裔龍貴公、道公兄弟遷居安化縣栗山橋之排門和苦竹(今伏口鎮),成為湄江、伏口、龍塘等地龍姓始祖。周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祖文旺公從江西泰和縣遷湘鄉四十一都,後遷居四十二都金盆灣。明、清二代江西周氏又數批遷湘。入漣後的各家族通過勤勞奮鬥,繁衍生息,以耕養家,以讀旺家,力耕力讀,耕讀並舉。同時以學舉仕,學優則仕,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後各家族逐漸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農耕家族、耕讀家族、仕宦家族。這三類不同家族,都靠耕讀傳家,但他們的生計之策不同,因此其家境貧富、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各有差異。

明清時期,以耕起家,靠耕讀傳家的境內各姓氏家族逐漸發展壯大,其人口和經濟實力顯著倍增,為此,各家族大興土木,修建堂屋祠廟、橋樑渡口、石路茶亭等。同時,纂寫家族譜牒,頌祖存史垂教;興辦家族教育,以教振家興族;制訂家族宗規,規範倫理道德等。逐漸形成了融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教育學、藝文學於一體的家族文化。一是家族建築。僅原白馬、楊市、山塘區就有家堂148個,屋場136個,其中以劉氏老劉家為代表的統式結構家族大堂,以周氏金盆周家為代表的聯式結構家族堂屋,以毛氏沖虛為代表的古式居廬。據統計,從康熙至同治100多年內,原楊家灘境內就修建了橋樑82座,石路28條,渡口24處,寺廟51個,茶亭6個,宗祠100餘棟,在漣源南部構成了一個古建築群體。二是家族譜牒。自古至今,國有史,縣有志,族有譜。「累族譜而為縣誌,積縣誌而為國史」。族譜的內容包括譜序、凡例、源流、班序、宗祠、祖墓、族居、族產、傳贊、墓志銘、禮儀、樂章、服制、家訓、詩詞、格言、族規等,這些內容涵蓋着家族的歷史、地理、倫理、教育、習俗等文化,可稱為家族文化的百科全書。族譜與國史、方志同出於一義,是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各姓大多有族譜,從明萬曆時開始修譜,至今有的是四修、五修。如《橋頭李氏四修族譜》共41卷,其卷首部分收錄有《清史稿》中該族名將李續賓、李續宜、李光久列傳3篇,朝廷詔書16篇,敕2篇,誥命101篇,御製祭文5篇,碑文2篇,另有忠烈傳219人,貞孝節烈傳38人等以及李家等戰功卓著的事跡。這些資料是研究湘軍文化的重要資料,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三是家族教育。「一族之隆潛在於人才,人才的盛衰在於教育」。縣有學、族有館、家有塾。境內眾姓家族建書院、辦塾館、興新學等以教興族,家風大振,人才大旺,族業大興。最有名的有橋頭河的觀瀾書院,安平的培蘭書院,島石的江南、江北書院和西沖書院,孫家橋的漣河書院。此外彭族義塾、楊市劉姓的傳經家塾和汲古書屋,甘溪肖姓的鳳藻書屋,橋頭李姓的將就書屋,板橋姚氏的蘭友私塾等也很有名氣,為此培養了大批人才,最著名的有11位湘軍名將和燒車御史謝振定均記入了清史人物列傳。

