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相地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相地層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海相地層是指在地層中由海洋狀況形成的地層。


簡介

地理學術名詞,被稱為海相地層,在中國,最著名的便是在四川盆地的海相地層。在該地層通常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海相地層,往往表現出岩相由粗到細又由細到粗的重複變化,這樣一次變化稱一個沉積旋迴,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層位和海退層位構成一個完整的沉積旋迴。

地史演化過程中,海相地層的發育普遍存在3種不同特徵、不同稱謂的地層類型,即穩定型、過渡型和活動型。不同地層類型間不僅在沉積環境、岩相特點、構造背景、生物組合、厚度變化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在後期的演化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變質、變位特點。一般來說,穩定型地層形成於大陸克拉通上的淺水環境中,多為碳酸鹽岩或碳酸鹽岩-碎屑岩組合,以底棲生物為主,岩相、厚度變化小,後期變質程度低,構造變位程度也不大。過渡型地層通常出現在大陸被動邊緣、陸內及陸緣裂陷、邊緣海和前陸盆地的早期階段等構造環境中,以深水沉積為主,常形成碎屑岩-碳酸鹽岩、硅-泥質碳酸鹽岩組合,時有復理石出現,以浮游生物或浮游-底棲生物為主。活動型地層多出現在活動大陸邊緣的溝、弧、盆體系、大陸斜坡下部,多屬次深海-深海沉積,常形成火山-沉積岩組合。過渡型及活動型地層多數成為褶皺帶或造山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構造變位較大,變質較深,而且大都遭到岩漿活動的影響,因此,對於油、氣地質來說,穩定型地層的分布、發育特點,以及它們與過渡型地層的配套和組合,是應予以特別關注的。實際上,我國已經發現的海相地層中的油、氣田,絕大部分出現在塔里木、鄂爾多斯,以及揚子地區的穩定型地層中。

評價

我國不同類型海相地層的分布特點,是既有可尋的規律性,又有明顯的差異性。首先,在空間上,穩定型海相地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南疆、華北、華南,以及祁連-崑崙-西秦嶺、藏滇等地層大區中。而在北疆、內蒙古-興安地層大區,除伊寧地區外,可能沒有穩定型的海相地層發育。在時間上,穩定型海相地層是從中元代長城紀開始出現的,主要見於華北地層大區,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也可能有其分布。新元古界上部的南華系、震旦系,前者以大陸冰磧沉積為特點,後者為海相穩定型的鎂質碳酸鹽岩,它們廣泛發育在華南地層大區的揚子地層區和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古生代穩定型海相地層在我國的發育和分布是最廣泛的,其中早古生代主要出現在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華北地層大區,華南地層大區的揚子地層區,以及藏、滇的岡底斯和喜馬拉雅區,柴達木東北緣也有小面積分布,晚古生代則擴大到華南地層大區的東南地層區和昌都地層區,但在塔里木-南疆及華北地層大區,地層發育不全,僅石炭系較完整。中生代的穩定型海相地層的發育、分布,明顯減少,僅見於華南地層大區,其中以三疊系發育較好,分別見於揚子區、東南區和昌都區,侏羅系僅見於昌都以東。中生代海相地層在藏滇地層大區雖然發育很好,但以過渡—活動型為主,穩定型地層僅見於喜馬拉雅北。[1]

參考文獻