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消逝的蜜湖(魚石散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消逝的蜜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消逝的蜜湖》中國當代作家魚石散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消逝的蜜湖

我很喜歡這兩句詩:「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是的,人是需要詩意的,有了詩意,生活便多了些趣味,多了些優雅。林徽因說,最美人間四月天,不錯的,江南的四月,春暖花開,奼紫嫣紅,春風恰似一位高明的畫師,她輕施粉彩,將煙雨的江南,洇染得燦爛輝煌,極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不,油畫太呆板,而它更生動、更明媚,也更有靈氣。我喜歡就這樣坐在四月里,看山、看水、看花、看人。

四月,似乎是不大適合讀書的,它太慵懶。經歷了漫漫長冬的禁錮,我的身體變得有些僵硬和遲鈍,陡然間遇到春暖的季節,還真有些緩不過勁來。還是學學朱自清吧,到戶外去走走,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既可以觀細柳照水,也可以品清明茶香,自有一番雅趣。可是,坐車,我不喜歡,因為那樣觀景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不夠細緻,不夠酣暢。騎馬,也不可能是我的選擇,南方鮮有駿馬,偶爾看見的,也是騾子或驢子,香車寶馬,那是古人踏青的出行工具,而我沒有。我只有一雙腳,徒步到喜歡的地方去,或走或停,不緊不慢,隨性閒散,倒也愜意。

陽曆的四月,正值春夏之交,一頭連着暮春,一頭連着初夏。站在這個時間的渡口,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光陰的流轉,真正體會到了「似水流年」的含義。看落花飄零,嘆美麗短暫,傷生命易逝,悟珍惜當下。趕緊抓住春天的尾巴,走進大自然,去擁抱美麗吧。

蜜湖,在安福縣境的東鄉,曾經是一個神奇而秀美的地方。

這裡「四野嵐吹,一川銀溢,曲岸彎環,中流蕩譎。復掌斯平,源頭時出,非江而湖。」試想一下,四面青山環抱,草木蔥蘢,中間碧波蕩漾,漁舟穿梭,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據說,很早以前,這裡是沒有湖泊的。相傳,在白馬峰下,有一座尼姑庵,庵堂里有三件寶貝:鐵鐘、大鼓和銅香爐。一日,尼姑在堂前紡紗,忽然進來一條大黃狗,將紡紗的梭子銜在嘴裡,飛快地往庵堂外跑,紗線拖了一地。尼姑趕緊去追,追呀,追呀,眼看大黃狗跑出了十幾里地,突然雷電交加,山崩地裂,庵堂塌陷,頓時形成一個巨大的湖泊——這就是蜜湖。尼姑驚魂未定,慶幸自己去追黃狗了,不然,自己可就要葬身湖底了。原來,這條黃狗是神仙變化而成,特意來救尼姑的。尼姑十分感激,本要向黃狗跪拜感恩,但黃狗已化着一隻白鶴,駕着祥雲,翩然而去了。尼姑只得對着白鶴離去的方向,合掌作揖,算是答謝。庵中那沉入湖底的三件寶貝,後來被居住在蜜湖周邊的劉氏、周氏和李氏獲得,至今還供奉在這三姓的祠堂中。

蜜湖之水甘甜如蜜,湖中有金鯽,肉質鮮嫩,清甜如蜜,這也是蜜湖得名的由來。湖中金魚,狀如織布的金梭,薄而透明,這也許是那庵堂中尼姑織布的梭子化成的吧。

蜜湖太美了,湖畔綠楊照水,芷蘭滿沙洲,湖中金鯽嬉戲,漁舟弄碧波。好一個宜居的佳境,好一個世外桃源。這當然也引來了達官富賈們的垂愛和流連,他們有的乾脆遷徙於此,開基繁衍

據《蜜湖周氏家譜》記載,三國時期,吳國大都督周瑜的次子周胤罪徙廬陵,他對仕途心灰意冷,整天騎着毛驢遊山玩水,打發時光。有一天,他來到了蜜湖,看到這裡四圍環山,中間湖水瀲灩,風景秀美,心生歡喜,流連忘返,遂家居於此,繁衍生息。他死後,葬於附近的小台山。又據《安福志》記載,唐朝時的安福縣令劉像,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被奉為「福主菩薩」。他經常騎着白馬體察民情,一日,巡查到蜜湖,見此地山水佳勝,心嚮往之。他卸任之後,舉家落籍蜜湖,死後葬於白馬峰麓。

這麼美的地方,我怎麼能不去看看呢?趁着暮春的好時光,我和妻,開啟了一段蜜湖之旅。

從縣城出發,經蒙崗嶺森林公園、沿火車站路,再轉往楓田方向。路上車來人往,路旁綠樹成蔭。我們一邊走,一邊看,不時駐足於花樹之前,盡情地享受這生機勃勃的原野。你看,金銀花,白中泛着金黃;野桑葚,紫里透着烏黑;映山紅,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焰;還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花,漫山遍野,在陽光下,閃爍跳躍,迷離了我的雙眼。

我在想,沿途的風光這麼美,蜜湖一定會更美。想到這裡,我越發的興奮了,心中對蜜湖充滿了無限的嚮往,我們不覺加快了腳步。

走到南方水泥廠,我們離蜜湖越來越近了。我的心更迫切了,我在等待一場讓人窒息的美的降臨。

可是,當蜜湖就站在我面前時,我失望了。小台山、白馬峰、石屋山,這些所謂的「中州八景」,山體裸露,殘破不堪,已經面目全非,完全找不到一絲的美感。水泥廠,開山炸石,警報聲聲,炮聲隆隆,灰塵漫天。一條直通山腳的水泥路,積了一層厚厚的塵土,一輛輛大卡車,滿載着石塊,蹣跚而過,捲起了龍捲風般的灰塵。我的眼鏡、頭髮、衣服幾乎變成了土灰色,鼻孔里滿是異物

當年的蜜湖還在嗎?我在苦苦找尋。當地劉家組的一位老者,今年八十多歲了,他自告奮勇帶我去看蜜湖。沿着長滿野草荊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所謂的「蜜湖」,現在它只剩十幾畝的水面了,叫它池塘或許更恰當些。周邊雜樹環繞,野草叢生,水面上漂着一些水草,偶爾有幾隻水鳥飛過,完全看不到當年「東陽跨其江渚,石屋帶其長洲;控漁翁而倒影,宛玉女之洗頭。」的美景了。我不禁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心中頗為感傷。

這次蜜湖之旅,乘興而去,敗興而歸,這着實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想,蜜湖的今天,是誰之過?大自然的饋贈,應該不是取之不盡的,它雖然慷慨仁慈,但如果索取得太多了,我們終將受到懲罰。嗚呼!消逝的蜜湖,你何日再歸來?

[1]

作者簡介

魚石散人,江西安福人,中學高級教師,安福縣作協秘書長,吉安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