民國至漣源建縣前後的主流文化是新文化(革命文化)和市場文化

新文化也可稱革命文化,是指五四運動前到改革開放這段時期的文化。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是舊民主主義的,它是以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為指導,通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五四運動後到新中國成立時期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義的。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為目標,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國後期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的新文化是社會主義的,它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集體主義,實行計劃經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這段時期,漣源的仁人志士紛紛走出家門、國門,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原石狗鄉人顏息庵,為湖南首批官費留日學生,在日本與黃興、蔡鍔交往甚密,後加入「華興會」,辛亥革命後成為倒袁驅張的先導之人。藍田光明山人李燮和,先後加入「華興會」、「光復會」,後東渡日本考入警官學校,與孫中山、黃興會晤,改為同盟會員,參與黃花崗起義,後為光復軍總司令。其弟李雲龍考取官費留日,「中國同盟會」會員,助兄率領江浙起義軍攻克南京。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被授予陸軍少將加中將軍銜。國立師範學校在藍田創辦時,他讓出「李園」作為校舍。原南風鄉人李任、李海,先後留學日本,回國後成為光復軍的主要骨幹。此外,還有同盟會會員梁焜耀、梁競魂(三甲鄉人),李鑫(楊家灘人),中華革命黨人廖湘芸(藍田人),孫中山大元帥府少校參謀王校膺(龍塘人)等。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漣源境內黨員和支部發展迅速,鄉、區、縣先後成立了農民協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和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的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省城長沙許多學校相繼遷入漣源的藍田、楊家灘、橋頭河、七星街等地。如1938年12月,國立師範學院在藍田創辦。1939年春,建國、長郡等14所普通中學和省立五職等5所職業中學也相繼遷入,以後達德、國立師範附中等4所中學又遷入並附帶民辦小學。與此同時,大批名流學者也來到漣源,這有力地促進了漣源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及漣源人思想觀念的大改變。遷漣學生廣泛開展了抗日救亡運動,組織了「文化界抗敵後援會」支持前線抗日。解放戰爭時期,活躍在漣源境內的湖南人民解放總隊湘中第一支隊第五團,通過橋頭河暴動逐步發展壯大。湘中一支五團在奪取地主莊園、槍支,消滅國民黨縣、區、鄉武裝及警察所、保安團、自衛隊武裝,殲滅匪首尹立言的「西南民主聯軍」,粉碎白崇禧6個正規師的「圍剿」,配合解放大軍南下,促進湖南和平解放的鬥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漣源人為爭取自由解放,建立新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湘西剿匪,後任省人民政府委員等多種職務的陳浴新(藍田光明街人)。參加常德會戰,阻攔日軍入漣,後任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少將參謀、軍政部中將附員、湖南省政府顧問的梁祗六(三甲人)。和毛澤東並肩作戰的省立第一師範同年級學友羅馭雄、羅宗翰(均為伏口人),同班共讀後赴法勤工儉學的王蛟池(七星人)。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劉中(青煙人)。早年加入新民學會,赴法勤工儉學任中共留法總支部書記,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的劉若文(青煙人)。榮幸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肖作霖(茅塘人)以及開國上將李聚奎、開國少將羅雲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漣源人,又創造出了驕人的業績,令世人矚目。

改革開放後,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人的思想觀念也得到了極大的解放,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敢立潮頭的漣源人再一次走出了家門,搏擊商海,邁出了艱難的創業之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逐步完善,漣源的民營業企業和個體工商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經商辦廠的漣源農軍遍布全國各地,湧現了三一、五江集團等全國聞名的民營企業。同時,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通過築巢引鳳、引鳳回巢等策略招商引資,一批產值上千萬甚至過億元的大型企業相繼落戶漣源,漣源經濟又出現了空前發展的好勢頭,現正在躋身全省縣域經濟20強。同時一種新的主流文化也逐步形成,那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法律法規為準則,以新時期道德規範為基礎的市場文化。[7]

名優特產

湘中黑牛:「湘中黑牛」是漣源市在肉牛品種改良中培育的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是以本地黃牛為母本,以純種黑色安格斯公牛為父本的雜交改良牛,因皮毛全黑,故暫定為「湘中黑牛」。「湘中黑牛」無角,全身緊湊,肌肉豐滿,日增重快,出肉率高,肉質好,耐粗飼,適應力強,非常適合南方地區飼養和推廣。據實驗,初生重比本地牛提高28.7%,18月齡育肥體重420公斤以上,日增重835克,比本地黃牛增加315克,屠宰率59.02%,淨肉率46%。

安格斯牛:安格斯牛為世界著名的小型早熟肉牛品種,原產於英國阿伯丁和安格斯地區。安格斯牛全身黑毛,無角,體圓,腿短,頸短,腰和臀部豐滿。生長快,15-18月齡體重可達450公斤,日增重1公斤。公牛體重700-750公斤,母牛體重約500公斤。屠宰率為60-65%。肉嫩味美,呈大理石狀。安格斯牛的特點是早熟,生長快,耐粗飼,適應性強,在惡劣環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產肉性能。漣源市七星街鎮的國家級安格斯牛純種繁育場是我省唯一的大型種牛場。

花蕊粉絲:漣源市花蕊粉絲廠生產,採用優質紅薯精製而成。該粉絲不使用任何添加劑,是一種無污染、無副作用的綠色食品,其自然成型糊化,緩緩冷凍,剔除廢水和調理其理化性能,使得粉絲口感酥軟純美,其纖維質含量較高和具有某些藥效作用,是頗有發展前景的保健食品,該產品被評為省優質產品,並在北京第二屆農產品博覽會上榮獲銅質獎,2004年7月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景龍紅薯粉絲:景龍紅薯粉絲由香港景龍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生產,該公司生產基地位於風光秀美的湄水河畔,湖南省十大蔬菜基地之一的橋頭河鎮。該公司設備採用工藝先進的全封閉式、全自動化生產線。景龍紅薯粉絲精選湖南丘陵地帶新鮮紅薯;經現代化設備100%純澱粉製造;具有韌性好,耐煮不糊,細滑均勻;富含硒元素,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明礬,真正純天然食品。

玉筍春茶葉:「玉筍春」系列茶葉,由漣源市名優茶開發中心研製而成。該產品采無污染良種茶樹鮮葉,運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和科學工藝精工製作。「玉筍春」系列擁有:銀針,銀毫,曲毫,毛尖,辦公室綠茶等多個品種。產品外形條索緊結挺直,鋒芒顯露,色澤翠綠,葉底嫩綠明亮,香氣芬芳,肉質香氣清新甘醇,滋味鮮爽甘醇而不澀,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飲後有回味。於96年.98年分別獲得湖南省「湘茶杯」銅獎和金獎。2004年7月,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金秋梨:由漣源市農副產品先鋒有限公司生產,純綠色食品。該產品果實中等,外形美觀,果型指數0.86,單果重200-250g,果皮光滑,肉質細脆,石細胞少,汁多味甜,口感純正,糖份和Vc含量高,營養豐富,商品價值高。且果樹栽培期間均未施用農藥及化肥。2004年7月,通過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燒烤野雞:湄江是一個天然動物園,野雞尤其見多。相傳,有一位獵人在祝雲峰上打獵時,整整一天僅僅是打了只野雞。到傍晚時,由於障路作怪,獵人怎麼也找不到迴路。他不得不在祝雲峰上的一個小坪里過夜。獵人燒了一堆篝火去寒,忽覺肚中飢餓,於是他把野雞放在火上燒烤。在烤到香噴噴時,忽然走近一位白衣書生。書生走近火堆在獵人手中拿過野雞就吃,待獵人要發脾氣時,書生撕了一半給獵人,並說了句「打一半,吃一半,不然沒迴路」的話就走了。這時,獵人清晰地見到了自己回家的路。從此後,湄江地區的獵人就有帶燒烤野雞出門或在山中烤野雞的習慣。現在,湄江地區流行的燒烤野雞,均在柴火或木炭火上燒烤,並散以雪鹽、薑末、胡椒灰、辣椒粉等。味道特別鮮香嫩細。

塞海煨魚:在湄江地區,流行着一種煨魚的習俗。湄江人把煨魚視為吉祥如意的食品。每逢新春佳節,或特別的賓客進屋,都要擺上一條香噴噴油滴滴的賽海煨魚。食用時,大年三十、初一是很講究的。不論什麼人只能用筷子在魚體的腹部夾魚肉,魚頭魚尾整條脊椎骨都不得戳動。這表示一年要有頭有尾,年年剩魚(余)過年。至於除了大年三十、初一是沒有這番講究。賽海煨魚在湄江地區已流傳了800多年歷史。在1964年炸開塞海口以前,整個黃羅灣至塞海口是一片汪洋的大湖面。每每漁民進湖撈魚,一般是只帶米不帶菜,至中午時分,漁民就用桐樹葉包巷魚在柴火灰里煨魚當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俗。塞海魚,從明朝起一直是貢品。其原因是這塞海里的魚很特別,小魚沒有骨頭,大魚鱗大,頭小,肉厚而且細嫩。煨吃曲香濃郁,鮮嫩甜美。吃完後在口中回香良久。製作塞海煨魚方法十分簡單。將鮮魚漂洗乾淨後僅去內肚。不加鹽油及任何調味品,直接用桐葉包好魚,然後用不見天的黃土和成泥把桐葉包好,放進紅火的柴火灰里煨40來分鐘後,剝去泥巴後直接食用。現在,製作賽海煨魚,在魚內上擦上雪鹽,再加姜、辣椒等調味品後,再按上述辦法煨制。

桃溪貢茶:距馬方溪5公里,海拔800多米高的山嶺上有一個村,叫桃溪村。桃溪村的桃嶺坡上有10多株老茶樹。從這10多株茶樹採摘製作的「桃溪茶」自明以來,就是安化縣的貢品。製作桃溪茶,要求採摘、炒制很精細。一年之內,僅「穀雨」前後3天為採摘期。採摘標準為初展的新芽。新芽長要求為3厘米左右。下雨天及有露水時不能采。炒制分殺青、炒揉、熱悶、回鍋、重悶、揀剔、烘乾等工序,製作0.5公斤茶,需花人工10天左右。桃溪茶茗泡時很講究。在透明杯中先放入茶葉,然後用剛剛煮沸的開水先慢後快、先近後高地倒入,最後用蓋子蓋住杯口。茶條在吸水過程中,像小魚一樣在杯中旋轉10餘轉,然後全部直立向上。大約5分鐘之後,茶條便沉入杯底。桃溪茶為茗中精品。湯色清亮明澈,略帶一點綠色,滋味甘甜純爽。

萬壽貢米: 萬壽米為湄江舊時三大貢品之一,產於距黃羅灣10餘里的萬壽村而得名,相傳,當年在郭子興部下當頭領的朱元璋,率軍征戰,在萬壽村吃過一頓米飯,終身不忘。朱元璋登基後,便降旨萬壽米為貢米。萬壽村海拔400多米,屬高山氣溫,日暖夜涼。土壤有機質含量在4.2%以上,屬淹育性水稻土。萬壽米由於日照時間長和充分吸收土壤里的有機物質,具有色澤亮、顆粒長、甜潤、郁香、粳中帶糯等特點。現在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顆粒的長度接近泰國米,但內質比泰國米更好。

牛埠蛙:在舊時,大江口大壩至馬方溪,統稱為牛埠十三方。這裡,兩岸崇山峻岭,小溪流水潺潺。每當夏秋時節,牛埠蛙便「梆、梆、梆」地叫個不停。當地人稱牛埠蛙為石棒,也有叫泥蛙的。牛埠蛙是湄江一帶特有的珍奇小動物,屬脊椎類兩棲綱蟾科。牛埠蛙前腳短,後腳長,皮色黑褐有斑,形似青蛙。體重0.25至0.7公斤不等。牛埠蛙以捕食小蟲為主。同時,它又是毒蛇的天敵。湄江有一捕蛇者,曾經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把捉來的牛埠蛙和五步蛇關在一個鐵絲籠里。開始,蛙和蛇都怒視對方不敢動彈,當蛇進攻時,牛埠蛙迅速一躍,用前腳把五步蛇的「七寸」死死鉗住,最後同歸於盡。牛埠蛙肉細體厚,並味道鮮。湄江一帶有辣炒、清燉、粉蒸、臘乾等多種吃法。

麻辣煨兔:麻辣煨兔是湄江地區一樣特色十足的風味菜。它在繼承湘菜酸辣可口,形味兼美的特點的同時,還揉進了川菜麻辣、徽菜酥香的特點。食用時麻辣鮮甜,酥香可口。麻辣煨兔以大江口一帶的高山野兔為原料,將活兔宰殺剝皮洗淨後,切成肉片,用豬油炒至六成熟,再拌和預先用薑片、蒜頭、胡椒、食鹽等煮好湯汁,放入第一次使用的竹筒內。再在竹筒外糊上黃泥,放入柴火灰里煨烤。約20分鐘後,把單獨炒熟的新鮮紅辣椒和竹筒里取出的兔肉在鍋里和拌,再淋芝麻油。這樣,麻辣煨兔就製作完畢。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湄江食「麻辣煨兔」,由於回味其美味,弄得一個晚上沒唾好覺。

古仙液酒:古仙液,產於湖南古仙界,取古仙洞之古仙泉,以糯紅高粱為原料,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發酵精釀窖藏而成,乃承接中華五千年文明之傳統文化佳釀。相傳,古代神農至此布八卦圖,布先天八卦、後天八卦,農耕文化傳焉;老子騎青牛駕祥雲至此,留下青牛圖、農耕圖,周易文化傳焉;謫仙雲遊天下至此對酒狂歌笑孔丘,遺下「酒罈」古仙洞,詩酒文化傳焉。現代「神農」袁隆平至此拓萬畝糯紅高粱基地,「古仙液」修成正果,功莫大焉。當代酒仙「張果老」品贊:甘冽清香,入口柔和,回味悠長,常喝有健身強體之效、延年益壽之功,乃純釀上品也。

漣源合菜:採用精選定製的斗笠山花蕊純紅薯手工粉絲為主料;加入黃花、干豆角、紅蘿蔔絲;煮時再加上紅辣椒、大蒜、小量醬油;用充足的土豬油,加入雞湯或高湯更好;然後,加上米多多集合數位大廚智慧的秘制調味粉,「煮」就了新一代跨界產品——漣源合菜![8]

風景名勝

湄江地處湘中腹地,漣源市西北部,總面積118平方公里,1993年7月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12月被批准為省級岩溶地質公園,2009年8月獲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湄江風景名勝區距漣源市區35km,距婁底城區40km,距長沙市170km,正處在湖南旅遊網絡的中心地帶,在全國旅遊熱線上亦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景區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鐵路網絡密集而便捷。我國南北方向的第二條公路主幹道——207國道從景區穿境而過,至長沙有長潭、潭邵、婁漣(高等級)等數條高速公路相連接。漣源市位處湘黔鐵路線上,距兩個鐵路樞紐城市株洲和懷化都很近。目前正在建設的「二廣高速」公路途經湄江,並留有出口。同時,我省的山水旅遊專線——「長韶婁」高速也規劃有連接線至湄江風景區核心景區。隨着「二廣高速」和「長韶婁」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湄江的區位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的凸顯。

湄江風光奇特,景點集中,景觀齊全,集山、水、洞、石、峰、崖、澗、泉、湖、瀑、橋、峽谷、沙灘、綠洲於一體,具有奇景、險境、神旅之特色。擁有一代帝陵、二湖秀水、三道岩門、四片綠洲、五座寺廟,六大飛瀑、七里峽谷、八面險峰、九曲湄江、十處絕景、百個奇洞、千塊巧石、萬樹臘梅等秀美景觀。湄江地質地貌為低山岩溶地貌,地質構造獨特,岩層裂隙發育完全,岩溶地質作用充分。如香爐山的「天彈待發」,仙人府的「天生橋」,觀音崖的「蓮花湧泉」,龍泉峽的「S型曲線深溝」,藏君洞的「天然壁畫」等均為世界稀有地質遺蹟,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和科研科普價值,是一處集自然風光為主體,梅山文化為內涵,岩溶地質遺蹟為特色的綜合性景區。景區共有四百多個景點:其中一級景點76個,二級景點126個,三級景點226個。分布在十大景區之內:即觀音崖、藏君洞、古神州、塞海、龍泉峽、黃羅灣、香爐山、仙人府、大江口、仙人寨。

開發湄江旅遊資源,時間雖不長,但受到了領導與旅遊界的高度重視,引起國內外有關方面的廣泛關注,遊客絡繹不絕,名人畫家、攝影家慕名前來,促進了景區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路通、水通、電通,服務網點隨之配套。自1990年開放以來,已接待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遊客100多萬人次,贏得了嘖嘖讚譽:「湄江風光,實在太美了!太美了!」

原中顧委委員、上將李聚奎為家鄉湄江風景區的開放,揮毫寫了「湄江絕景,楚湘奇觀」。原全國人大常委、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遊覽後,飽蘸濃墨,寫了「湄江美、湄江迷,山奇、洞奇、水更奇,無限風光在此間」。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夫生遊覽後,他熱情洋溢地寫下醒目赫然的「三湘一秀」四字。原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實地考察讚嘆地說:「湄江奇特的風景,對於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振興地方經濟,是很有益處的」,並欣然題詞「湄江風光,得天獨厚」,同時為《湄江風光》一書作序。原新華社副社長李魯,在遊覽後曾感動地說:「湄江奇特的景觀,實在太妙了!太美了!」他十分激動疾筆寫下「瀟湘靈氣」四字。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羅爾純遊覽後,感慨萬千地說:「湄江奇麗,天設地造,嘗心悅目,怡然助興,愉暢胸懷」。他高興地寫下「三湘獨秀」的題詞留念。還有不少領導、作家、旅遊者,遊覽後,或作詩題詞,或寫遊記,由衷讚美湄江風光。

龍山森林公園是1992年經省批准,在原國營龍山林場基礎上建設的。2009年2月,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升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美麗富饒的巍峨大山,有48面山峰,形似巨龍,面積達30平方里。與新邵、雙峰縣交界,距漣源市城區35公里。高大險峻,峽谷幽深,林木蒼翠,奇特壯觀。岳坪峰最高,海拔1513.6米,神奇俊秀,風光旖旎。

龍山周邊地勢平緩,多在海拔200米以下。唯它平地崛起,以20~40度的坡度急劇抬高,直插雲天,故其主峰岳坪峰頂,視野極其開闊。游目百里之遙,邵陽、婁底、漣源、雙峰、湘鄉一帶錦繡山河盡收眼底,為登高遠眺的極佳勝境。園內動植物種類繁多,有木本植物83科、258種,草木藥材500餘種。野生鳥獸60多種。山間林內,四時鳥語花香,珍稀動植物比比皆是,名貴中草藥漫山遍野。七條山澗溪河流經園內,水流清澈,條條珠連玉翠,兩岸佳景疊出。園內森林覆蓋率在80%以上,部分幽深峽谷鬱閉度幾達100%,酷暑盛夏,這裡氣溫清涼如春,歷為湘中避暑勝地。

龍山旅遊景點甚多,百看不厭,著名的有岳坪峰的藥王殿,彩風湖的鳳凰寺。還有石牛相鬥、小瑤池、寶石殘月、避暑仙境、將軍石、猴頭石、觀音岩、情郎石、仙人石等等,溪流瀑布更是比比皆是。使人在遊覽觀賞中,神馳遐想,陶然而醉,繾綣留連,發思古之幽情,激開發之宏願。

龍山森林公園是中國南方金錢松種子園基地,山峰巍峨,林海茫茫,瀑布高掛,流水淙淙,環境優雅,氣候宜人。

海拔1514米的岳坪峰,雄居在四十八面龍山之上,峰頂上紀念中華醫藥鼻祖孫思邈的藥王殿,始建於唐代。相傳唐貞觀年間,孫氏來此採藥撰方,著《千金要方》,濟世救民醫百病,療效神奇,自此上山進殿求醫者絡繹不絕。殿內「仙井」萬人用水不竭,一人飲水不溢,堪為「世之一絕」。岳坪峰頂觀日出,萬里河山收眼底;山澗之中賞飛瀑,一景更比一景奇,尤以「石將軍」據守的「湘中第一瀑布」最為壯觀,此瀑布高40餘米,寬20餘米,遙望「飛流下山澗,疑是銀河落九天」。被譽為「神州一絕」的「寶石殘月」,其形酷似滿月,相傳古時一輪圓月墜落此間,清亮如鏡,光華萬丈,誘來嫦娥仙子動凡心,對鏡梳妝,偷食人間禁果,致使寶石破裂失光華,因此被囚禁月宮,登此仙境賞月,使人頓生「嫦娥後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之慨。

山間林內,四時鳥語花香,珍奇動植物比比皆是,各類中草藥材漫山遍野,由全國著名林業勞模、高級工程師陳錫松培育的「一樹多花」四季常開,五彩繽紛,被譽為稀世奇觀。山里不僅有奇特的自然風光,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悠久的人文景觀,而且有精湛的手工藝品和純樸的民俗民風,登山暢遊,勝景迭出,令遊人流連忘返,陶然自醉。待建與在建的「六場」(森林浴場、燒烤場、水上遊樂場、鬥技場、跑馬場、養鹿場)、「七園」(香木園、百花園、梅園、果園、杜鵑園、植物園、動物園)更令遊人一飽眼福,雅興平添。

萬千勝景構成「天下名山,唯此獨尊」的龍山特色:靜如處子,動如矯龍,美若天仙,幽似仙境,實為旅遊、度假、療養、避暑、狩獵的佳境。

三甲古村落群位於漣源市藍田城區西南約四公里處,與新邵縣、冷水江市毗鄰,湘黔鐵路、國道207線、婁漣高等級公路和婁星高速貫穿全境。2009年2月三甲古村落群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其中世業堂和紅旗居民點於2011年初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甲古村成名於宋高宗紹興年間,相傳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境內遺存有百餘座明清時期的青磚青瓦庭院,最早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比較完整的有「世業堂」、「於時處」、「一德莊」和「梁氏宗祠」等50多處,另有五嶽寨的抗日戰壕和大躍進時期的紅旗居民點兩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曾是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地下支部做活躍的地方之一,現仍存六處革命遺址。抗戰時期省會長沙曾有八所中學遷址於此,一時人文慰起,盛極一時。三甲古村落的建築極具人文特色,散發着獨特的魅力,集建築、書法、楹聯、雕刻、民俗等多重文化元素之大成。古建築保存完好,歷史文化內涵豐富,荷葉水庫等自然風光怡人,金竹餐飲文化獨具特色,交通十分便利。

煙波浩淼的白馬水庫,亦名白馬湖,宛若一顆晶瑩閃亮的綠瑪瑙,鑲嵌在漣源市與新邵縣交界的鬱鬱蔥蔥的崇山峻岭之間。這裡雖不及太湖的浩瀚,也比不上「濃妝淡沫總相宜」的西湖,但是,幾十年以來,它潤綠了兩岸的山,也養育了上下左右的人們。在鄉人的眼裡,它卻是最美最美的,對它產生執着的偏愛。

相傳很久以前的夏秋時節,數月無雨,漣水乾涸、田園龜裂,莊稼枯萎,水貴如油。一天,剛蒙蒙亮,一農民到漣水河掘沙濾水,朦朧中見一白馬在不遠處的河裡飲水。農民心奇,朝白馬走去,尚未接近,只見白馬朝其「咴」叫幾聲後,揚蹄飛上岸去,化為一座馬形山,屹立在漣水河畔。白馬飲水的地方,一股甘冽的水汩汩流出,農民欣喜若狂,逢人便說,並要鄉親來此取水。後來人們為祈禱這一白馬,消災圖吉,抗禦旱災,在馬形山修了一座寺廟,取名「白馬寺」,將馬形山也冠以「白馬」的美名。

白馬寺的人們世世代代祈禱白馬,顯威降福,除災滅禍,事實上並不可能。春天,常常山洪暴發,龍山漣水共怒;夏秋,烈日炎炎,熱浪滾滾,禾苗枯槁,人畜同渴。美麗的傳說真正變成現實的是中國共產黨。1958年,漣源縣委、縣政府動員兩萬多名勞動大軍,在白馬山下將漣水攔腰截斷,建成一座壩高28米、長275米、10500畝水面、蓄水5500萬立方米的水庫,灌溉漣源、婁底兩市農田20多萬畝。

這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發電、養殖、開發旅遊的綜合型中型水利工程。登上大壩,巍峨龍山,群峰逶迤;浩瀚湖水,碧波粼粼。泛舟湖面,漣漪蕩漾;日月光輝,耀金濺銀;四周群山茂林修竹,蔥蔥鬱郁,綠茶爭艷,蒼翠欲滴;浸坡金桔,吐露濃郁的幽香,令人心醉神迷。農舍幢幢,紅牆青瓦,倒映水中,欲動還靜,欲靜還動,緩緩蠕游。碩大金鯉,不時躍出水面;箋箋竹排,載着採茶姑娘歌聲笑語,在水庫上空久久迴蕩。

水庫中突起的山巒,似飄浮在大海中的小島。山巒上綠草如茵,密匝匝的樹木、竹林、枝繁葉茂,蒼翠欲滴。一簇簇、一片片爭妍鬥豔的野花,吐露濃郁的芬芳,沁人心脾。樹枝上,灌木叢里,百鳥爭鳴。有的婉轉,有的嘹亮,有的低鳴,有的歡唱,似在合奏着一支美妙動聽的交響曲。

洪水嶺是「圍城」漣源城郊一座美麗的森林公園。山雖不太高峻,但連綿起伏,縱橫十里,堪稱「十里林海」。她山清水秀,蒼松翠柏,鳥語花香,景色宜人,可謂「天然氧吧」。很多年來,我每逢周六或周日總要爬趟洪水嶺,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又享受休閒快樂,可謂一舉二得,其樂融融。

洪水嶺上的石板路彎延于山腰和山頂,貫穿整片原始次森林,寬約70至80厘米,長約3000餘米。它始修於宋代,至今已有上1000年的歷史。石板表面非常光亮、溜滑,可見其年代久遠,行人很多。

走石板路穿越森林,再原路返家約需兩個半小時,這是最佳運動量。每當走石板路進入林區,清新空氣便撲面而來,頓覺渾身舒爽,沁人心脾。又覺意氣風發,步履輕鬆,剛勁有力,人仿佛年輕了許多。據估計森林中單位空氣負離子含量是城區的兩倍還多。漫步其中,「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有時亦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際,約上幾個圍棋好友來到石板路旁的草地上,品着啤酒,聆聽鳥語,手談幾局,樂在「棋」中,妙不可言。石板路時彎時直,時上坡時下坡,有的光滑有的凸凹,這就更有意境,也更能提高鍛煉效果。石板路旁還有座古寺,寺外有一對大石鎖,若是雙手舉幾下,鍛煉效果則更佳。總之在健身中休閒,在休閒中健身,兩全其美,怡然自得。[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